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动力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1740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个可实现两工位之间零件传输的无动力传输装置。无动力传输装置,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一端通过导向装置连接,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另一端分别安装一个缓冲件;第一挂钩设置在第一导轨中,第二挂钩设置在第二导轨中,且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都设置在牵引线上,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在牵引线的拉动下以及导向装置的导向下可分别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中进行上下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零件本身的重量以及上下工位的高度差作为动力来源,可减少工位之间零件的储存搬运,增加工位之间的衔接来提高工作效率与空间利用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方便,可实现精益单件流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和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动力传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输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实现两工位之间的零件自动化传输的无动力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塑料件需要经过注塑成型、焊接、组装几个加工工艺,加工工艺因设备体积、布局因素限制,不同工位需要进行零件储存周转。注塑成型后半成品流入焊接工序,需要经过以下步骤:注塑操作工将注塑成型半成品装入周转盛具并运送至储存区域;物流人员对半成品进行储存管理;将半成品配送至焊接区域,焊接操作工从周转盛具拿取注塑半成品进行焊接加工。这种单工位离散型生产模式,增加了库存数量、储存空间以及周转次数,且运输距离较长。离散型生产模式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状态把控较差,易出现批量不合格品,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个可实现两工位之间零件传输的无动力传输装置。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导向装置、牵引线、第一挂钩、第二挂钩和缓冲件,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一端通过导向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另一端分别安装一个缓冲件;所述第一挂钩设置在第一导轨中,所述第二挂钩设置在第二导轨中,且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都设置在牵引线上,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在牵引线的拉动下以及导向装置的导向下可分别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中进行上下移动。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装置包括第一带槽轴承、第二带槽轴承、第三带槽轴承、第四带槽轴承和连接板,所述第一带槽轴承、第二带槽轴承、第三带槽轴承、第四带槽轴承都设置在连接板上,且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一端通过连接板连接在一起;所述牵引线分别设置在第一带槽轴承、第二带槽轴承、第三带槽轴承和第四带槽轴承的槽中。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带槽轴承和第二带槽轴承构成一组轴承设置在第一导轨一侧,所述第三带槽轴承和第四带槽轴承构成另一组轴承设置在第二导轨一侧。所述牵引线分别绕在第一带槽轴承、第二带槽轴承、第三带槽轴承和第四带槽轴承上,对牵引线导向。所述第一带槽轴承、第二带槽轴承、第三带槽轴承和第四带槽轴承采用带槽滚珠轴承。进一步的,设置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在牵引线上的位置,使第一挂钩到达最低点时,第二挂钩到达最高点。进一步的,所述缓冲件分别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一端阻止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继续运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挂钩和第二挂钩采用带轴承导轮挂钩。所述牵引线依靠导向装置进行导向支撑。依靠零件自身重量及高度差可循环传送零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零件本身的重量以及上下工位的高度差作为动力来源,可减少工位之间零件的储存搬运,增加工位之间的衔接来提高工作效率与空间利用率;能够在出现异常时停止产品流动,达到快速处理异常并最大化降低不合格品;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方便,可实现精益单件流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和合格率,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传输装置的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传输装置工作时的运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精益单件流无动力传输装置包括第一导轨1、第二导轨2、导向装置3、牵引线4、第一挂钩5、第二挂钩6和缓冲件7,其中,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一端通过导向装置3连接,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另一端分别安装一个缓冲件7;第一挂钩5设置在第一导轨1中,第二挂钩6设置在第二导轨2中,且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都设置在牵引线4上,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在牵引线4的拉动下以及导向装置3的导向作用下可分别在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中进行上下移动,缓冲件7分别在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另一端起阻止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继续运动及缓冲的作用。上述导向装置3包括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第四带槽轴承34和连接板35,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第四带槽轴承34都设置在连接板35上,且上述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一端通过连接板35连接在一起;第一带槽轴承31和第二带槽轴承32构成一组轴承设置在第一导轨1一侧,第三带槽轴承33和第四带槽轴承34构成另一组轴承设置在第二导轨2一侧,且上述牵引线4分别设置在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和第四带槽轴承34的槽中,即上述牵引线4分别绕在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和第四带槽轴承34上,对牵引线4导向。在零件传输时,牵引线4依靠图2所示的导向装置3进行导向支撑,可减少牵引线4的摩擦阻力,减小磨损,实现往复顺利滑动。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在牵引线4上的位置,使第一挂钩5到达最低点(缓冲件7端)时,第二挂钩6到达最高点(导向装置3端),反之亦然;上述牵引线4最好采用钢丝;上述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最好采用带轴承导轮挂钩;上述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和第四带槽轴承34最好采用带槽滚珠轴承。工作时,如图3所示,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导向装置3端较高,当第一挂钩5挂上零件8时,因零件8的自身重量以及第一导轨1的高度差,零件8带动第一挂钩5以一定速度向下滑动,同时在牵引线4的牵引下带动第二挂钩6向上移动,第一挂钩5下滑至缓冲件7后停止运动并到达最低点工位,同时第二挂钩6运动至最高点工位;当第一挂钩5上的零件8被下游工位取下后,上游工位挂上另一零件8时,零件8带动第二挂钩6向下滑动,同时带动第一挂钩5向上运动,下游工位取下零件8;以此类推周而复始循环传输,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上下交替运行,不需要消耗能源,从而实现零件8的无动力单件流传输。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第一挂钩5上的零件8未取时,即使上游工位在第二挂钩6上挂上另一零件8时,第二挂钩6上的另一零件8也不会自由下滑,这样若下游工位出现异常,传输便会停止,能够快速显示异常,不会出现因半成品库存带来的批量不合格品,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本专利技术装置可运用在工位之间的零件传送,能够消除两工位之间的距离限制,促成两工位按生产节拍联动,实现精益化单件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装置依靠零件自身重量及高度差即可循环传送零件,安装使用所需空间较小,装置宽度只需零件同等宽度,对作业环境要求较低,能够消除产品存储占地和半成品储存周转等带来的浪费。与现有情况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单件流无动力传输装置,创新之处在于应用了机械同步运动原理,利用了零件本身的重量,动力来源是利用上下工位的高度差,由零件自身重量提供动力,故安装使用时导轨两端需有一定的高度差,以克服牵引线与带槽轴承之间的摩擦力,依靠带槽轴承进行导向支撑和减少牵引阻力,实现零件的单件流无动力传送,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少,装置成本低廉,使用时不消耗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充分体现了精益生产的理念,适用于较多作业环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轨(1)、第二导轨(2)、导向装置(3)、牵引线(4)、第一挂钩(5)、第二挂钩(6)和缓冲件(7),所述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一端通过导向装置(3)连接,所述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另一端分别安装一个缓冲件(7);所述第一挂钩(5)设置在第一导轨(1)中,所述第二挂钩(6)设置在第二导轨(2)中,且所述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都设置在牵引线(4)上,所述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在牵引线(4)的拉动下以及导向装置(3)的导向下可分别在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中进行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无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轨(1)、第二导轨(2)、导向装置(3)、牵引线(4)、第一挂钩(5)、第二挂钩(6)和缓冲件(7),所述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一端通过导向装置(3)连接,所述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另一端分别安装一个缓冲件(7);所述第一挂钩(5)设置在第一导轨(1)中,所述第二挂钩(6)设置在第二导轨(2)中,且所述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都设置在牵引线(4)上,所述第一挂钩(5)和第二挂钩(6)在牵引线(4)的拉动下以及导向装置(3)的导向下可分别在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中进行上下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3)包括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第四带槽轴承(34)和连接板(35),所述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第四带槽轴承(34)都设置在连接板(35)上,且所述第一导轨(1)和第二导轨(2)的一端通过连接板(35)连接在一起;所述牵引线(4)分别设置在第一带槽轴承(31)、第二带槽轴承(32)、第三带槽轴承(33)和第四带槽轴承(34)的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动力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槽轴承(31)和第二带槽轴承(32)构成一组轴承设置在第一导轨(1)一侧,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珂吴华鑫罗荣华任昌利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万友滤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