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031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由持手、持手连接块、针体和针芯组成。针体尾端连接持手连接块,针体套在针芯外,针体表面镀有黑色隔热膜,用于隔热,针芯头端为多边形钝头,持手连接块与针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主要针对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射频穿刺针为多种神经射频消融手术通用,并非针对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所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通过缩小射频穿刺针体内径、并将针体尖端改为多边形钝头,以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专用于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手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材,涉及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此穿刺针对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术,通过减小射频针内径、改良射频针斜面尖端为多边形钝头设计,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穿刺过程中的组织损伤。
技术介绍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国内发病率约在52.2/10万,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以原发性居多,可由说话、进食、洗脸、刷牙等因素诱发,甚至走路都会诱发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每次发作持续数分或数秒,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同常人。三叉神经主要分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影响一个或一个以上分支,右侧发病多于左侧,疼痛通常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扩散至某一支或多支支配范围,其中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常见,第一支相对少见。其疼痛范围不超过面部中线,也不超过三叉神经支配区。偶尔可见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其发病率不超过3%。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首选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如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则应采用手术治疗。经皮卵圆孔入路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术者选择患侧口角外侧2.5-3.0cm为穿刺点,穿刺点与患侧瞳孔连线所在平面、以及穿刺点与患侧外耳孔前方连线所在平面的交汇线为穿刺方向,此方法至今已沿用100余年。近年来,经颧弓下入路穿刺圆孔射频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增多,这种方法将射频靶点从半月节转变成圆孔,从颅内转移至颅外。无论采用何种入路穿刺的射频消融术,目前临床上所采用为广泛使用于各种神经的射频穿刺针,并非专门用于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手术,内径相对较粗(0.35mm),其尖端为斜面,穿刺过程中易损伤周围组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主要针对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射频穿刺针提出改良设计。本技术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由持手1、针体2、持手连接块3、针芯4组成,持手1为圆锥体,针芯4尾端通过螺纹与持手1一端连接,针芯4内径0.15mm、长10.5cm,其头端为多边形钝头,针体2尾端为一边长0.8cm的正方形持手连接块3,持手连接块3厚度为3mm,中心开有一直径0.2mm的圆形镂空圆,该镂空圆的直径与针体2直径相匹配,针体2套在针芯4外,针体2长10cm、内径0.2mm,针体2表面镀有黑色隔热膜,用于隔热,射频穿刺针的针体2头端裸露出隔热膜0.5cm,针芯4头端由以往的尖端斜面改为本技术的多边形钝头,减少穿刺损伤。持手1与持手连接块3不相连,持手1是与针芯4相连,持手连接块3与针体2固定连接。针芯4头端裸露出针体2的一段长5mm,头端为多边形钝头,本技术特点是将射频穿刺针针体2和针芯4内径缩小(目前临床上用的射频穿刺针针体内径为0.35mm),并将针芯4头端由传统的斜面尖端改为多边形钝头,减少穿刺损伤。持手1与持手连接块3为塑料材质,针芯4与针体2为不锈钢材质。持手连接块3与针体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本技术采用塑料和不锈钢材质,射频穿刺针的针体空心设计,目的是为了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4,将外面的针体2位置保持不变,再插入与射频机器相连的射频针至穿刺靶点进行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手术。本技术主要针对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射频穿刺针为多种神经射频消融手术通用,并非针对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所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通过缩小射频穿刺针体内径、并将针体尖端改为菱形,以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专用于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手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针芯示意图。图3是持手连接块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图3,本技术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由持手1、针体2、持手连接块3、针芯4组成,持手1为圆锥体,针芯4尾端通过螺纹与持手1一端连接,针芯4内径0.15mm、长10.5cm,其头端为多边形钝头,针体2尾端为一边长0.8cm的正方形持手连接块3,持手连接块3厚度为3mm,中心开有一直径0.2mm的圆形镂空圆,该镂空圆的直径与针体2直径相匹配,针体2套在针芯4外,针体2长10cm、内径0.2mm,针体2表面镀有黑色隔热膜,用于隔热,射频穿刺针的针体2头端裸露出隔热膜0.5cm,针芯4头端由以往的尖端斜面改为本技术的多边形钝头,减少穿刺损伤。持手1与持手连接块3不相连,持手1是与针芯4相连,持手连接块3与针体2固定连接。针芯4头端裸露出针体2的一段长5mm,头端为多边形钝头,本技术特点是将射频穿刺针针体2和针芯4内径缩小(目前临床上用的射频穿刺针的内径为0.35mm),并将针芯4头端由传统的斜面尖端改为多边形钝头,减少穿刺损伤。持手1与持手连接块3为塑料材质,针芯4与针体2为不锈钢材质。本技术采用塑料和不锈钢材质,射频穿刺针的针体空心设计,目的是为了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4,将外面的针体2位置保持不变,再插入与射频机器相连的射频针至穿刺靶点进行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手术。实施例2技术装置使用说明本实施例以CT引导下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手术操作为例一、定位: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患者头部尽量后仰,患者下颌用宽胶带固定减少CT扫描定位和穿刺过程中头部移动。CT扫描层距为0.2cm,首先进行CT定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在内、且不包含颧骨等阻挡穿刺进针的层面为最佳穿刺层面。若圆孔内外口、圆孔管和颧骨在同一CT扫描层面,则增加半冠状位CT扫描,以更好地选取穿刺层面和角度。以圆孔管中外1/3交界处为靶点,采用我院影像系统配置的PACS软件(INFINITTHealthcareCo.,SeoulKorea)绘制穿刺点和穿刺路径,确定穿刺深度和角度。二、确定进针点:保持CT扫描床高度不变,在水平的患者头尾方向调整CT扫描床位置至所选取的最佳穿刺平面所在位置,打开CT内置红外线,在患者面部投影,以标记笔在患者面部红外线投影位置虚线标记,将此平面确定为穿刺平面。将确定的CT穿刺层面的圆孔中外1/3交界处为靶点,避开上颌窦等组织向皮肤延伸的点为穿刺点所在位置。三、穿刺:所选取的穿刺路径上如无骨质阻挡,则选用直针法。在面部穿刺点处用1%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定位装置将穿刺角度调整至与CT扫描所确定的穿刺角度一致时,将我们所专利技术的射频穿刺针缓慢穿入皮肤推进至一定深度,再次CT扫描确认射频穿刺针位置及方向是否正确。若存在偏差,则根据CT扫描影响进行微调,最终使射频穿刺针尖抵达穿刺靶点处,即圆孔中外1/3交界处。拧紧卡槽,防止进针深度变化。四、测试:拔除射频穿刺针芯,插入射频针,进行电阻抗、感觉和运动的电生理测试。感觉测试采用参数:50Hz、0.1V、0.5mA,若此参数及以下强度能诱发原疼痛区域疼痛症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其特征在于,由持手(1)、针体(2)、持手连接块(3)、针芯(4)组成,持手(1)为圆锥体,针芯(4)尾端通过螺纹与持手(1)一端连接,针芯(4)头端为多边形钝头,针体(2)尾端连接持手连接块(3),持手连接块(3)中心开有一圆形镂空圆,该镂空圆的直径与针体(2)直径相匹配,针体(2)套在针芯(4)外,针体(2)表面镀有黑色隔热膜,针体(2)头端裸露出隔热膜0.5cm,持手连接块(3)与针体(2)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其特征在于,由持手(1)、针体(2)、持手连接块(3)、针芯(4)组成,持手(1)为圆锥体,针芯(4)尾端通过螺纹与持手(1)一端连接,针芯(4)头端为多边形钝头,针体(2)尾端连接持手连接块(3),持手连接块(3)中心开有一圆形镂空圆,该镂空圆的直径与针体(2)直径相匹配,针体(2)套在针芯(4)外,针体(2)表面镀有黑色隔热膜,针体(2)头端裸露出隔热膜0.5cm,持手连接块(3)与针体(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良的三叉神经射频穿刺针,其特征在于,针体(2)长10c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彬彬张绍波姜晨晨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