一种复合成型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075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成型刀具,包括刀杆和刀头,所述刀头位于刀杆的端部,所述刀头包括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所述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同轴心设置,所述成型部的上端与刀杆连接,所述成型部的下端具有成型面,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成型面的中部,所述铣刀部设于所述倒角部的下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节省加工工时、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制造成本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成型刀具
本技术涉及CNC加工刀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成型刀具。
技术介绍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枢纽,许多产品的生产制造皆有赖切削刀具的制造成形,诸如:车刀、铣刀、镗刀、丝攻、钻头等,不同切削刀具各具有其特定的切削功能,且依加工的复杂性,于产品成形上更须仰赖多种切削刀具的组合实施方可成形。如图5所示:异形结构结合装配基准面的制作,需要先用铣刀加工基准面A和B,再使用倒角刀成型C倒角结构,再使用异形刀具加工D异形结构方可完成,而依现有加工技术,铣刀加工完A和B基准面后,必须换刀,换倒角刀成型C倒角后再换异形成型刀完成D结构,因此,加工过程中必须经过更换刀具的步骤,除造成加工工时的增加外,在更换刀具过程中,尚须重新经过Z轴测刀的程序,若Z轴测刀不准确,轻则会导致加工产品不良,重则会发生撞机,造成刀具及机床损坏的情况,如此加工程序,不仅要使用多种刀具方可施工,且换刀、测刀的工时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成型刀具,可有效节省加工工时、提高产品合格率,降低制造成本负担。一种复合成型刀具,包括刀杆和刀头,所述刀头位于刀杆的端部,所述刀头包括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所述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同轴心设置,所述成型部的上端与刀杆连接,所述成型部的下端具有成型面,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成型面的中部,所述铣刀部设于所述倒角部的下端。进一步的,所述铣刀部的外周设有若干铣刀刃,所述铣刀刃以轴心为轴呈等角度分布;所述成型部的外周设有若干成型刃,所述成型刃以轴心为轴呈等角度分布。进一步的,所述铣刀刃与成型刃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铣刀刃之间以及成型刃之间设有排屑沟槽,所述排屑沟槽自所述刀杆延伸至所述铣刀部的下端。进一步的,所述成型部、倒角部、以及铣刀部的半径依次减小。进一步的,所述倒角部形成为斜面或弧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刀具上设置可供平面与倒角的铣刀部、倒角部及成型部,可一次完成高精度要求的异形结构和装配基准面成形作业,能有效节省加工时繁琐换刀的工时损耗,防止多次换刀重新校位的误差产生,及进一步避免购置多种刀具及机床所造成成本负担,而具体达到提升现今制造产业竞争力等实质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复合成型刀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复合成型刀具切削平面、侧边和倒角状态图。图4为本技术的复合成型刀具切削异形结构的状态图。图5为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一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复合成型刀具主要包括刀杆1和刀头2,刀头2位于刀杆1的端部。请参考图1和图2,刀头2包括铣刀部3、倒角部4、以及成型部5。铣刀部3、倒角部4、以及成型部5同轴心设置,成型部5的上端与刀杆1连接,下端具有成型面6,该成型面6用于铣削形成产品的端面A,本实施例中,成型面6为平面,但不限于此,其他实施例中,成型面6可形成为自外周朝轴心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倒角部4位于成型面6的中部,倒角部4用于在产品的端面及侧面之间铣削形成倒角,本实施例中,倒角部4形成为自外周朝轴心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但不限与此,其他实施例中,倒角部4可形成为弧面,以使得产品端面与侧面之间形成为R角。铣刀部3设于倒角部4的下端,铣刀部3用于铣削形成产品的侧面B。具体的,铣刀部3的外周设有若干铣刀刃7,铣刀刃7以轴心为轴呈等角度分布;成型部5的外周设有若干成型刃8,成型刃8以轴心为轴呈等角度分布,成型刃8用于铣削形成产品的异形扣位结构D。本实施例中,铣刀刃7与成型刃8一一对应设置,铣刀刃7和成型刃8的数量均为四个,铣刀刃7之间以及成型刃8之间设有排屑沟槽9,排屑沟槽9从刀杆1自上而下延伸至成型部5的成型刃8之间,再向下延伸至铣刀部3的下端。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铣刀刃7和成型刃8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请参考图3和图4,当实施产品结构加工时,将本技术的刀具装设于数控机床,通过数控机床输入刀具的转速、进刀量及切削速度等资料后,由数控机床自动进行刀具的位移、进给,数控机床将刀具位移至所需加工位置后,随即带动本技术的刀具旋转作动,并进行切削。切削加工时,首先由本技术刀具的铣刀部3、倒角部4及成型部5底部组合加工,由数控进行平面铣功能,以于加工物件端面A、侧面B及倒角C一起铣削成型,继由数控的平面铣功能,成型部4持续加工异形扣位结构D,以达到一次性完多种类型结构切削加工效果,且于铣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屑可以沿着铣刀部3往成型部5体延伸成形的排屑沟槽9顺畅地排出,以避免切屑积存缠绕于刀具,造成加工的不顺畅,以及刀具和加工面因切屑的磨损而毁损的情况。由上述加工步骤可知利用本技术刀具的铣刀部3、倒角部4及成型部5的结构设计,即可一次成形多个异形类型的结构制作,且加工过程中完全不须经过换刀程序,因此,可有效节省加工时间,又由于不须经过换刀程序,故可以确保加工的位置度,省略换刀后须重新校刀的步骤,以避免重新校刀后可能发生的累积误差,而进一步提高加工准确度,大幅提升产品的合格率,更可防止于换刀时,因校刀不慎造成撞机,导致刀具及机床损坏情况。藉由本技术的刀具利用不同部位切削配合数控便可铣制出多种异形类型的产品结构,只须使用一刀具及配备一机床便可完成制作多种异形类型的产品结构加工,可再进一步为制造业者降低其购置刀具及机床成本,以及购置多部机床后,必须再购买或租赁较大厂房土地所造成的经济负担等。本技术的刀具将传统多种异形类型结构加工必须使用的铣刀、倒角刀及异形成型刀所具平面铣削、复杂异形结构及切削倒角功能良好整合一起,具体突破传统加工法的繁琐换刀程序,所导致工时增加、产品不良率提高及制造成本过高等窠臼,以达到提高现今制造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效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诸如“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虽然对本技术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成型刀具,包括刀杆和刀头,所述刀头位于刀杆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包括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所述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同轴心设置,所述成型部的上端与刀杆连接,所述成型部的下端具有成型面,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成型面的中部,所述铣刀部设于所述倒角部的下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成型刀具,包括刀杆和刀头,所述刀头位于刀杆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包括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所述铣刀部、倒角部、以及成型部同轴心设置,所述成型部的上端与刀杆连接,所述成型部的下端具有成型面,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成型面的中部,所述铣刀部设于所述倒角部的下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成型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铣刀部的外周设有若干铣刀刃,所述铣刀刃以轴心为轴呈等角度分布;所述成型部的外周设有若干成型刃,所述成型刃以轴心为轴呈等角度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凤园李荣辉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威博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