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京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8679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32
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包括U型钢板,所述U型钢板相对上下设置,中间形成环形空腔,位于U型钢板的U型凹槽内设置有不倒翁式钢球,所述不倒翁式钢球通过拉结SMA记忆合金丝分别将上下两部分的U型钢板连接,上下方的U型钢板的U型端部通过软钢阻尼器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结构体系的初始刚度,同时能够达到震后及时复位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
本技术涉及隔震减震
,特别涉及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隔震装置主要有橡胶隔震支座、摇摆隔震支座以及摩擦滑移隔震。其中橡胶隔震支座在受到地震作用时会产生一定的残余变形,摇摆隔震支座因在地震发生时会产生过大的摇摆幅度不能及时复位时会产生倾覆的危险,摩擦滑移隔震在地震过程中会使上部结构和基础间产生很大的位移。为了提高支座的隔震能力,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隔震技术是主要途径之一,针对上述隔震支座的缺点设计出新型的简易消能隔震装置以满足减少变形、位移的要求,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能够提高结构体系的初始刚度,同时能够达到震后及时复位的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包括U型钢板1,所述U型钢板1相对上下设置,中间形成环形空腔,位于U型钢板1的U型凹槽内设置有不倒翁式钢球2,所述不倒翁式钢球2通过拉结SMA记忆合金丝3分别将上下两部分的U型钢板1连接,上下方的U型钢板1的U型端部通过软钢阻尼器4相连。所述的不倒翁式钢球2上部为空心,下部由小钢球5填充,形成上轻下重的摩擦滑移隔震支座。所述SMA记忆合金丝3与U型钢板1焊接而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上轻下重的摩擦滑移支座上部为空心,下部由小钢球5填充,形成不倒翁式的结构,当钢球2在竖立状态处于平衡时,重心和接触点的距离最小,即重心最低,偏离平衡位置后,重心总是升高的。因此,这种状态的平衡是稳定的,所以钢球2无论如何摇摆,总是不倒的。同时复合SMA记忆合金丝3,利用其超弹性性能存在也提高结构体系的初始刚度,同时能够达到震后及时复位的效果。软钢阻尼器4起到连接上下U型钢板1作用的同时依靠钢片屈服后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组成完整的消能隔震系统,更好的消耗地震所带来的能量。利用钢材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在地震作用时产生残余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包括:上部、下部U型钢板1,U型钢板1的U型凹槽内设有不倒翁式钢球2,不倒翁式钢球2上部为空心,下部由小钢球5填充,形成上轻下重的摩擦滑移隔震支座,不倒翁式钢球2上拉结SMA记忆合金丝3与上、下部U型钢板1相连,上下U型钢板1由软钢阻尼器4相连,软钢阻尼器4起到连接上下U型钢板1作用的同时依靠钢片屈服后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组成完整的消能隔震系统。所述钢板1设置成U型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与钢球2接触形成滑移。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在地震作用时,U型钢板1、软钢阻尼器4与SMA记忆合金3、不倒翁式钢球2组成隔震层,利用软钢阻尼器钢片屈服后塑性变形及SMA记忆合金3的变形来耗散地震输入能量,同时,SMA记忆合金丝3的存在既能提供结构体系初始刚度,又能利用自身材料特性耗能,还能达到震后自复位的效果。上轻下重的摩擦滑移支座上部为空心,下部由小钢球5填充,形成不倒翁式的结构,上轻下重的目的在于使其降低重心,重心越低时越稳定。在竖立状态处于平衡时,重心和接触点的距离最小,即重心最低,偏离平衡位置后,重心总是升高的。因此,这种状态的平衡是稳定的,所以钢球2无论如何摇摆,总是不倒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钢板(1),所述U型钢板(1)相对上下设置,中间形成环形空腔,位于U型钢板(1)的U型凹槽内设置有不倒翁式钢球(2),所述不倒翁式钢球(2)通过拉结SMA记忆合金丝(3)分别将上下两部分的U型钢板(1)连接,上下方的U型钢板(1)的U型端部通过软钢阻尼器(4)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擦滑移自复位的球型隔震钢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U型钢板(1),所述U型钢板(1)相对上下设置,中间形成环形空腔,位于U型钢板(1)的U型凹槽内设置有不倒翁式钢球(2),所述不倒翁式钢球(2)通过拉结SMA记忆合金丝(3)分别将上下两部分的U型钢板(1)连接,上下方的U型钢板(1)的U型端部通过软钢阻尼器(4)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卓王社良闫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西京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