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曲屏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6199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50
本申请涉及屏幕保护膜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3D曲屏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保护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硬化层、PET基材层、聚氨酯树脂层和粘结层;所述粘结层所用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丙烯酸酯功能单体、丙烯酸酯交联单体、丙烯酸酯单体、引发剂、交联剂、流平剂、乙酸乙酯、二甲基乙酰胺和硅烷偶联剂;其制备方法为:S1.在PET基材层的一面涂覆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后烘烤,固化形成硬化层;S2.在PET基材层的另一面涂覆聚氨酯树脂后烘烤,固化形成聚氨酯树脂层;S3.在聚氨酯树脂层的一面涂覆改性丙烯酸压敏胶烘烤,固化形成粘结层。本申请的保护膜与曲屏之间的具有较高的附着力,可以与曲屏完美贴合,边缘处不易翘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曲屏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申请涉及屏幕保护膜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3D曲屏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许多品牌已经陆续研发并推出了3D曲面屏幕手机,这就促使了智能手机由直板触屏进入曲面屏、折叠屏时代。由于屏幕已经从直板变为了3D曲屏,因此起到保护手机屏幕作用的保护膜也要相应变为3D形状,与手机屏幕贴合。目前,手机保护膜通常采用与手机贴合较好的硅胶亚敏胶或者丙烯酸压敏胶作为保护膜的粘接层,但是由于3D曲屏的表面一般都做了防指纹处理,水接触角>110°,表面能较低,使得传统的硅胶亚敏胶、丙烯酸压敏胶与手机屏幕之间的附着力一般仅能达到30-40g,附着力较小,因此很难与屏幕紧密贴合,造成3D曲屏手机出现曲面R角边缘翘曲的现象,影响保护膜对手机屏幕保护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保护膜与3D曲屏之间的附着力,从而降低3D曲屏R角边缘翘曲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一种3D曲屏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3D曲屏保护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3D曲屏保护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硬化层、PET基材层、聚氨酯树脂层和粘结层;所述粘结层所用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丙烯酸酯功能单体40-80份、丙烯酸酯交联单体5-15份、丙烯酸酯单体250-320份、引发剂1.5-3.5份、交联剂6-8份、流平剂2-5份、乙酸乙酯15-22份、二甲基乙酰胺4-6份、硅烷偶联剂27-39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3D曲屏保护膜采用厚度为50-150μm的PET薄膜作为基材层,在PET基材层表面上覆盖一层硬化层,提高了保护膜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了保护膜被损坏的可能性。同时在PET基材层的内面搭配了一层聚氨酯树脂层作为拉扯,由于聚氨酯树脂具有粘合性强、耐磨性高、耐低温、硬度高等优点,可以良好的将粘结层与PET基材层连接在一起,与粘结层一起增强保护膜与3D曲屏玻璃表面的粘附力。丙烯酸酯功能单体具有多羟基结构,增加了反应位点,使得多种丙烯酸酯之间发生接枝或交联的位置更多,聚合后的网状结构更加紧密。丙烯酸酯交联单体则进一步增强了多种丙烯酸酯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使得聚合后形成的网状结构更加致密。本申请采用丙烯酸酯功能单体、丙烯酸酯交联单体和丙烯酸酯单体按照特定的使用量范围混合搭配使用,使得形成的粘结层具有良好的初粘性及持粘性,与3D曲屏的玻璃板之间的粘附力较高,从而使得3D曲屏的R角边缘处不易翘曲。同时本申请采用特定使用量范围的乙酸乙酯、二甲基乙酰胺作为溶剂,二甲基乙酰胺为极性溶剂,对极性大的物质溶解效果较好,可以对丙烯酸酯功能单体、丙烯酸交联单体及丙烯酸酯单体起到充分稀释的作用,使得粘结层易于涂覆在聚氨酯树脂层上,一方面容易渗入聚氨酯树脂层内,溶剂挥发后与聚氨酯树脂层形成良好的牵扯,另一方面在溶剂挥发后增强了粘结层与3D曲屏的玻璃板之间的粘附力,降低了R角边缘处翘曲的可能性。本申请采用硅烷偶联剂与丙烯酸酯功能单体、丙烯酸酯交联单体、丙烯酸酯单体按照使用量范围混合,进一步增强了丙烯酸酯分子之间的偶联作用,增强了丙烯酸酯的分子间作用力,使得交联形成的网状结构更加致密,粘附力较高。综上所述,本申请从力学角度搭配四种层结构,使得保护膜具有高耐磨性与高硬度,并且本申请的粘结层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较高,交联形成的网状结构致密程度较高,与3D曲屏的玻璃板之间的粘附力较强,使得保护膜能够完美贴合3D曲屏,R角边缘处不易翘曲。目前的保护膜由于附着力较差,在生产时需要开模制作与客户需要一致的模具,然后热弯成型使得保护膜与3D曲屏贴合。而本申请的保护膜只需要按照客户需求将制得的保护膜裁切成型即可与3D曲屏良好的贴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功能单体包括重量比为1:(4-9)的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羟丙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采用特定比例范围的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羟丙酯混合搭配使用,利用二者的多羟基结构,为聚合反应增加了反应位点,使得多种丙烯酸酯之间发生接枝或交联的位置更多,提高了聚合后网状结构的致密程度,从而提高了粘结层的粘附力。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交联单体采用己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采用己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丙烯酸酯交联单体,增强了丙烯酸酯之间的交联能力,提高了聚合后网状结构的致密程度,从而提高了粘结层的粘附力。优选的,所述丙烯酸酯单体包括重量比为1:(1.6-1.7):(1.8-2.4)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异辛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采用特定重量比范围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异辛酯混合搭配作为丙烯酸酯单体,与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己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稳定的进行聚合反应,使得聚合后的网状结构较为致密,与3D曲屏之间的粘附力较高。优选的,所述引发剂采用过硫酸铵和/或过硫酸钠。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选用过硫酸铵与过硫酸钠中的一种或以任意比例将两种组分混合搭配使用,以特定使用量范围与丙烯酸酯单体等组分混合,作为共聚反应的引发剂,可以使得聚合反应平稳顺利的进行,从而提高粘结层的粘附力和成膜速度。优选的,所述交联剂采用异氰酸酯类交联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优选为封闭型异氰酸酯类交联剂,该交联剂可在常温下与含活性基团的树脂长期稳定共存,热处理固化后会释放出异氰酸酯基团与丙烯酸酯上的羟基等基团形成交联结构,有效的增强了粘结层的粘附力、耐磨性、耐水性以及力学性能。优选的,所述流平剂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或丙烯酸酯流平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选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与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以任意比例将两种组分混合搭配使用,并以特定使用量范围与丙烯酸酯单体等组分混合,可以提高粘结层的平滑程度,使得粘结层平整、光滑、均匀,覆盖性强,有效的降低了粘结层表面的张力,提高了粘结层与3D曲屏之间的粘附力。优选的,所述粘结层所用原料还包括5-8重量份的D-甘露糖醇、2-5重量份的海藻酸丙二醇酯、3-10重量份的聚甘油脂肪酸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还向粘结层中加入特定重量份范围的D-甘露糖醇、海藻酸丙二醇酯和聚甘油脂肪酸酯,充分发挥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粘结层中的分子间结合的更加紧密,增加了粘结层的粘性,并且促进了丙烯酸酯等单体的聚合反应平稳的进行,有效的提高了粘结层与3D曲屏之间的粘附力。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3D曲屏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PET基材层的一面涂覆一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后,在365-367nm的波长下烘烤10-15min,固化形成厚度为2-10μm的硬化层;S2.在PET基材层的另一面涂覆一层聚氨酯树脂后,在80-120℃的温度下烘烤15-20min,固化形成厚度为10-30μm的聚氨酯树脂层;S3.在聚氨酯树脂层的一面涂覆一层改性丙烯酸压敏胶,在50-120℃的温度下,烘烤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硬化层、PET基材层、聚氨酯树脂层和粘结层;/n所述粘结层所用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丙烯酸酯功能单体40-80份、丙烯酸酯交联单体5-15份、丙烯酸酯单体250-320份、引发剂1.5-3.5份、交联剂6-8份、流平剂2-5份、乙酸乙酯15-22份、二甲基乙酰胺4-6份、硅烷偶联剂27-39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硬化层、PET基材层、聚氨酯树脂层和粘结层;
所述粘结层所用原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丙烯酸酯功能单体40-80份、丙烯酸酯交联单体5-15份、丙烯酸酯单体250-320份、引发剂1.5-3.5份、交联剂6-8份、流平剂2-5份、乙酸乙酯15-22份、二甲基乙酰胺4-6份、硅烷偶联剂27-39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功能单体包括重量比为1:(4-9)的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羟丙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交联单体采用己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单体包括重量比为1:(1.6-1.7):(1.8-2.4)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异辛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采用过硫酸铵和/或过硫酸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采用异氰酸酯类交联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曲屏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平剂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鑫富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