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845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6
一种混合腔组件,其包括混合腔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内的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旋流管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连接管。所述旋流管设有第一内腔体、若干旋流片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的气流入口。所述混合管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的弧形板,从而使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旋流管。如此设置,避免了尾气大量直接冲向所述旋流管,从而造成气流分配的不均匀,有利于提高抗尿素结晶的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混合腔组件的尾气后处理封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
本技术涉及一种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

技术介绍
研究表明尾气后处理系统(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管路中氨分布的均匀程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长时间氨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催化剂老化不均匀,从而影响催化剂的整体性能。另外,尿素液滴的不均匀分布会造成局部管壁或混合结构温度过低,形成结晶,严重时会堵塞尾气管、导致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尿素结晶能力较好的混合腔组件以及尾气后处理封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腔组件,其包括混合腔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内的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腔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旋流管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连接管;所述旋流管设有第一内腔体、若干旋流片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一内腔体通过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内腔体,所述第二内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混合管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的弧形板,从而使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旋流管。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板的横截面呈C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弧形板的中心轴与所述旋流管的中心轴平行,所述混合腔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弧形板和所述旋流管之间的弧形气流通道。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的安装座,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旋流管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靠近所述安装座且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侧的第一安装面,所述弧形板的一端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的第一安装爪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爪的旁侧的狭槽,所述狭槽与所述弧形气流通道相连通。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之间的隔板,所述弧形板的另一端设有固定于所述隔板上的第二安装爪。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腔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位于所述连接管的底部的端部组件,所述端部组件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的四周向上延伸的周壁以及由所述底壁和所述周壁共同围成的缓冲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周壁设有面向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设有让气流流过的若干第一气流穿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内腔体和所述第二内腔体中的尿素破碎管,所述尿素破碎管沿轴向延伸,所述尿素破碎管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尿素破碎槽,所述尿素破碎槽沿所述轴向的长度大于沿垂直于所述轴向的径向的宽度。本技术还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上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混合腔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为柴油颗粒捕集器,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剂,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为柴油氧化催化器,所述混合腔组件为前述的混合腔组件。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的弧形板,使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旋流管;如此设置,避免了自所述第一开口流入的气流大量直接冲向所述旋流管,从而造成气流分配的不均匀,有利于提高抗尿素结晶的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尾气后处理封装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混合腔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2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去除图2中混合腔壳体后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中尿素破碎管的主视图。图7是沿图2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沿图2中B-B线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封装,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的上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的混合腔组件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为柴油颗粒捕集器(DPF),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为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3为柴油氧化催化器(DOC)。所述混合腔组件4包括混合腔壳体5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5内的混合管组件6。所述混合腔壳体5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51、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相连通的第二开口52、与所述第一开口51相连通的第一腔体53、与所述第二开口52相连通的第二腔体5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和所述第二腔体54之间的隔板55。所述混合管组件6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中的旋流管61、位于所述第二腔体54中的连接管62、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内且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管61的弧形板63、安装在所述旋流管61和所述连接管62中的尿素破碎管64、以及固定在所述连接管62的底部且位于所述尿素破碎管64的底部的尿素破碎板65。所述旋流管61设有第一内腔体611、若干旋流片612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612的气流入口613。所述第一内腔体611通过所述气流入口613与所述第一腔体53相连通。所述连接管62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体611相连通的第二内腔体621,所述第二内腔体621与所述第二腔体54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设有若干气流穿孔622。所述弧形板63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612,从而使来自所述第一开口51的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63,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613进入所述旋流管61。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板63的横截面呈C形。所述弧形板63的中心轴O1与所述旋流管61的中心轴O2平行,所述混合腔组件4包括位于所述弧形板63和所述旋流管61之间的弧形气流通道60。所述混合腔壳体5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7的安装座531,所述尿素喷嘴7用以向所述旋流管61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所述混合腔壳体5设有靠近所述安装座531且位于所述第一腔体53的内侧的第一安装面532。所述弧形板63的一端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面532上的第一安装爪631,所述弧形板63的另一端设有固定于所述隔板55上的第二安装爪632。所述弧形板63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爪631的旁侧的狭槽630,所述狭槽630与所述弧形气流通道60相连通,以调整背压。在本技术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爪631为若干个,所述狭槽630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安装爪631之间。此外,所述混合腔组件4包括位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腔组件,其包括混合腔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内的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腔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的第二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旋流管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连接管;所述旋流管设有第一内腔体、若干旋流片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一内腔体通过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内腔体,所述第二内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混合管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的弧形板,从而使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旋流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腔组件,其包括混合腔壳体以及安装于所述混合腔壳体内的混合管组件,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与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一开口、用以与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相连通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腔体以及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的第二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中的旋流管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腔体中的连接管;所述旋流管设有第一内腔体、若干旋流片以及对应于所述旋流片的气流入口,所述第一内腔体通过所述气流入口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所述连接管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腔体相连通的第二内腔体,所述第二内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混合管组件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部分包围所述旋流片的弧形板,从而使尾气需绕过所述弧形板才能自所述气流入口进入所述旋流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的横截面呈C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的中心轴与所述旋流管的中心轴平行,所述混合腔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弧形板和所述旋流管之间的弧形气流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用以安装尿素喷嘴的安装座,所述尿素喷嘴用以向所述旋流管中喷射雾化的尿素液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腔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腔壳体设有靠近所述安装座且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侧的第一安装面,所述弧形板的一端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的第一安装爪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睿严才宝吴涛涛王长林郑鑫
申请(专利权)人: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