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6033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涉及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领域。该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包括电中和箱,所述电中和箱侧壁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其设置有电中和箱、活性炭层和微生物处理箱,即通过电中和箱对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的有机物进行脱稳凝聚,明矾对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生产絮状物,并生成沉淀其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仅对相对分子质量在500‑1000的有机物进行吸附,降低活性炭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最后通过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完成水资源的微污染处理过程,即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对有机分子处理充分完善,同时降低了净化使用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
,具体为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工业企业的种类和数目大量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业布局不合理,众多工业企业布设在江河湖库附近,埋下了水源水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隐患。此外,由于化学品运输中车辆船只的超载现象严重,存在着因运输事故而造成化学品泄露的危险,从而使事故发生地周围的水源面临着污染。正是由于这些风险源的存在,近年来我国因突发性事故造成水源水污染而引起的城市供水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对生活饮用水使用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研究者对我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总体呈现数量逐年增多,危害逐渐增大的趋势,主要突发污染物是各种化学品和污水,突发性水源污染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虽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但又难以完全避免;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后果严重,对城市供水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此外,由于突发污染物种类复杂多样,水质快速分析难度大,难以及时确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使得突发污染物经过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后仍然留在出水中,经过给水管网流入用户。近年来,随着水源水污染的加重,许多给水厂增加了预处理或深度处理环节,强化了处理能力。但这些给水厂一般是按应对持续性、常规的水源水质情况设计的,如受COD、氨氮等生活污染的水源水,而非突发性的、特殊难处理的污染水。突发污染物往往具有种类复杂多样、难处理、短时间高浓度等特点,一般来说现有给水厂处理工艺设施是难以应对的,因此就需要设置应对突发性微污染的应急处理装置或方法。现有的应对突发性微污染的处理技术主要有强化常规工艺法、活性炭吸附法和化学氧化法。强化常规工艺是在常规净水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去除水中微污染物的一种工艺,它通常是指对混凝工艺进行强化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但这种工艺通常需要知道微污染物质的性质和种类,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强化去除,且部分有机污染物本身就无法通过混凝被去除。活性炭吸附法虽然能应对大部分有机污染物,但存在吸附饱和、需要再生处理等问题,且一些有机污染物被吸附后难以再被脱附,因此这种处理方法投资费用较大。化学氧化法主要是指添加大量化学氧化剂,如氯气、臭氧、高锰酸钾等,虽然它们也能较彻底氧化有机污染物,但由于添加量不容易控制,量多或量少都会影响出水水质,可能会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同时添加这些物质的设备较复杂、费用较大,且存在化学氧化剂失效等问题,所以应用的实际经验并不多。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解决了现有单一活性炭进行吸附,致使活性炭消耗较大,同时对有机分子处理不充分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装置,包括电中和箱,所述电中和箱侧壁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电中和箱远离第一进水管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远离电中和箱侧贯穿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层远离第一出水管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远离活性炭层侧贯穿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处理箱,所述微生物处理箱远离第二出水管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三出水管。优选的,所述电中和箱内侧壁靠近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金属导电板,所述金属导电板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金属片,且多个金属片与第一进水管呈垂直设置。优选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含有机物的水资源通过第一进水管,进入电中和箱,通过对金属导电板连接正电极,使得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的有机物胶体发生电中和而脱稳凝聚;s2:随后向电中和箱内撒入明矾,生成沉淀;s3:完成脱稳凝聚后的水资源通过第一出水管进入活性炭层,通过活性炭对相对分子质量500-3000的有机物进行去除效果;s4:随后水资源通过第二出水管进入微生物处理箱,通过微生物对水资源进行处理,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有机物进行去除效果。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金属导电板产生的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的有机物胶体发生电中和而脱稳凝聚,使得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的有机物进行脱稳凝聚,完成初步脱稳凝聚。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加入明矾,对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生产絮状物,并生成沉淀,此时步骤s1仍进行工作。优选的,所述步骤s3仅对500-1000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单次活性炭利用率低,提升活性炭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步骤s4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其次微生物胞外酶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同时生物吸附絮凝作用。工作原理:含有机物的水资源通过第一进水管12,进入电中和箱1,通过对金属导电板13连接正电极,使得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的有机物胶体发生电中和而脱稳凝聚,即通过电中和箱1对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的有机物进行脱稳凝聚,完成初步脱稳凝聚,随后向电中和箱1内撒入明矾15,生成沉淀,明矾15对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生产絮状物,并生成沉淀,去除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有机物,完成脱稳凝聚后的水资源通过第一出水管12进入活性炭层2,通过活性炭对相对分子质量500-3000的有机物进行去除效果,其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仅对相对分子质量在500-1000的有机物进行吸附,降低活性炭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活性炭的使用寿命,随后水资源通过第二出水管21进入微生物处理箱22,通过微生物对水资源进行处理,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有机物进行去除效果,最后通过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完成水资源的微污染处理过程,即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对有机分子处理充分完善,同时降低了净化使用费用。(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其设置有电中和箱、活性炭层和微生物处理箱,即通过电中和箱对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10000的有机物进行脱稳凝聚,完成初步脱稳凝聚,同时撒入明矾,对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生产絮状物,并生成沉淀,去除了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有机物,其次采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仅对相对分子质量在500-1000的有机物进行吸附,降低活性炭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活性炭的使用寿命,最后通过微生物对小分子有机物的降解,完成水资源的微污染处理过程,即对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的有机物进行处理,对有机分子处理充分完善,同时降低了净化使用费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及其装置中电中和箱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中和箱;11、进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装置,包括电中和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中和箱(1)侧壁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11),所述电中和箱(1)远离第一进水管(11)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12),所述第一出水管(12)远离电中和箱(1)侧贯穿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层(2),所述活性炭层(2)远离第一出水管(12)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21),所述第二出水管(21)远离活性炭层(2)侧贯穿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处理箱(22),所述微生物处理箱(22)远离第二出水管(21)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三出水管(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装置,包括电中和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中和箱(1)侧壁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11),所述电中和箱(1)远离第一进水管(11)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12),所述第一出水管(12)远离电中和箱(1)侧贯穿固定连接有活性炭层(2),所述活性炭层(2)远离第一出水管(12)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21),所述第二出水管(21)远离活性炭层(2)侧贯穿固定连接有微生物处理箱(22),所述微生物处理箱(22)远离第二出水管(21)侧贯穿固定连接有第三出水管(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中和箱(1)内侧壁靠近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金属导电板(13),所述金属导电板(13)底部均匀固定连接有多个金属片(14),且多个金属片(14)与第一进水管(11)呈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微污染饮用水应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含有机物的水资源通过第一进水管(11),进入电中和箱(1),通过对金属导电板(13)连接正电极,使得金属阳离子与带负电的有机物胶体发生电中和而脱稳凝聚;
s2:随后向电中和箱(1)内撒入明矾(15),生成沉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全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合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