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6880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用于设置在连铸机和轧制机之间,连铸机的出坯线和轧制机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采用直形辊设置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辊加工简单,互换性好,占地面积小,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
本技术涉及冶金连铸直接轧制
,尤其是涉及一种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
技术介绍
当连铸出坯线和轧制中心线不能保证在同一直线上时,如果采用旋转辊道或横移结构等解决会耗时,会导致料温降低。现有技术中采用多根锥形辊道,在连铸坯的流动方向上边爬坡边转弯设置以形成弧形辊道,虽然解决了连铸出坯线与轧制线偏离及高差的问题,满足连铸坯的直送需求,但锥形辊加工困难,互换性差,调整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用于设置在连铸机和轧制机之间,所述连铸机的出坯线和所述轧制机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采用直形辊设置而成。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选用直形辊装配成辊道,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的锥形辊,本技术的直形辊1加工简单,互换性好且调整方便,当连铸机的出坯线和轧制机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一端与连铸机对应设置,另一端与轧制机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合理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旋转半径和辊道宽度,使得从连铸机出来的棒线材可以通过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迅速运输至轧机入口,占地面积小,降低了成本。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直形辊的中心线与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走钢线成一定角度。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直形辊的中心线与所述走钢线之间的角度可调。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多个第一直辊道,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中的首辊与多个所述连铸机的出口对应地靠近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的首辊的中心线分别与多个所述连铸机的所述出坯线一一对应地垂直;多个第一弧形辊道,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的下游,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的走钢线的首端与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的走钢线的末端切向相连;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的圆心均位于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一侧;过渡辊道,所述过渡辊道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的下游,用于接收并输送来自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上的棒线材;第二弧形辊道,所述第二弧形辊道设置在所述过渡辊道与所述轧制机之间,所述第二弧形辊道的走钢线的首端与所述过渡辊道的走钢线的末端切向相连;所述第二弧形辊道的圆心位于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弧形辊道的末辊的中心线与所述轧制机的所述中心线垂直。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过渡辊道中的多个所述直形辊的宽度在自上游向下游的方向上逐渐变窄。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直形辊的宽度与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旋转角度范围内的旋转半径关系为:所述直形辊的宽度越宽,所述旋转半径越小。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弧形辊道及所述第二弧形辊道的半径范围为20m~30m。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直形辊的宽度范围为1m~2m。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输送棒线材的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直形辊1走钢线2棒线材3第一直辊道4第一弧形辊道5过渡辊道6第二弧形辊道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结合图1至图2来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用于设置在连铸机和轧制机之间,连铸机的出坯线和轧制机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采用直形辊1设置而成。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选用直形辊1装配成辊道,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的锥形辊,本技术的直形辊1加工简单,互换性好且调整方便,当连铸机的出坯线和轧制机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时,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的一端与连铸机对应设置,另一端与轧制机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合理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的旋转半径和辊道宽度,使得从连铸机出来的棒线材3可以通过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迅速运输至轧机入口,占地面积小,降低了成本。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直形辊1的中心线与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的走钢线2成一定角度。这样,可以使得棒线材3在输送过程中可以大致沿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的走钢线2进行输送,避免棒线材3与辊道旁挡板发生碰撞。根据本技术进一步的实施例,直形辊1的中心线与走钢线2之间的角度可调。这样,当棒线材3偏离输送轨道时,可以通过调整直形辊1的中心线与走钢线2之间的角度调整棒线材3的角度和位置。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多个第一直辊道4、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过渡辊道6和第二弧形辊道7;多个第一直辊道4中的首辊与多个连铸机的出口对应地靠近设置,且多个第一直辊道4的首辊的中心线分别与多个连铸机的出坯线一一对应地垂直;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第一直辊道4的下游,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的走钢线2的首端与多个第一直辊道4的走钢线2的末端切向相连;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的圆心均位于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的一侧;过渡辊道6设置在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的下游,用于接收并输送来自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上的棒线材3;第二弧形辊道7设置在过渡辊道6与轧制机之间,第二弧形辊道7的走钢线2的首端与过渡辊道6的走钢线2的末端切向相连;第二弧形辊道7的圆心位于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1000的另一侧;第二弧形辊道7的末辊的中心线与轧制机的中心线垂直。具体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条第一直辊道4,多条第一直辊道4分别与多个连铸机对应设置,多个第一直辊道4的首辊的中心线分别与多个连铸机的出坯线一一对应地垂直,以方便多个连铸机输出的棒线材3分别向多条第一直辊道4输送;在多个第一直辊道4的下游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的走钢线2的首端与多个第一直辊道4的走钢线2的末端切向相连,使得棒线材3可以顺利地从第一直辊道4进入第一弧形辊道5;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的下游设有一个过渡辊道6,多个第一弧形辊道5上的棒线材3均流入过渡辊道6;第二弧形辊道7设置在过渡辊道6的下游,第二弧形辊道7的走钢线2的首端与过渡辊道6的走钢线2的末端切向相连,使得棒线材3可以顺利地从过渡辊道6进入第二弧形辊道7;轧制机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其特征在于,用于设置在连铸机和轧制机之间,所述连铸机的出坯线和所述轧制机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采用直形辊设置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其特征在于,用于设置在连铸机和轧制机之间,所述连铸机的出坯线和所述轧制机的中心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采用直形辊设置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形辊的中心线与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走钢线成一定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直形辊的中心线与所述走钢线之间的角度可调。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直辊道,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中的首辊与多个所述连铸机的出口对应地靠近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的首辊的中心线分别与多个所述连铸机的所述出坯线一一对应地垂直;
多个第一弧形辊道,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的下游,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的走钢线的首端与多个所述第一直辊道的走钢线的末端切向相连;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辊道的圆心均位于所述棒线材直轧转弯辊道的一侧;
过渡辊道,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敏张俊义赵兴通
申请(专利权)人:中钢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