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245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属于纺织染整技术领域。具体是首先借助酯水解酶处理涤纶织物,使涤纶表面酯键水解产生羟基;然后,通过甲基丙烯酸酐与涤纶表面羟基反应,在涤纶纤维表面引入乙烯基;最后,将涤纶织物浸渍在乙烯基膦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合溶液中,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接枝聚合,在涤纶表面形成聚乙烯基磷酸层,实现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具体步骤包括:(1)涤纶酯水解酶预处理;(2)涤纶表面引入乙烯基;(3)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接枝聚合。与传统焙烘整理法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述及的方法阻燃整理好,避免了传统高温焙烘法整理中涤纶强力易下降且生产能耗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属于纺织染整

技术介绍
阻燃纺织品长期以来多应用于消防、军队等特种行业,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对日常服用面料及室内装饰用织物的阻燃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减少火灾对人们生命及财产带来的损失,世界各国先后致力于新型织物阻燃技术的研究,开发阻燃性能优异的纺织品,同时制定了各种法规,对特定纺织品的阻燃性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涤纶是常用的合成纤维原料,在运动类和户外服装面料中应用广泛。与天然棉纤维相比,涤纶织物不仅具有较强的纤维强度,手感滑爽,且具有优良的保型效果,因此也大量用于窗帘、幕布、床上用品等家纺领域。涤纶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为20%~22%,属易燃纤维,尚不能满足一些特定领域的使用要求。因此,为了涤纶织物的应用范围,可对其进行阻燃整理。涤纶织物阻燃整理可采用二类方法。其一,以阻燃涤纶纤维为原料进行织物织造,即在合成纤维熔融纺丝过程中添加阻燃材料制成阻燃纤维,但由于受阻燃材料添加量的限制,此种阻燃纤维一般不会达到理想的阻燃效果,应用也较少。其二,采用织物后整理的方法,根据阻燃剂特性又可分为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和耐久性阻燃整理,前者多以一定浓度的硼砂-硼酸、聚磷酸铵、氢氧化镁等溶液进行织物浸轧烘干整理,不但手感差,且整理效果没有耐洗性;耐久阻燃整理工艺多以磷-氮系阻燃剂为整理剂,采用包括浸轧焙烘、高温粘合或涂层整理等,这些整理剂能与涤纶纤维反应,或者在涤纶纤维表面成膜,因此具有较好的耐洗性。耐久性阻燃整理由于处理温度较高,在赋予织物阻燃效果的同时,也存在高温焙烘中纤维强力受损,面料易泛黄和手感变差等弊端。因此,如何通过优化阻燃整理工艺,在提高涤纶织物阻燃性的同时,减少对纤维损伤等弊病是探究的重点。采用生物酶法进行涤纶阻燃整理加工,具有处理温度低、反应条件缓和、对纤维损伤较小,避免高温焙烘泛黄等问题。鉴于此,可考虑将涤纶进行酶法预处理,催化其表面酯键水解生成羟基,再进一步与甲基丙烯酸酐反应,在涤纶纤维上引入乙烯基,最后再与含磷的乙烯基单体发生接枝聚合,实现基于酶促接枝聚合的涤纶织物阻燃整理。与传统化学整理方法相比,借助于生物法增加涤纶纤维的反应性,实现在温和条件下进行阻燃整理,具有节能降耗和安全高效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使用本专利技术可提高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解决传统高温焙烘法阻燃整理中能耗高、织物手感下降及泛黄的技术问题,达到优化阻燃整理效果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借助酶水解酶处理涤纶织物,使涤纶表面酯键水解产生羟基;然后,通过甲基丙烯酸酐与涤纶表面羟基反应,通在涤纶纤维表面引入乙烯基;最后,将涤纶织物浸渍在乙烯基膦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合溶液中,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接枝聚合,在涤纶表面形成聚乙烯基磷酸层,实现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具体工艺步骤如下:(1)涤纶酯水解酶预处理:以酯水解酶进行涤纶织物预处理;处理工艺处方及条件:酯水解酶2~5U/mL,温度40~60℃,pH范围8.0~9.5,处理时间3~6小时;(2)涤纶接枝改性:经步骤(1)处理的涤纶织物以甲基丙烯酸酐处理,处理后以去离子水净洗,得到改性涤纶织物;处理工艺处方及条件:甲基丙烯酸酐2~5g/L;处理温度0~4℃,pH范围8~9,时间12~24小时;(3)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接枝接枝:将步骤(2)处理的涤纶织物浸渍在乙烯基膦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合溶液中,添加辣根过氧化物酶、乙酰丙酮,在氮气保护下加入H2O2,促进涤纶表面通过接枝聚合形成聚乙烯基磷酸;处理工艺处方及条件:辣根过氧化物酶2.5~5U/mL,乙酰丙酮4~8g/L,H2O21.5~5g/L,乙烯基膦酸15~50g/L,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2.5g/L,处理温度30~40℃,pH6.5~7.5,时间3~12小时;整理后涤纶织物在室温下水洗10分钟,在105℃烘干。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所述酯水解酶包括来源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角质酶、脂肪酶和聚酯水解酶。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首先利用酯水解酶进行涤纶织物预处理,以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自由基接枝聚合,在涤纶纤维表面形成具有网络结构的含磷阻燃剂层,达到提高阻燃效果的目的,与传统高温焙烘阻燃整理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反应条件缓和,本专利技术借助于酯水解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涤纶水解和接枝聚合反应均是在较低温和近中性条件下进行,避免了高温焙烘整理易造成织物手感下降或布面泛黄的缺陷;(2)生产能耗低,本专利技术通过使涤纶表面产生羟基后再引入乙烯基,并与乙烯基膦酸发生酶促接枝聚合,不但可提高涤纶织物的阻燃性,还实现了低能耗整理加工;(3)整理效果持久,本专利技术酶促涤纶表面接枝聚合生成聚乙烯基磷酸时,存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乙烯基膦酸共聚,因此能在涤纶纤维表面形成网状交联结构,不仅增加了涤纶阻燃效果,且具有较持久的整理效果,也有利于保持涤纶强力。具体实施方式:采用酯水解酶进行涤纶处理,结合与甲基丙烯酸酐反应引入乙烯基,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酶促接枝聚乙烯基磷酸合,实现涤纶织物阻燃加工。经上述整理后的涤纶织物分别参照GB/T5454-1997氧指数法测定阻燃效果、参照GB/T3923.1-1997织物断裂强力,参照图像法测定织物悬垂性系数。具体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1)涤纶角质酶预处理:以角质酶进行涤纶织物预处理;处理工艺处方及条件:角质酶2U/mL,在45℃、pH8.0处理3小时;(2)涤纶表面引入乙烯基:经步骤(1)处理的涤纶织物以甲基丙烯酸酐处理,处理后以去离子水净洗,得到改性涤纶织物;处理工艺处方及条件:甲基丙烯酸酐2g/L,在0℃和pH8条件下处理12小时;(3)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接枝聚合:将步骤(2)处理的涤纶织物浸渍在乙烯基膦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混合溶液中,添加辣根过氧化物酶、乙酰丙酮,在氮气保护下加入H2O2,促进涤纶表面通过接枝聚合形成聚乙烯基磷酸;处理工艺处方及条件:辣根过氧化物酶2.5U/mL,乙酰丙酮4g/L,H2O21.5g/L,乙烯基膦酸15g/L,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g/L,在30℃和pH6.5下处理3小时;整理后涤纶织物在室温下水洗10分钟,在105℃烘干;试样1:未经任何处理的涤纶织物试样2:采用传统阻燃整理工艺加工,涤纶织物浸轧15g/L聚乙烯基磷酸和2.5g/L粘合剂组成的整理液,在175℃焙烘3分钟;试样3:经步骤(1)和(3)处理,未经步骤(2)处理;试样4:经步骤(1)、(2)和(3)处理;经上述工艺处理后,分别测定试样1~4的极限氧指数、织物强力和悬垂性系数。其中,试样1极限氧指数LOI值为20.1%,悬垂性系数4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借助酯水解酶处理涤纶织物,使涤纶表面酯键水解产生羟基;然后,通过甲基丙烯酸酐与涤纶表面羟基反应,在涤纶纤维表面引入乙烯基;最后,将涤纶织物浸渍在乙烯基膦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混合溶液中,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接枝聚合,在涤纶表面形成聚乙烯基磷酸层,实现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接枝改性进行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借助酯水解酶处理涤纶织物,使涤纶表面酯键水解产生羟基;然后,通过甲基丙烯酸酐与涤纶表面羟基反应,在涤纶纤维表面引入乙烯基;最后,将涤纶织物浸渍在乙烯基膦酸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混合溶液中,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接枝聚合,在涤纶表面形成聚乙烯基磷酸层,实现涤纶阻燃整理的方法。


2.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1)涤纶酯水解酶预处理:以酯水解酶进行涤纶织物预处理;
处理工艺处方及条件:酯水解酶2~5U/mL,温度40~60℃,pH范围8.0~9.5,处理时间3~6小时;
(2)涤纶表面引入乙烯基:经步骤(1)处理的涤纶织物以甲基丙烯酸酐处理,处理后以去离子水净洗,得到改性涤纶织物;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兵王平余小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同宝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