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5337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导管本体的第一端套设弹性囊,弹性囊与导管本体紧固连接,导管本体中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与弹性囊连通,在导管主体上最靠近端部的弹性囊一侧,第二通道通过第一出口与外界连通,第三通道的两端与外界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导丝从下肢股动脉的血管中插入至胸降主动脉,通过弹性囊堵塞血管阻断血流,体外循环的动脉血液通过导管的第二通道进入胸降主动脉中,胸降主动脉中的血液沿着原有的生理方式进行流动,更有利于胸腹腔脏器和下肢的血供,同时避免了在术野中对胸降主动脉插入阻断球囊,从而增大了手术的可操作空间,便于手术的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疗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主动脉手术的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
技术介绍
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大的动脉管,从心脏的左心室发出,向上向右再向下略呈弓状,再沿脊柱向下行,在胸腔和腹腔内分出很多较小的动脉。主动脉是向全身各部输送血液的主要导管,也叫大动脉。而当主动脉出现问题时,需要对其进行手术进行治疗。通过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部分或者完全替换从而恢复脑部供血动脉的正常血流。对于主动脉进行手术时,需要在下肢的股动脉、右侧腋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浅低温(30-32℃)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当需要对主动脉弓部进行替换时,需要将人体温度进一步降低至中低温状态(26-28℃),并在进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时停止除脑部以外的全身脏器的血供,即中低温停循环技术。但因中低温及停循环,会对人体各脏器、各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增加手术风险及死亡率。目前有术者在术野中采用中低温停循环技术,在降主动脉的远端插入带气囊的尿管,临时阻断降主动脉并在主动脉弓部替换时恢复股动脉供血,最大程度减少停循环时间,减小对各脏器的损伤,但因降主动脉内血液压力大,带气囊尿管很难完全阻断血流,造成术野不清晰,高的血压也常将尿管冲脱并且术野中增加了尿管,让本就不大的操作空间显得更加紧凑,因此上述手术方式,给手术的操作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主动脉手术的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因主动脉弓部替换手术时需采用中低温停循环技术同时在术野中设有多个插管导致手术不便操作的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第一端套设弹性囊,所述弹性囊与所述导管本体紧固连接,所述导管本体中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弹性囊连通,在所述导管主体上最靠近端部的弹性囊一侧,所述第二通道通过第一出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两端与外界连通。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通道位于所述导管本体的中部,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通道的两侧。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囊与导管本体一体成型。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囊为球形。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囊为聚乙烯、聚酯、尼龙或硅胶。在一种可能地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囊置入介质为气体或生理盐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通过导管中的第三通道中通入导丝将导管沿下肢股动脉送至胸降主动脉预设的血管阻断处,然后通过向第一通道中通入介质,从而使得弹性囊膨胀将胸降主动脉阻断隔断,体外循环的动脉端通过第二通道注入胸降主动脉,血液沿正常的生理方向给胸腹腔脏器及下肢供血,从而避免了采用中低温停循环技术,也避免了术野中插入导管,增大了手术的可操作空间。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图1为导管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管与主动脉的装配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导管本体;20-弹性囊;30-第一通道;40-第二通道;50-第三通道;60-第一出口;70-血管。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现有的对于主动脉进行手术时,需要在下肢的股动脉、右侧腋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浅低温(30-32℃)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当需要对主动脉弓部进行替换时,需要将人体温度进一步降低至中低温状态(26-28℃),并在进行主动脉弓部手术时停止除脑部以外的全身脏器的血供,即中低温停循环技术。但因中低温及停循环,会对人体各脏器、各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增加手术风险及死亡率。目前有术者在术野中降主动脉远端插入带气囊的尿管,临时阻断降主动脉并在主动脉弓部替换时恢复股动脉供血,最大程度减少停循环时间,减小对各脏器的损伤,但因降主动脉内血液压力大,带气囊尿管很难完全阻断血流,造成术野不清晰,高的血压也常将尿管冲脱并且术野中增加了尿管,让本就不大的操作空间显得更加紧凑,给手术的操作带来不便,且即使术野中向降主动脉内插入带球囊的尿管,仍需采用中低温停循环技术。有鉴于此,本公开设计了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通过在导管本体的第一端套设弹性囊且在导管本体中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通过第三通道中穿入导丝将导管沿着下肢的股动脉送至胸降主动脉预设位置,然后通过向第一通道通入介质使得弹性囊膨胀将弹性囊与血管接触实现对血液的隔断,血液通过第二通道进入胸降主动脉,沿正常的生理方向对胸腹腔脏器和下肢供血,从而避免了采用中低温停循环技术,也避免了术野中插入导管,增大了手术的可操作空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现方式进行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清晰地了解本公开的方案。需要指出的是,下文中介绍的不同实现方式中的某个或者某些结构可以相互替换,并且本公开的实现方式也不仅限于下述示例,在上述构思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下文中的示例得到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这些实现方式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的内容。图1和图2示出了一种导管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提供的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0,导管本体10的第一端套设弹性囊20,弹性囊20与导管本体10紧固连接,导管本体10中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30、第二通道40和第三通道50,第一通道30的第一端与弹性囊20连通,在导管本体10上最靠近端部的弹性囊20一侧,第二通道40通过第一出口60与外界连通,第三通道50的两端与外界连通。具体的,导管本体10为中空的圆管,导管本体10可以采用涤纶、尼龙或者聚四氟乙烯材质。第三通道50位于导管本体10的中部,第一通道30和第二通道40分别位于第三通道50的两侧。第三通道50位于导管本体10的中部便于导管沿着导丝运动,第一通道30和第二通道40分别位于第三通道50的两侧,避免第一通道30和第二通道40的相互干扰。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通道50可以位于导管本体10的中部,第一通道30和第二通道40分别位于第三通道50的两侧。上述的第一通道30、第二通道40和第三通道50的位置仅仅是一种示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道30、第二通道40和第三通道50的位置只要满足三者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三个通道的位置可以任意设置。弹性囊20与导管本体10可以一体成型。弹性囊20与导管本体10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弹性囊20与导管本体10的连接牢固,以使得在对弹性囊20置入介质膨胀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10),所述导管本体(10)的第一端套设弹性囊(20),所述弹性囊(20)与所述导管本体(10)紧固连接,所述导管本体(10)中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30)、第二通道(40)和第三通道(50),所述第一通道(30)的第一端与所述弹性囊(20)连通,在所述导管主体(10)上最靠近端部的弹性囊(20)一侧,所述第二通道(40)通过第一出口(60)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通道(50)的两端与外界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10),所述导管本体(10)的第一端套设弹性囊(20),所述弹性囊(20)与所述导管本体(10)紧固连接,所述导管本体(10)中设置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30)、第二通道(40)和第三通道(50),所述第一通道(30)的第一端与所述弹性囊(20)连通,在所述导管主体(10)上最靠近端部的弹性囊(20)一侧,所述第二通道(40)通过第一出口(60)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三通道(50)的两端与外界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动脉供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通道(50)位于所述导管本体(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磊达青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