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6112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包括报警器本体,报警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置于第一壳体底部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远离复位铰链的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槽,第一壳体的弧形槽内嵌设有压力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第二壳体的弧形槽一侧开设有第二方形开槽,第二方形开槽的内部滑动设有弧形加压片。本方案通过操控控制按键,利用单片机控制电动伸缩杆推动弧形加压片可以对输液管进行施压,改变输液管的管径,继而实现对输液速度的控制,并且在输液瓶内药液输完之后,可通过伸缩杆推动弧形加压片对输液管进行完全压住封闭,防止起针不及时造成回血,有效减轻病人家属以及护士的护理工作量,特别适用于住院初期病人、长期输液病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
技术介绍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式之一,输液终末需要及时拔针或换药,否则会引起回血,造成重新排气,甚至重新穿刺等不良后果。由于输液时间一般较长,患者、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担心药液输完不能被及时发现,尤其是输液终末,更需要频频巡视观察,容易造成回血,且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不能对输液的速度进行控制,尤其是患者较多时给护士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和一定的心理压力,管理效率低,很容易出现护理差错,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传统输液时间一般较长,患者、患者家属或医护人员担心药液输完不能被及时发现,尤其是输液终末,更需要频频巡视观察,容易造成回血,且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不能对输液的速度进行控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包括报警器本体,所述报警器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置于第一壳体底部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与第二壳体的一侧通过安装的复位铰链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远离复位铰链的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槽,两个弧形槽闭合后,形成用于夹持输液管的管槽;所述第一壳体的弧形槽内嵌设有压力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二壳体的弧形槽一侧开设有第二方形开槽,所述第二方形开槽的内部滑动设有弧形加压片。作为本实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顶部开设有用于悬挂挂绳的挂绳孔,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还安装有LED指示灯和控制按键,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安装有蜂鸣器。作为本实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还开设有与第二方形开槽内部连通的第一方形开槽,所述第一方形开槽的内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与弧形加压片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电动伸缩杆之间还设有两个导向套筒,所述导向套筒的一端与第一方形开槽的一侧槽壁固定连接,所述导向套筒的另一端与弧形加压片的一侧固定连接。作为本实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方形开槽的一侧设有开设于第二壳体内侧的控制仓和电池仓,所述控制仓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所述电池仓的内部安装有电池,所述控制仓和电池仓的仓口处分别盖设有控制仓仓盖和电池仓仓盖。作为本实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按键、压力传感器和光电传感器均通过单片机与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与LED指示灯、蜂鸣器和电动伸缩杆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报警器本体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通过复位铰链快速将管槽与输液管进行夹紧固定,通过设置的光电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输液过程中液管内是否有液体,并配合压力传感器对输液管的压力感应可以对管内的流体(药液)流速进行检测,当管内无流体流经管槽时,单片机可控制机LED指示灯配合蜂鸣器进行声光报警,提醒陪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注意及时更换或停止输液,避免错过换药或拨除输液针头的最佳时机;2)通过操控控制按键,利用单片机控制电动伸缩杆推动弧形加压片可以对输液管进行施压,改变输液管的管径,继而实现对输液速度的控制,并且在输液瓶内药液输完之后,可通过伸缩杆推动弧形加压片对输液管进行完全压住封闭,防止起针不及时造成回血,有效减轻病人家属以及护士的护理工作量,特别适用于住院初期病人、长期输液病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壳体内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方形开槽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方形开槽结构示意图。图中:1、报警器本体;11、第一壳体;111、LED指示灯;112、控制按键;113、挂绳孔;114、压力传感器;115、光电传感器;12、第二壳体;121、控制仓仓盖;122、电池仓仓盖;123、弧形加压片;124、第一方形开槽;125、电动伸缩杆;126、导向套筒;127、第二方形开槽;2、复位铰链;3、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包括报警器本体1,报警器本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及置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的一侧与第二壳体12的一侧通过安装的复位铰链2转动连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远离复位铰链2的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槽,两个弧形槽闭合后,形成用于夹持输液管的管槽3;第一壳体11的弧形槽内嵌设有压力传感器114和光电传感器115,第二壳体12的弧形槽一侧开设有第二方形开槽127,第二方形开槽127的内部滑动设有弧形加压片123。优选的,第一壳体11的表面顶部开设有用于悬挂挂绳的挂绳孔113,第一壳体11的表面还安装有LED指示灯111和控制按键112,第一壳体11的内部安装有蜂鸣器,通过设置的LED指示灯111和蜂鸣器配合,能够实现输液过程中的声光报警。优选的,第二壳体12的内侧还开设有与第二方形开槽127内部连通的第一方形开槽124,第一方形开槽124的内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伸缩杆125,电动伸缩杆125的伸缩端与弧形加压片123的一侧固定连接,两个电动伸缩杆125之间还设有两个导向套筒126,导向套筒126的一端与第一方形开槽124的一侧槽壁固定连接,导向套筒126的另一端与弧形加压片123的一侧固定连接,利用电动伸缩杆125推动弧形加压片123对输液管进行施压,实现对输液速度的调节控制,通过设有的导向套筒126可以对弧形加压片123的移动进行导向,防止发生倾斜。优选的,第一方形开槽124的一侧设有开设于第二壳体12内侧的控制仓和电池仓,控制仓的内部安装有单片机,电池仓的内部安装有电池,控制仓和电池仓的仓口处分别盖设有控制仓仓盖121和电池仓仓盖122,通过设置的单片机,可对管夹内的电器元件进行灵活控制。优选的,控制按键112、压力传感器114和光电传感器115均通过单片机与电池电性连接,单片机与LED指示灯111、蜂鸣器和电动伸缩杆125电性连接,确保管夹的正常工作。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按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一侧,利用复位铰链2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张开,并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弧形槽对准输液管,松开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在复位铰链2的复位作用下,使得管槽3套于输液管的外部并位于墨菲管的顶部,完成报警器本体1的安装。在进行输液时,人员可以通过按压控制按键112(控制按键112可选用多脚多控微触开关),使得型号为“STC89C51”的单片机进行通电,通过连续点按控制按键112,改变报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包括报警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器本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及置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侧与第二壳体(12)的一侧通过安装的复位铰链(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远离复位铰链(2)的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槽,两个弧形槽闭合后,形成用于夹持输液管的管槽(3);/n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弧形槽内嵌设有压力传感器(114)和光电传感器(115),所述第二壳体(12)的弧形槽一侧开设有第二方形开槽(127),所述第二方形开槽(127)的内部滑动设有弧形加压片(1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包括报警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器本体(1)包括第一壳体(11)及置于第一壳体(11)底部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侧与第二壳体(12)的一侧通过安装的复位铰链(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远离复位铰链(2)的内侧开设有两个弧形槽,两个弧形槽闭合后,形成用于夹持输液管的管槽(3);
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弧形槽内嵌设有压力传感器(114)和光电传感器(115),所述第二壳体(12)的弧形槽一侧开设有第二方形开槽(127),所述第二方形开槽(127)的内部滑动设有弧形加压片(1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表面顶部开设有用于悬挂挂绳的挂绳孔(113),所述第一壳体(11)的表面还安装有LED指示灯(111)和控制按键(112),所述第一壳体(11)的内部安装有蜂鸣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液管用可调节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2)的内侧还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乐舟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