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996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6 0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能计量封印射频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包括屏蔽箱体以及布置在屏蔽箱体外的射频发射模块、射频接收模块,和布置在屏蔽箱体内的收发路由模块、多路切换模块、近场试验天线、封印放置平台,试验时多个超高频电子封印放置于封印放置平台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超高频电子封印射频技术试验需求,基于射频发射模块、射频接收模块实现射频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基于收发路由模块实现了收发路由控制,基于多路切换模块实现批量试验的多路切换控制,基于近场试验天线实现近场条件下射频信号的收发,基于封印放置平台实现批量超高频电子封印的放置,能够完成批量的各项近场射频技术试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能计量封印射频
,尤其涉及一种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子标签技术在电能计量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智能电能表、通信单元、采集终端、低压电流互感器等在内的电能计量器具均已使用电子标签替代传统条形码,进行计量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能计量器具的出入库过程中,电子标签也被应用于周转箱体上,以便更高效地进行出入库管理。电子封印全称为电子式电能计量封印,内置了电子标签作为信息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标签,电子封印更进一步地被应用于防窃电领域,其重要性得到大幅提升。根据封印的形式,电能计量封印可分为卡扣式封印和穿线式封印两类,其中电子封印主要为卡扣式封印,采用卡扣结构实现对被封物体的可靠加封,应用于电能表、采集终端等设备的出厂封印、检定封印及现场封印,计量箱或计量柜的现场封印。根据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电子封印可分为高频电子封印和超高频电子封印两类,其中超高频电子封印采用了较为先进的900MHz频段无源通信技术,目前有全面替代高频电子封印的趋势。超高频电子封印具有尺寸小、灵敏度低、识别距离短的特点,封印的直径和高度小于2厘米,灵敏度大于0dBm、识别距离小于10厘米,因此在进行射频技术试验时,不能直接采用通用电子标签的试验方法放置在1米距离进行远场试验,而需要缩短试验距离进行近场试验。另一方面,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应用数量较大,且重要性较高,不能简单地通过降低抽样比例来缩短试验时间,而需要提高试验效率进行批量试验。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主要依据《电能计量封印技术规范》和《计量用电子标签技术规范》两项相关技术规范,其中《电能计量封印技术规范》未对试验系统作出详细说明,仅引用了《计量用电子标签技术规范》,而后者现有的试验系统主要面向远场条件下的单品试验,无法适用于超高频电子封印所需的近场条件下的批量试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在近场条件下对超高频电子封印进行批量的射频技术试验。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包括屏蔽箱体以及布置在所述屏蔽箱体外的射频发射模块、射频接收模块,和布置在所述屏蔽箱体内的收发路由模块、多路切换模块、近场试验天线、封印放置平台;进行射频技术试验时,多个超高频电子封印放置于所述封印放置平台上,所述射频发射模块发出的射频命令信号经所述收发路由模块传输至所述多路切换模块,所述多路切换模块将所述射频命令信号传输至所述近场试验天线中对应的近场收发天线并由该近场收发天线向所述超高频电子封印发射;所述超高频电子封印接收到所述射频命令信号后向该近场收发天线返回射频响应信号,再先后经过所述多路切换模块、所述收发路由模块到达所述射频接收模块。优选的,所述近场试验天线设有至少两个独立连接所述多路切换模块的近场收发天线,每个所述近场收发天线设有至少两个信号收发电路。优选的,正对每一个所述信号收发电路,所述封印放置平台上开设有相应的放置孔,一个所述超高频电子封印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放置孔上。优选的,所述信号收发电路为平板缝隙结构,通过所述平板缝隙结构的缝隙向外部空间定向辐射所述射频命令信号以及接收所述射频响应信号。优选的,所述收发路由模块具有连接所述射频发射模块的信号发射端,连接所述多路切换模块的信号收发端,以及连接所述射频接收模块的信号接收端。优选的,所述多路切换模块具有连接所述收发路由模块的公共端口,以及分别连接每个所述近场收发天线的多个分路端口,每一所述分路端口与所述公共端口之间为双向传输。优选的,所述近场试验天线与所述封印放置平台之间的距离可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针对超高频电子封印射频技术试验需求,基于射频发射模块、射频接收模块实现射频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基于收发路由模块实现了收发路由控制,基于多路切换模块实现批量试验的多路切换控制,基于近场试验天线实现近场条件下射频信号的收发,基于封印放置平台实现批量超高频电子封印的放置。整体上,该系统搭建了超高频电子封印射频技术试验所需的近场试验平台,能够完成批量的各项近场射频技术试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收发路由模块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多路切换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一近场收发天线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封印放置平台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电子封印的正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超高频电子封印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给出仅仅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包括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因为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基础上,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许多改变。为了对超高频实现批量的各项近场射频技术试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如图1所示的系统结构,包括屏蔽箱体17以及布置在屏蔽箱体17外的射频发射模块11、射频接收模块12,和布置在屏蔽箱体17内的收发路由模块13、多路切换模块14、近场试验天线15、封印放置平台16。进行射频技术试验时,多个超高频电子封印放置于封印放置平台16上,射频发射模块11发出的射频命令信号经收发路由模块13传输至多路切换模块14,多路切换模块14将射频命令信号传输至近场试验天线15中对应的近场收发天线并由该近场收发天线向超高频电子封印发射;超高频电子封印接收到射频命令信号后向该近场收发天线返回射频响应信号,再先后经过多路切换模块14、收发路由模块13到达射频接收模块12,射频接收模块12对射频响应信号进行采集,其后级电路通过分析信号参数和通信数据,得出超高频电子封印射频技术的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的平面图,本实施例的收发路由模块13具有连接射频发射模块11的信号发射端21,连接多路切换模块14的信号收发端22,以及连接射频接收模块12的信号接收端23。基于射频发射模块11和射频接收模块12为收发分离模式,通过收发路由模块13可实现收发合路转换为收发一体模式,并实现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传输方向控制。具体来说,收发路由模块13的信号发射端21仅用于射频命令信号的发射,信号接收端23仅用于射频响应信号的接收,信号收发端22同时用于射频命令信号的发射和射频响应信号的接收。在收发路由模块13的内部,射频信号(包括射频命令信号和射频响应信号)的传输方向仅能够信号发射端21到达信号收发端22,以及从信号收发端22到达信号接收端23,而不能反向传输。如图3所示的平面图,本实施例的多路切换模块14具有连接收发路由模块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箱体以及布置在所述屏蔽箱体外的射频发射模块、射频接收模块,和布置在所述屏蔽箱体内的收发路由模块、多路切换模块、近场试验天线、封印放置平台;/n进行射频技术试验时,多个超高频电子封印放置于所述封印放置平台上,所述射频发射模块发出的射频命令信号经所述收发路由模块传输至所述多路切换模块,所述多路切换模块将所述射频命令信号传输至所述近场试验天线中对应的近场收发天线并由该近场收发天线向所述超高频电子封印发射;所述超高频电子封印接收到所述射频命令信号后向该近场收发天线返回射频响应信号,再先后经过所述多路切换模块、所述收发路由模块到达所述射频接收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屏蔽箱体以及布置在所述屏蔽箱体外的射频发射模块、射频接收模块,和布置在所述屏蔽箱体内的收发路由模块、多路切换模块、近场试验天线、封印放置平台;
进行射频技术试验时,多个超高频电子封印放置于所述封印放置平台上,所述射频发射模块发出的射频命令信号经所述收发路由模块传输至所述多路切换模块,所述多路切换模块将所述射频命令信号传输至所述近场试验天线中对应的近场收发天线并由该近场收发天线向所述超高频电子封印发射;所述超高频电子封印接收到所述射频命令信号后向该近场收发天线返回射频响应信号,再先后经过所述多路切换模块、所述收发路由模块到达所述射频接收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场试验天线设有至少两个独立连接所述多路切换模块的近场收发天线,每个所述近场收发天线设有至少两个信号收发电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频电子封印的射频技术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正对每一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柯雷超杰邹和平祝恩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唯申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