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血清标志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3305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血清标志物。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PRTN3、CTSG、PDLIM1、MMP9、IGKV3‑20、MPO、PROC、LTF、FGA、FGB、PPBP或SERPINA1。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的血清标志物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SAA1、LRG1、FGL1、PTGDS、COMP、IGKV4‑1、APOA4、FGA、FGB、FGG。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应用基于Orbitrap Exploris 480质谱仪的PRM质谱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能够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血清标志物,为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率。并且可以完善以及改良蛋白质质谱技术,降低检查费用,使之更适合于精准医学的临床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血清标志物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生物
,尤其是涉及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血清标志物。
技术介绍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脑血管疾病,一般人群中有2-3%发生颅内动脉瘤,每年约有1%的颅内动脉瘤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SAH)最常见的病因,第一次出血病死率为35%,第二次出血病死率为60%~80%,大多数存活者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其可能与高血压、吸烟、饮酒、脂质积累和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相关。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筛选主要依赖脑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CT血管造影(CTA)。上述三种方法均存在费用昂贵和假阴性率高的缺点。同时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金标准的DSA,由于其检查的有创性和形态学参数的宽泛性并不适合“精准医学”的要求。因此,临床上迫切发展一批颅内动脉瘤的血清诊断标志物,用于快速有效地分辨颅内动脉瘤患者,以改善当前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格局。另一方面,大多数的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很少发生破裂,而预防性治疗(无论是介入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的相关医疗风险却高达6%,这个数值并不亚于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破裂率。同时治疗这些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需要的医疗资源和费用都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针对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如何预测其破裂可能性,提示医护人员是否需要干预以避免其破裂引起的严重后果,或者是否可以采取保守疗法,以避免过度医疗,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因此,临床上亟需一个客观全面地评价标准去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目前,临床上尚无可用于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和破裂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故而,寻求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破裂预测评估的诊断标志物,不仅是医学实践中的重大难题,更是关系经济发展、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血清标志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组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所述的血清标志物为蛋白因子,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PRTN3(髓母细胞素)、CTSG(组织蛋白酶G)、PDLIM1(PDZ和LIM域蛋白1)、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IGKV3-20(免疫球蛋白kappa可变域3-20)、MPO(髓过氧化物酶)、PROC(维生素K依赖蛋白C)、LTF(乳铁蛋白)、FGA(纤维蛋白原α链)、FGB(纤维蛋白原β链)、PPBP(血小板碱性蛋白)或SERPINA1(α1-抗胰蛋白酶)。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可单独使用或组合后用于区分颅内动脉瘤患者和正常人[NCvs.(UR&R)]。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在制备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中的应用,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PRTN3(髓母细胞素)、CTSG(组织蛋白酶G)、PDLIM1(PDZ和LIM域蛋白1)、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IGKV3-20(免疫球蛋白kappa可变域3-20)、MPO(髓过氧化物酶)、PROC(维生素K依赖蛋白C)、LTF(乳铁蛋白)、FGA(纤维蛋白原α链)、FGB(纤维蛋白原β链)、PPBP(血小板碱性蛋白)或SERPINA1(α1-抗胰蛋白酶)。在本方面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选自质谱检测工具、试剂盒、芯片、试纸或其他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以进行的检测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质谱检测、试剂盒检测、芯片检测、试纸检测或其他高通量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平台是一种特殊的诊断工具,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一个人的蛋白表达谱的构建将成为十分快捷且高效的工作。通过比对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的蛋白表达谱,很容易分析出哪些蛋白因子可能揭示疾病异常。因此,在高通量测序中获知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的异常与颅内动脉瘤相关也属于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的用途,同样在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其中,PROC(维生素K依赖蛋白C)、IGKV3-20(免疫球蛋白kappa可变域3-20)、FGA(纤维蛋白原α链)、FGB(纤维蛋白原β链)为在颅内动脉瘤组中显著上调的蛋白因子。其中,PRTN3(髓母细胞素)、CTSG(组织蛋白酶G)、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9)、MPO(髓过氧化物酶)、PDLIM1(PDZ和LIM域蛋白1)、PPBP(血小板碱性蛋白)、SERPINA1(α1-抗胰蛋白酶)、LTF(乳铁蛋白)为在颅内动脉瘤组中显著下调的蛋白因子。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提供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的血清标志物,所述的血清标志物为蛋白因子,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SAA1(血清淀粉样蛋白A-1蛋白)、LRG1(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FGL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PTGDS(前列腺素-H2D-异构酶)、COMP(软骨寡聚基质蛋白)、IGKV4-1(免疫球蛋白kappa可变域4-1)、APOA4(载脂蛋白A-IV)、FGA(纤维蛋白原α链)、FGB(纤维蛋白原β链)、FGG(纤维蛋白原γ链)。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的血清标志物可单独使用或组合后用于区分破裂动脉瘤患者和未破裂动脉瘤患者(URvs.R)。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提供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的血清标志物在制备用于预测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的工具中的应用,所述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的血清标志物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SAA1(血清淀粉样蛋白A-1蛋白)、LRG1(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FGL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PTGDS(前列腺素-H2D-异构酶)、COMP(软骨寡聚基质蛋白)、IGKV4-1(免疫球蛋白kappa可变域4-1)、APOA4(载脂蛋白A-IV)、FGA(纤维蛋白原α链)、FGB(纤维蛋白原β链)、FGG(纤维蛋白原γ链)。在本方面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测颅内动脉瘤是否破裂的工具选自质谱检测工具、试剂盒、芯片、试纸或其他高通量测序平台。可以进行的检测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质谱检测、试剂盒检测、芯片检测、试纸检测或其他高通量测序平台;高通量测序平台是一种特殊的诊断工具,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一个人的蛋白表达谱的构建将成为十分快捷且高效的工作。通过比对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的蛋白表达谱,很容易分析出哪些蛋白因子可能揭示疾病异常。因此,在高通量测序中获知所述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的血清标志物的异常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相关也属于所述颅内动脉瘤破裂潜能的血清标志物的用途,同样在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其中,SAA1(血清淀粉样蛋白A-1蛋白)、LRG1(富含亮氨酸的α-2-糖蛋白)、FGL1(纤维蛋白原样蛋白1)、FGA(纤维蛋白原α链)、FGB(纤维蛋白原β链)、FGG(纤维蛋白原γ链)为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组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其特征在于,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PRTN3、CTSG、PDLIM1、MMP9、IGKV3-20、MPO、PROC、LTF、FGA、FGB、PPBP或SERPINA1。/n

【技术特征摘要】
1.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其特征在于,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PRTN3、CTSG、PDLIM1、MMP9、IGKV3-20、MPO、PROC、LTF、FGA、FGB、PPBP或SERPINA1。


2.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在制备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选自以下蛋白因子中的一种或几种:PRTN3、CTSG、PDLIM1、MMP9、IGKV3-20、MPO、PROC、LTF、FGA、FGB、PPBP或SERPINA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在制备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选自质谱检测工具、试剂盒、芯片、试纸或其他高通量测序平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在制备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PROC、IGKV3-20、FGA、FGB为在颅内动脉瘤组中显著上调的蛋白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颅内动脉瘤诊断血清标志物在制备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工具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PRTN3、CTSG、MMP9、MPO、PDLIM1、PPBP、SERPINA1、LTF为在颅内动脉瘤组中显著下调的蛋白因子。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慧熊悦婷郑永涛冷冰杨芃原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