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501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55
本申请的送风机(1),具备:送风部(2),其具有壳体(20),该壳体(20)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210);支承部(3),其具有支承脚(33),该支承脚(33)被插入缝隙(210)并以可使送风部(2)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送风部(2)。而且,构成为,在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使得在缝隙(210)的下端(210a)与支承脚(33)之间形成有间隙(D1),使送风部(2)能够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送风机
本申请涉及循环器等送风机。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能够上下摆头的送风机,已知有以两根支承脚来支承送风部的壳体的结构的循环器(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循环器具有以下结构:在基座空开比送风部的宽度更宽的间隔而竖立两个支承脚,并且在两根支承脚之间枢轴支承送风机。因此,基座部的宽度必然较之送风部更大,难以谋求装置的小型化。因此,已经提出了一种循环器,其中,在送风部的壳体设置有缝隙,将设置在基座部的支承脚插入到缝隙,使得送风部通过此支承脚支承在壳体内部(参照专利文献2)。如果设为像这样的结构,就能够紧凑地设计循环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5681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63638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尽管可紧凑地设计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循环器,但是上下摆头的可动区域被限定在从水平方向到向上倾斜方向为止的角度范围。因此,当将循环器设置在搁板之上或窗框等处时,不能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送风。如此,以往的结构不能在谋求装置的紧凑化的同时,进行比水平方向更向下(俯角)的摆头。本申请能够提供一种送风机,其能够在谋求装置的紧凑化的同时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送风。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根据本申请的一种方式,提供一种送风机,其具备:送风部,其具有壳体,该壳体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以及支承部,其具有支承脚,该支承脚被插入所述缝隙并以可使送风部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所述送风部,该送风机构成为,在所述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在所述缝隙的下端与所述支承脚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使所述送风部能够以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申请,能够提供一种送风机,其能够在谋求装置的紧凑化的同时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送风。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右视图。图4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后视图。图6是本申请的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本申请的支承部所具备的支承脚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本申请的支承部所具备的主体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上姿势的右视图。图1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右视图。图12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向缝隙的插入状态的立体图。图13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立体图。图14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水平状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图15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图16是将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上姿势的一部分截断而示出的右视图。图17是沿着送风方向观察本申请的送风机的最大向下姿势的图。图18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剖视图。图19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后罩盖的后视图。图20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的立体图。图2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支承脚向缝隙的插入状态的剖视图。图22是示出使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机罩盖的轴部插入支承脚的插入孔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3是示出使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机罩盖的轴部插入了支承脚的插入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4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枢接机构的剖视图。图25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左右摆头机构的剖视图。图26是从背面侧观察本申请的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图27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缆的配线状态的立体图。图28是从背面侧观察本申请的送风机所具备的电缆的配线状态的立体图。图29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使用状态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图30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第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31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的第二变形例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赋予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应当注意,附图是示意性的,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情况不同。因此,关于具体的厚度、尺寸,应当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此外,当然,在附图彼此之间当然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概要]通过以支承脚33将送风部2支承在罩盖(壳体)20的内部的循环器的结构,能够比水平方向更向下地摆头。[外观]图1至图5是示出本申请的送风机1的外观图,图1是立体图,图2是主视图,图3是右视图,图4是俯视图,图5是后视图。该送风机1被构造为通过球面格栅结构来谋求风速强化并通过球体形状的进化形设计而看起来紧凑。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的送风机1具备送风部2和支承部3,所述送风部2具有在正面侧形成送风口2a的格栅23,所述支承部3支承送风部2。关于格栅23,旋涡状地设置有多个导风片24,多个导风片24的接近于旋涡的中心部O的内端部24b比连接于送风口2a的外端部24c更向送风方向F突出。换言之,相对于格栅23内的形成多个导风片24的部分24a的外端部24c,内端部24b向送风方向F突出。此外,形成多个导风片24的部分24a是指从格栅24去除处于旋涡的中心部O的盖体25的部分。内端部24b是指接近旋涡的中心部O的内端侧,并包含内端附近。外端部24c是指连接于送风口2a的外端侧的部分。由此,风能够集中(收敛)于中央,并且能够提高在送风方向的中央处的风速。另外,能够延长从送风口11吹出的风(螺旋状气流)的到达距离。其结果,能够确实地搅动室内的空气,能够使室内的温度均匀化并有助于节能。此外,送风部2的送风口2a形成为圆形。在此,在本申请的送风机1中,送风部2被支承部3可转动地支承。也就是说,本申请的送风机1具备送风机部2和可转动地支承送风机部2的支承部3。该送风部2优选具有罩盖(壳体)20,该罩盖(壳体)20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210。另外,支撑部3优选具有插入缝隙210中并以可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送风部2的支承脚33。由此,能够通过支承脚33在罩盖(壳体)20的内部支承送风部2,并且能够谋求送风机1的紧凑化。此时,优选构造为在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图1至图5所示的姿势)下,使在缝隙210的下端210a与支承脚33之间形成有间隙D1(参照图14),使送风部2能够以送风部2的送风方向F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由此,能够比水平方向更向下送风。如此,通过谋求送风机1的紧凑化,能够容易地将其配置在搁板之上或窗框等处。并且,如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机,具备:/n送风部,其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以及/n支承部,其具有支承脚,所述支承脚被插入所述缝隙,以可使所述送风部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所述送风部,/n所述送风机构成为,在所述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在所述缝隙的下端与所述支承脚之间形成有间隙,使所述送风部能够以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10 JP 2018-1920331.一种送风机,具备:
送风部,其具有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缝隙;以及
支承部,其具有支承脚,所述支承脚被插入所述缝隙,以可使所述送风部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枢连所述送风部,
所述送风机构成为,在所述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状姿势下,在所述缝隙的下端与所述支承脚之间形成有间隙,使所述送风部能够以送风部的送风方向比水平方向更朝向下侧的方式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被构造为,在所述送风部转动至可转动范围的下限的最大向下姿势下,所述送风部的送风口不被所述支承部堵塞。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被构造为,
所述壳体具有以所述送风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增一人藤井宏和山本秀规筒泉佳菜子
申请(专利权)人:爱丽思欧雅玛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