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施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2005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田土壤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施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由以下质量占比的组分组成:改性生物炭50%‑60%、还原铁粉10%‑30%、钙镁磷肥10%‑30%和海泡石10%‑30%。施用时,将土壤调理剂通过搅拌箱与水混匀后呈浆液状,然后用浆液喷施设备喷施入稻田,然后通过翻耕将土壤调理剂与土壤混合充分。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能够有效降低农田土壤镉、砷的生物有效性,降低镉、砷复合污染农田生产的农产品镉、砷含量,同时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施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田土壤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施用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其满足人们温饱且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土壤污染问题。根据2014年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率为19.4%,其中镉(Cd)、砷(As)是两种主要的污染物。而重金属通常是以复合污染的形式存在,其中镉、砷复合污染尤为常见。在具体的农田环境中,国内的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已经研发了一些产品和技术,但是镉、砷两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些产品和技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910348408.0)公开了一种修复镉砷复合污染农田的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由以下重量份的主要原料组成:钙肥40-50份、镁肥20-30份、硅肥10-20份、腐殖酸5-10份和羟基铁柱撑凹凸棒土5-20份。该专利技术所制备的土壤调理剂施用后,污染农田稻米中镉、砷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限值。但是该土壤调理剂中羟基铁柱撑凹凸棒土制作步骤多、工艺复杂,不利于大规模推广。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811379503.9)公开了一种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原位钝化修复药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所用修复药剂主要成分包括酸改性的磷矿粉和酸改性的钢渣粉末,二者的质量比为1:4-1:1,按照土壤质量的0.5%-5%直接施入农田,并混合均匀。该专利技术所制备的土壤调理剂施用后,使土壤交换态镉含量降低26.76%-29.54%、可交换态砷含量最大降低29.41%。但是该土壤调理剂中钢渣属于工业废弃物且是粉剂类药剂,直接施入农田可能会代入二次污染;同时该专利技术仅明确了土壤调理剂对重金属有效性的降低作用,对土壤-农作物的耦合治理效果未知。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和产品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及其施用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能够有效降低农田土壤镉、砷的生物有效性,降低镉、砷复合污染农田生产的农产品镉、砷含量,同时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所述土壤调理剂由以下组分组成:改性生物炭、还原铁粉、钙镁磷肥和海泡石;上述各组分的质量占比分别为:改性生物炭50%-60%、还原铁粉10%-30%、钙镁磷肥10%-30%、海泡石10%-30%,各成分的质量占比合计为100%。进一步地,所述农田镉、砷复合污染属于中度污染或重度污染;进一步地,所述农田土壤中总镉含量为0.3-1.5mg/kg,总砷含量为20-200mg/kg;更进一步地,所述农田土壤中总镉含量为0.6-1.5mg/kg,总砷含量为60-200mg/kg;进一步地,所述农田的土壤pH为4.7-7.5。进一步地,所述土壤调理剂的施用量为400-800kg/亩。所述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为:(1)制备改性生物炭:采用非重金属污染区的农作物(例如水稻、玉米、小麦等)秸秆进行高温热解炭化及酸化处理制备改性生物炭;(2)将步骤(1)所得改性生物炭与还原铁粉、钙镁磷肥和海泡石混合均匀后,制得土壤调理剂。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的制备改性生物炭的步骤是:取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在400-600℃无氧密闭环境下进行高温热解炭化3-4h,得到生物炭,然后将生物炭与0.01-0.02mol/L酸溶液(例如是硝酸、盐酸、稀硫酸等)按照固液比为1:10-1:20进行混匀,搅拌1-2h,搅拌结束后过滤浸洗液,所得固体再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后,85℃-95℃下烘干制备而成。进一步地,所述改性生物炭需过两次筛,粒径为100-200目。进一步地,所述还原铁粉中铁含量≥98%,粒径为100-200目。进一步地,所述钙镁磷肥中P2O5含量10%-25%,CaO含量25%-40%,SiO2含量20%-35%,MgO含量5%-15%,粒径为100-200目。进一步地,所述海泡石为海泡石原矿磨细后的粉末,纯度≥20%,粒径为100-200目,比表面积≥50m2/g。所述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方法如下:在作物种植前10-15天,将土壤调理剂(施用量400-800kg/亩)通过搅拌箱按质量比1:5-1:20与水混合均匀后呈浆液状,然后用浆液喷施设备喷施入农田,然后通过翻耕将土壤调理剂与土壤混合充分。本专利技术同步钝化镉、砷的机制在于:1)改性生物炭含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和含氧官能团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有效吸附固定土壤中游离的镉、砷;2)还原铁粉在土壤中形成的铁氧化物能吸附土壤中的砷,降低土壤砷的生物有效性,还能调控水稻根表铁膜的构成与厚度,增强根表铁膜对镉、砷的截留能力,阻碍其向水稻地上部转运;3)钙镁磷肥中的磷酸盐矿物能与镉形成磷化物沉淀,同时其含有大量的Si元素,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对镉、砷的抗性;4)海泡石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性,可以通过离子吸附和共沉淀降低土壤镉的活性。本专利技术以改性生物炭为主体,选取还原铁粉、海泡石和钙镁磷肥强化对土壤镉砷的同步钝化效果,同时还原铁粉能够从根系阻碍镉砷进入水稻植株、钙镁磷肥富含的Si元素能够减少镉砷从水稻茎叶向籽粒的转运。因此本专利技术采取从土壤、水稻根系、水稻茎叶多层次、全方位的拦截镉砷进入稻米的治理模式,达到稻米安全生产的目的。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中改性生物炭经过改性处理后为中性,受土壤pH的影响较小,适用范围更强(土壤呈酸性到弱碱性均适用),在制备过程中省略了造粒过程,简化了工艺,并通过一种有效的施用方式,节约了人工成本,避免了施撒过程中的二次粉尘污染以及直接撒施粉剂到农田后由于快速放热和快速集中释放羟基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作物幼苗生长的破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显著优势:(1)本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材料来源广泛,制备简单,易大面积推广。改性生物炭制备采用废弃的生物资源作为钝化材料,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生物质的废弃利用。(2)本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含有钙镁磷肥,能有效活化并补充土壤中被固定的营养元素,提高农作物(例如水稻)抗性。(3)本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能够有效钝化土壤镉、砷,降低镉砷生物有效性(能使土壤-农作物镉砷同步降幅达50%以上),降低稻米镉、砷含量并增加水稻产量。(4)本专利技术的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方法能够有效避免粉剂类药剂施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二次污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申请人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加以详细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但以下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以下实施例中所用原料:还原铁粉购自立佳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其中铁含量≥98%,粒径为200目;钙镁磷肥购自湖南省常德市某磷肥厂,其中P2O5含量16%,CaO含量29%,SiO2含量28%,MgO含量8%,粒径为200目,其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调理剂由以下质量占比的组分组成:改性生物炭50%-60%、还原铁粉10%-30%、钙镁磷肥10%-30%和海泡石10%-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理农田镉、砷复合污染的土壤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调理剂由以下质量占比的组分组成:改性生物炭50%-60%、还原铁粉10%-30%、钙镁磷肥10%-30%和海泡石1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生物炭采用农作物秸秆经热解炭化、酸化水洗至中性处理制得,粒径为100-20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铁粉中铁含量≥98%,粒径为100-200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钙镁磷肥中P2O5含量10%-25%,CaO含量25%-40%,SiO2含量20%-35%,MgO含量5%-15%,粒径为100-200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泡石为海泡石原矿磨细后的粉末,纯度≥20%,粒径为100-200目,比表面积≥50m2/g。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调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调理剂的制备方法为:
(1)制备改性生物炭:采用非重金属污染区的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在4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海伟王诗龙胡露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