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443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该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包括:外壳、金属柱、金属片、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外壳的一端卡接于泵机内的流道中,外壳的另一端露出流道、且卡接于泵机的控制盒与流道之间的空隙中,外壳设置有与流道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金属柱和金属片设置于外壳中;金属片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引线;金属柱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引线;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还分别与泵机的控制板连接;金属柱的第二端与金属片的第二端可分离地连接,实现简化水流开关的结构,且方便安装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
本技术涉及泵机的
,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水流开关,其基本上由一电磁开关装置及一个杆组成。该杆具有两臂,其中,一臂深入泵机的流道中,另一臂装有磁铁。该磁铁与该电磁开关装置采用无接触的激励连接方式。当流道中有水流通过时,水流将推动流道中的一臂运动,从而使得整个杆进行扭转运动,从而带动装有磁铁的一臂激励电磁开关装置中的电磁电路,以控制泵机运转。需要注意的是,该杆的两臂为注塑件,需要注塑于流道中;并且,电磁开关装置及一个杆需要分开安装,增加了水流开关的结构复杂度,而且增加了安装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简化了水流开关的结构,且提高了安装的便利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包括:外壳、金属柱、金属片、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外壳的一端卡接于泵机内的流道中,所述外壳的另一端露出所述流道、且卡接于所述泵机的控制盒与所述流道之间的空隙中,所述外壳设置有与所述流道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金属柱和所述金属片设置于所述外壳中;所述金属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线;所述金属柱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还分别与所述泵机的所述控制盒控制板连接;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可分离地连接。进一步的,在所述流道中没有流体流动时,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泵机停止运转;在所述流道中有流体从所述进水口向所述出水口流动时,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产生形变,与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断开连接,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泵机启动运转。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片具有弹性,在所述流道中的流体停止流动时,所述金属片恢复形变,使得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恢复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中设置有支撑部件;沿所述流道中流体的流动方向,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依次固定设置所述金属柱和所述金属片。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柱包括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金属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折弯部从所述第一折弯部向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折弯,使得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可分离地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片所在平面与所述流道中流体的流动方向成小于180度的预置角度。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片所在平面与所述流道中流体的流动方向垂直。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分隔部件,用于在所述外壳内部分隔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所述外壳卡接于所述流道中时,所述第一腔体露出所述泵机、且靠近所述泵机的控制板设置;所述第二腔体卡接于所述流道中,在所述第二腔体上设置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进一步的,所述金属柱穿过所述分隔部件设置,所述金属柱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述金属片穿过所述分隔部件设置,所述金属片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腔体。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螺栓孔,用于在所述外壳卡接于泵机内的流道中后,通过螺栓置入所述螺栓孔,将所述外壳固定于所述泵机。由上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包括:外壳、金属柱、金属片、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外壳设置有与所述流道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金属柱和所述金属片设置于所述外壳中;所述金属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线;所述金属柱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还分别与泵机的控制板连接,可以简化水流开关的结构,降低制造该水流开关的工艺难度。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外壳卡接于泵机内的流道中,并将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连接至泵机的控制板,即可实现将金属柱、金属片置入流道中,使得在流道中的流体从进水口向出水口流动时,金属片的第二端产生形变,与金属柱断开连接,控制泵机启动运转,可以提高安装的简易程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连接片型水流开关中金属片在流体作用下产生形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控制盒,2、控制板,3、引线,31、第一引线,32、第二引线,4、连接片型水流开关,5、金属片,6、流道,7、泵机,8、金属柱,9、外壳,10、支撑部件,11、螺栓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连接片型水流开关中金属片在流体作用下产生形变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中,连接片型水流开关4可以安装于泵机7中,用于在检测到泵机7的流道6中有流体流动时,开启泵机7对流体进行加压,从而实现加速流道6中流体的流速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可以在泵机7的流道6的出水管道的一侧,设置控制盒1,在该控制盒1中设置有控制板2,用于与该连接片型水流开关4连接,并从该连接片型水流开关4接收控制信号,以控制泵机7的运转状态。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具体包括如下结构:外壳9、金属柱8、金属片5和引线3,该引线3可以包括第一引线31和第二引线32。其中,该外壳9的一端卡接于泵机7内的流道6中,该外壳9的另一端露出流道6、且卡接于泵机7的控制盒1与流道6之间的空隙中,可以充分利用控制盒1与流道6之间的空隙,节约了空间,使得泵机7整体更加紧凑。进一步的,该外壳9设置有与该流道6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具体的,在外壳9卡接于泵机7内的流道6中时,流道6中的流体可以从该进水口流入,从该出水口流出。进一步的,该金属柱8和该金属片5设置于该外壳9中。在连接片型水流开关4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将外壳9卡接于泵机7内的流道6中,即可将金属柱8和该金属片5置入流道6中,使得流道6中的流体可以作用于该金属片5。而且,无需在连接片型水流开关4的生产过程中,在流道6中注塑形成该金属柱8和该金属片5,降低了生产难度,减少了生产成本。进一步的,该金属片5的第一端连接该第一引线31;该金属柱8的第一端连接该第二引线32;该第一引线31与第二引线32还分别与泵机7的控制盒1中的控制板2连接,该金属柱8的第二端与该金属片5的第二端可分离地连接。具体的,参照图1,在流道6中没有流体流动时,金属柱8的第二端与该金属片5的第二端连接,并通过第一引线31与第二引线32,分别将金属柱8的第二端与该金属片5的第二端连接至泵机7的控制板2,形成一回路。进一步的,可以通过连通的回路,向泵机7的控制板2发送第一信号。控制板2在接收到第一信号时,可以根据该第一信号控制泵机7停止运转。再进一步的,在该流道6中有流体从该进水口向该出水口流动时,该金属片5的第二端产生形变,与该金属柱8的第二端断开连接,以向该控制板2发送用于控制泵机7启动运转的第二信号。也就是说,当金属片5的第二端产生形变,与该金属柱8断开连接后,可以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金属柱、金属片、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n所述外壳的一端卡接于泵机内的流道中,所述外壳的另一端露出所述流道、且卡接于所述泵机的控制盒与所述流道之间的空隙中,所述外壳设置有与所述流道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n所述金属柱和所述金属片设置于所述外壳中;/n所述金属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线;所述金属柱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引线;/n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还分别与所述泵机的所述控制盒中的控制板连接;/n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可分离地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金属柱、金属片、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
所述外壳的一端卡接于泵机内的流道中,所述外壳的另一端露出所述流道、且卡接于所述泵机的控制盒与所述流道之间的空隙中,所述外壳设置有与所述流道贯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金属柱和所述金属片设置于所述外壳中;
所述金属片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引线;所述金属柱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引线;
所述第一引线与第二引线还分别与所述泵机的所述控制盒中的控制板连接;
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可分离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道中没有流体流动时,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泵机停止运转;
在所述流道中有流体从所述进水口向所述出水口流动时,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产生形变,与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断开连接,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泵机启动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具有弹性,在所述流道中的流体停止流动时,所述金属片恢复形变,使得所述金属柱的第二端与所述金属片的第二端恢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片型水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设置有支撑部件;
沿所述流道中流体的流动方向,在所述支撑部件上依次固定设置所述金属柱和所述金属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片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元平邹文君丁军峰章立穆秀秀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新沪屏蔽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