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靠背装置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1542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靠背装置及汽车,包括:靠背转轴,与靠背骨架转动连接;第一支架,与靠背骨架固定连接;第二支架,与所述靠背转轴连接;扭力杆,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连接,且所述扭力杆包括用于受力且对所述扭力杆进行限位的抵接部;挡杆,设于靠背支架上,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其中,所述扭力杆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状态时,所述扭力杆无受力,且靠背骨架为放倒状态;当第二状态时,所述扭力杆存在扭力,且靠背骨架为展开状态。本实施方式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可实现靠背装置的自动放倒,当靠背装置失去锁紧机构的限制后,即可自动放倒,无需人工推动,放倒程序简便,客户体验感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靠背装置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靠背装置及汽车。
技术介绍
现如今随着汽车的普及,消费者对汽车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座椅作为汽车中与乘客接触面积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座椅配置功能逐步提高,消费者对汽车座椅越来越关注,要求也随之提升。座椅的舒适性及功能性也在逐步提升,为了满足乘客对更大储物空间的需求,部分车辆的座椅的靠背设计为可放倒的形式,从而当后备箱空间无法放置较大或较长物品时,可通过向前放倒靠背的形式增加后备箱的空间。但传统的靠背放倒需要乘员进行人工放倒折叠,放倒程序繁琐,客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靠背放倒需要乘员进行人工放倒折叠,放倒程序繁琐,客户体验差缺陷,提供一种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靠背装置及汽车。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包括:靠背转轴,与靠背骨架转动连接;第一支架,与靠背骨架固定连接;第二支架,与所述靠背转轴连接;扭力杆,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连接,且所述扭力杆包括用于受力且对所述扭力杆进行限位的抵接部;挡杆,设于靠背支架上,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其中,所述扭力杆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状态时,所述扭力杆无受力,且靠背骨架为放倒状态;当第二状态时,所述扭力杆存在扭力,且靠背骨架为展开状态。本技术方案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可实现靠背装置的自动放倒,通过本技术方案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当靠背装置失去锁紧机构的限制后,即可自动放倒,无需人工推动,放倒程序简便,客户体验感佳。本技术方案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通过靠背转轴与靠背骨架转动连接,从而当靠背骨架转动,则带动靠背骨架实现折叠或展开两种状态,使座椅既能供乘员乘坐,又可在需要提升储物空间时进行翻转折叠。本技术方案中的扭力杆则作为主要受力部件,当其受力扭转时,为了复位,则提供扭转复位力,为靠背骨架的放倒助力,实现自动放倒。具体地,扭力杆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状态时,为扭力杆的初始状态,扭力杆无受力,扭力杆与挡杆此时无压力地接,且与扭力杆连接的第一支架的位置,满足使与第一支架连接的靠背骨架呈前倾放倒状态,该状态可用于提升后备箱的储物空间。当需要将靠背骨架展开,以供乘员乘坐使用时,则展开靠背本体,此时靠背本体带动靠背骨架运动,靠背骨架带动第一支架运动,第一支架带动扭力杆运动,从而形成联动作用,使扭力杆处于第二状态,此时扭力杆受力扭转,且挡杆为了对扭力杆进行限位,使其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复位扭力,故此时挡杆与抵接部存在相互作用力,并且第二支架与靠背转轴和扭力杆均连接,为扭力杆产生扭力提供支点。当靠背装置展开后,将靠背装置上的锁紧机构与车身的锁栓配合,将靠背装置的展开状态进行固定,即可使座椅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供乘员乘坐使用。当需要实现靠背装置的自动放倒时,则将控制锁紧机构,使锁紧机构与锁栓脱离,靠背装置失去锁紧机构的限制,此时扭力杆为了复位为初始状态,则产生扭力推动与靠背骨架连接的第一支架绕转轴运动,从而推动靠背骨架恢复至前倾放倒状态,实现靠背装置的自动放倒,无需人工进行翻转折叠,只需控制锁紧机构的开关即可,简化放倒靠背装置的程序,提升客户体验感,满足客户对于座椅的多功能的需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扭力杆为弯折杆;或者,所述扭力杆为Z型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靠背骨架固定连接的连接片,且设于所述连接片上的第一限位卡槽,所述第一限位卡槽与所述扭力杆卡接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片上的第二限位卡槽,所述第二限位卡槽与所述扭力杆转动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扭力杆与所述第一支架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衬套;和/或所述扭力杆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衬套。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靠背装置,包括靠背本体、用于支撑所述靠背本体的靠背骨架,设于所述靠背骨架一侧的靠背支架,以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本技术方案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可实现靠背装置的自动放倒,通过本技术方案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当靠背装置失去锁紧机构的限制后,即可自动放倒,无需人工推动,放倒程序简便,客户体验感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靠背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靠背骨架上或设于所述靠背本体上的锁紧机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固定锁,用于支撑所述固定锁的锁架,以及设于所述锁架上且用于控制所述固定锁的第一解锁开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固定锁的第二解锁开关,所述第二解锁开关通过开关控制线与所述固定锁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开关控制线卡接配合,且将所述开关控制线进行限位的固定卡扣。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靠背装置,以及后备箱,所述第二解锁开关设于所述后备箱内。本技术方案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可实现靠背装置的自动放倒,通过本技术方案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当靠背装置失去锁紧机构的限制后,即可自动放倒,无需人工推动,放倒程序简便,客户体验感佳。并且,本技术方案的靠背装置还包括远程控制的第二解锁开关,从而当需要将靠背装置放倒时,可以无需走到后车门侧放倒后排座椅的靠背后,再走至后备箱装卸物品;而是在需要放置行李物品时,直接打开后备箱,在后备箱内通过第二解锁开关远程控制锁紧机构与车身锁栓脱离,实现靠背的自动放倒后,直接进行物品的装卸,无需进行开闭后车门等操作,节约乘员的时间,且简化物品装卸步骤。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2为图1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靠背装置的展开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靠背装置的放倒状态示意图;图5为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锁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靠背转轴;20、靠背骨架;30、第一支架;31、连接片;32、第一限位卡槽;33、第二限位卡槽;40、第二支架;41、第一连接孔;42、第二连接孔;50、扭力杆;51、抵接部;52、推动部;53、扭力轴;60、挡杆;70、靠背支架;80、衬套;90、靠背本体;100、锁紧机构;110、固定锁;120、锁架;130、第一解锁开关;140、第二解锁开关;150、开关控制线;160、固定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靠背转轴,与靠背骨架转动连接;/n第一支架,与靠背骨架固定连接;/n第二支架,与所述靠背转轴连接;/n扭力杆,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连接,且所述扭力杆包括用于受力且对所述扭力杆进行限位的抵接部;/n挡杆,设于靠背支架上,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n其中,所述扭力杆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状态时,所述扭力杆无受力,且靠背骨架为放倒状态;当第二状态时,所述扭力杆存在扭力,且靠背骨架为展开状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靠背转轴,与靠背骨架转动连接;
第一支架,与靠背骨架固定连接;
第二支架,与所述靠背转轴连接;
扭力杆,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均连接,且所述扭力杆包括用于受力且对所述扭力杆进行限位的抵接部;
挡杆,设于靠背支架上,且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其中,所述扭力杆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第一状态时,所述扭力杆无受力,且靠背骨架为放倒状态;当第二状态时,所述扭力杆存在扭力,且靠背骨架为展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杆为弯折杆;或者,所述扭力杆为Z型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与靠背骨架固定连接的连接片,且设于所述连接片上的第一限位卡槽,所述第一限位卡槽与所述扭力杆卡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靠背放倒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片上的第二限位卡槽,所述第二限位卡槽与所述扭力杆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龙
申请(专利权)人:恒大新能源汽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