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道系统及控制单元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770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热流道系统及控制单元,热流道系统包括热嘴和阀针,阀针可被驱动地滑移,热流道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驱动缸、相对于驱动缸固定不动的底座、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的转动梁,驱动缸具有缸体和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杆,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与阀针的滑移方向相平行,驱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拉杆,拉杆通过连接轴与转动梁相连接,阀针上固定设有阀针帽,阀针帽通过阀针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控制单元还包括连接于转动梁的加固组件,且所述加固组件延伸穿过所述底座,当所述转动梁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加固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热嘴的热量不会影响驱动缸的同时,整体结构也更加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流道系统及控制单元
本技术涉及热流道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流道系统及控制单元。
技术介绍
目前在注塑行业普遍采用的注塑模具为热流道注塑模具,较普通模具而言,通过热流道系统注塑的塑胶产品质量更高,且热流道系统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热流道系统通常包括设有流道的热嘴、设于流道内的阀针,阀针由驱动缸驱动,以使得阀针可往复滑移以关闭或打开流道,为将塑胶材料顺畅地注入型腔,材料必须处于液体状态,而且热嘴需保持于一定的高温,从而使材料保持于液体状态,而驱动缸位于热嘴的上方,热嘴的高温会提升驱动缸周围的温度。为对驱动缸进行冷却,通常采用在驱动缸周围设置水循环系统,以达到冷却的目的。但如此设置,使得整个系统的结构非常复杂,成本较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技术人员进行了研究,将驱动缸相对于热嘴偏移设置,在纵向上,使驱动缸偏离热嘴,如此虽然解决了热嘴的热量容易影响驱动缸的问题,但结构不够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及控制单元,使得热嘴的热量不会影响驱动缸的同时,整体结构也更加稳定可靠。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所述热流道系统包括设有流道的热嘴、设于所述流道内的阀针,所述阀针可被驱动地滑移以关闭或打开流道,其中,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驱动缸、相对于驱动缸固定不动的底座、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的转动梁,所述驱动缸具有缸体和相对于缸体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与所述阀针的滑移方向相平行,所述驱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通过连接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阀针上固定设有阀针帽,所述阀针帽通过阀针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转动梁的加固组件,且所述加固组件延伸穿过所述底座,当所述转动梁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加固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活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固组件设置为两个,第一加固组件较邻近所述阀针轴,第二加固组件较邻近所述连接轴,且第二加固组件较第一加固组件更靠近所述转轴。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穿过所述转动梁的紧固件、套设于所述紧固件外周的套筒,所述底座上设有大于所述套筒的外径的贯通孔,所述套筒穿过所述贯通孔。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动梁设置为两个,且两个转动梁对称布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上,所述底座与所述缸体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与所述缸体之间间隔设有复数个支撑垫。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相对于底座固定设置的阻挡件。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挡件包括位于所述底座和缸体之间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向缸体的部分外周围延伸的阻挡部。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上,所述固定部紧贴所述底座,且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缸体。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用于热流道系统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阀针的滑移,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驱动缸、相对于驱动缸固定不动的底座、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的转动梁,所述驱动缸具有缸体和相对于缸体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与所述阀针的滑移方向相平行,所述驱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通过连接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阀针上固定设有阀针帽,所述阀针帽通过阀针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转动梁的加固组件,且所述加固组件延伸穿过所述底座,当所述转动梁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加固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驱动杆通过转动梁将运动传递到阀针帽,以驱动阀针往复滑移,因此驱动缸偏离热嘴,使得热嘴的热量不会影响到驱动缸。另外,由于设置了加固组件,当驱动杆带动转动梁转动时,加固组件相对于转动梁固定不动,且加固组件相对于底座活动,从而使转动梁的转动更加平稳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热流道系统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中热流道系统的主视图;图3是图1中热流道系统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热流道系统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本申请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热流道系统包括设有流道的热嘴(未图示)、设于流道内的阀针(未图示),阀针可被驱动地滑移以关闭或打开流道。热流道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包括驱动缸10、相对于驱动缸10固定不动的底座12、通过转轴14可转动地连接于底座12的转动梁16,驱动缸10具有缸体18和相对于缸体18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杆20,驱动杆20的运动方向与阀针的滑移方向相平行,驱动杆20上固定连接有拉杆22,拉杆22通过连接轴24与转动梁16相连接,阀针上固定设有阀针帽26,阀针帽26通过阀针轴28与转动梁16相连接,控制单元还包括连接于转动梁16的加固组件30,且加固组件30延伸穿过底座12,当转动梁16相对于底座12转动时,加固组件30相对于底座12活动。本优选实施例中,驱动杆20通过转动梁16将运动传递到阀针帽26,以驱动阀针往复滑移,因此驱动缸10偏离热嘴,使得热嘴的热量不会影响到驱动缸10。另外,由于设置了加固组件30,当驱动杆20带动转动梁16转动时,加固组件30相对于转动梁16固定不动,且加固组件30相对于底座12活动,从而使转动梁16的转动更加平稳可靠。优选的,驱动缸10为油缸。当然,驱动缸10也可以设置为气缸。进一步的,加固组件30可相对于转动梁16固定设置。另外,加固组件30相对于转动梁16也可设置为可转动。具体的,加固组件30设置为两个,第一加固组件30较邻近阀针轴28,第二加固组件30较邻近连接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流道系统,所述热流道系统包括设有流道的热嘴、设于所述流道内的阀针,所述阀针可被驱动地滑移以关闭或打开流道,其特征在于,/n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驱动缸、相对于驱动缸固定不动的底座、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的转动梁,所述驱动缸具有缸体和相对于缸体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与所述阀针的滑移方向相平行,所述驱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通过连接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阀针上固定设有阀针帽,所述阀针帽通过阀针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转动梁的加固组件,且所述加固组件延伸穿过所述底座,当所述转动梁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加固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流道系统,所述热流道系统包括设有流道的热嘴、设于所述流道内的阀针,所述阀针可被驱动地滑移以关闭或打开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流道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包括驱动缸、相对于驱动缸固定不动的底座、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的转动梁,所述驱动缸具有缸体和相对于缸体可沿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与所述阀针的滑移方向相平行,所述驱动杆上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通过连接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阀针上固定设有阀针帽,所述阀针帽通过阀针轴与所述转动梁相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转动梁的加固组件,且所述加固组件延伸穿过所述底座,当所述转动梁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时,所述加固组件相对于所述底座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设置为两个,第一加固组件较邻近所述阀针轴,第二加固组件较邻近所述连接轴,且第二加固组件较第一加固组件更靠近所述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组件包括穿过所述转动梁的紧固件、套设于所述紧固件外周的套筒,所述底座上设有大于所述套筒的外径的贯通孔,所述套筒穿过所述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梁设置为两个,且两个转动梁对称布置于所述底座的两侧。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象烈
申请(专利权)人:朗力苏州注塑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