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0288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静脉接头、静脉管、动脉接头、动脉管、主管、手持部、按钮、隐藏护套、连接管和针头,静脉管一端与静脉接头连接,另一端与动脉管的管腔相通且合并连接在主管上,动脉接头安装在动脉管远离主管的一端,主管远离静脉管的一端依次连接有连接管和针头,隐藏护套和手持部依次包裹设置在连接管的外侧,且隐藏护套设置在手持部和连接管之间,按钮穿过手持部的外壁与隐藏护套接触;针头外侧可拆卸设置有外置护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同时采集动脉血和静脉血,还在针头处设置有外置护套和隐藏护套双重保护,有效避免了护士采血时不小心发生刺伤,提高了采血针头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上采血针头只能进行单次采血,采集完静脉血以后再需要采集动脉血时,要么重新扎针进行动脉血的采集,要么分离采血针头端连接采血动脉管,这种操作虽然不用多次扎针,但是却容易导致血液外泄而被污染;采血完毕时,采血针头不能回缩或被遮挡,容易导致针头误伤人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包括静脉接头、静脉管、动脉接头、动脉管、主管、手持部、按钮、隐藏护套、连接管和针头,所述静脉管一端与所述静脉接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脉管的管腔相通且合并连接在所述主管上,所述动脉接头安装在所述动脉管远离所述主管的一端,所述主管远离所述静脉管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所述连接管和针头,所述隐藏护套和手持部依次包裹设置在所述连接管的外侧,且所述隐藏护套设置在所述手持部和连接管之间,所述按钮穿过所述手持部的外壁与所述隐藏护套接触;所述针头外侧可拆卸设置有外置护套。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侧翼、套筒和放置孔,所述侧翼安装在所述套筒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均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内部,同时所述第二限位块设置在靠近所述侧翼的一端,所述放置孔设置在所述套筒侧壁与所述按钮对应的位置上。进一步的,所述隐藏护套包括限位管、压缩弹簧、触动开关和护套本体,所述限位管为由内管和外管组成的管体,多个所述压缩弹簧均匀设置在所述内管和外管组成的空腔中,所述触动开关安装在所述护套本体的侧壁上,所述护套本体靠近所述触动开关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压缩弹簧连接;所述触动开关底部安装有弹簧,使得所述触动开关能够上下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动脉接头为螺纹接头;所述动脉管上设置有调节开关。进一步的,所述静脉管、动脉管和主管均为医用软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触动开关的水平长度或直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设置有动脉血接头和静脉血接头,当需要多次采血时,仅需扎针一次就可完成采血,有效减少了病人多次扎针的痛苦;(2)本技术将动脉采血的接头与静脉采血的接头进行了分离,有效避免了采血使用同一接头时因分离采血针头端造成的血液外泄污染;(3)本技术的针头处设置有外置护套和隐藏护套双重保护,有效避免了护士采血时不小心发生刺伤,提高了采血针头使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采血针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A部分各结构配合安装的示意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隐藏护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静脉接头;2、静脉管;3、动脉接头;4、动脉管;5、主管;6、手持部;7、按钮;8、隐藏护套;9、连接管;10、针头;11、外置护套;12、第一限位块;13、第二限位块;14、侧翼;15、套筒;16、放置孔;17、限位管;18、压缩弹簧;19、触动开关;20、护套本体;21、内管;22、外管;23、调节开关。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为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包括静脉接头1、静脉管2、动脉接头3、动脉管4、主管5、手持部6、按钮7、隐藏护套8、连接管9和针头10,所述静脉管2一端与所述静脉接头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脉管4的管腔相通且合并连接在所述主管5上,所述动脉接头3安装在所述动脉管4远离所述主管5的一端,将动脉采血的动脉接头3与静脉采血的静脉接头1进行了分离,不仅有效避免了采血使用同一接头时因分离采血针头端造成的血液外泄污染,同时还避免了多次扎针,从而有效减少了病人多次扎针的痛苦,所述主管5远离所述静脉管2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所述连接管9和针头10,所述隐藏护套8和手持部6依次包裹设置在所述连接管9的外侧,且所述隐藏护套8设置在所述手持部6和连接管9之间,所述按钮7穿过所述手持部6的外壁与所述隐藏护套8接触;所述针头10外侧可拆卸设置有外置护套11,所述外置护套11和隐藏护套8的双重保护,有效避免了护士采血时不小心发生刺伤,提高了采血针头使用的安全性。所述手持部6包括第一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13、侧翼14、套筒15和放置孔16,所述侧翼14安装在所述套筒15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均设置在所述套筒15的内部,同时所述第二限位块13设置在靠近所述侧翼14的一端,所述放置孔16设置在所述套筒15侧壁与所述按钮7对应的位置上。所述隐藏护套8包括限位管17、压缩弹簧18、触动开关19和护套本体20,所述限位管17为由内管21和外管22组成的管体,多个所述压缩弹簧18均匀设置在所述内管21和外管22组成的空腔中,所述触动开关19安装在所述护套本体20的侧壁上,所述护套本体20靠近所述触动开关19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压缩弹簧18连接;所述触动开关19底部安装有弹簧,使得所述触动开关19能够上下移动。多个所述压缩弹簧18初始状态下为被压缩状态,当所述触动开关19被所述按钮7触发时,所述压缩弹簧18释放压缩力,所述护套本体20在作用力下滑动至所述针头10的外侧其包裹住。所述动脉接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静脉接头(1)、静脉管(2)、动脉接头(3)、动脉管(4)、主管(5)、手持部(6)、按钮(7)、隐藏护套(8)、连接管(9)和针头(10),所述静脉管(2)一端与所述静脉接头(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脉管(4)的管腔相通且合并连接在所述主管(5)上,所述动脉接头(3)安装在所述动脉管(4)远离所述主管(5)的一端,所述主管(5)远离所述静脉管(2)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所述连接管(9)和针头(10),所述隐藏护套(8)和手持部(6)依次包裹设置在所述连接管(9)的外侧,且所述隐藏护套(8)设置在所述手持部(6)和连接管(9)之间,所述按钮(7)穿过所述手持部(6)的外壁与所述隐藏护套(8)接触;所述针头(10)外侧可拆卸设置有外置护套(11)。/n

【技术特征摘要】
1.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其特征在于:包括静脉接头(1)、静脉管(2)、动脉接头(3)、动脉管(4)、主管(5)、手持部(6)、按钮(7)、隐藏护套(8)、连接管(9)和针头(10),所述静脉管(2)一端与所述静脉接头(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动脉管(4)的管腔相通且合并连接在所述主管(5)上,所述动脉接头(3)安装在所述动脉管(4)远离所述主管(5)的一端,所述主管(5)远离所述静脉管(2)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所述连接管(9)和针头(10),所述隐藏护套(8)和手持部(6)依次包裹设置在所述连接管(9)的外侧,且所述隐藏护套(8)设置在所述手持部(6)和连接管(9)之间,所述按钮(7)穿过所述手持部(6)的外壁与所述隐藏护套(8)接触;所述针头(10)外侧可拆卸设置有外置护套(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型动静脉采血针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6)包括第一限位块(12)、第二限位块(13)、侧翼(14)、套筒(15)和放置孔(16),所述侧翼(14)安装在所述套筒(15)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均设置在所述套筒(15)的内部,同时所述第二限位块(13)设置在靠近所述侧翼(14)的一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