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0995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四角边缘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上端固定安装有桌面,所述桌面上端固定安装有软垫,所述软垫外部轮廓与桌面外部轮廓相同,所述软垫上端活动设置有接触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一孔洞。该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通过在接触体下端固定安装软柱的设置,和在软垫上端固定开设第三槽体的设置,实现了接触体于水平方向的前后运动,利于针对患儿的身高进行调节,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设置,固定了患儿的手臂朝向,利于患者的练习运动,接触体呈独立结构的设置,灵活性强,整体结构简单,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儿科康复之支撑训练十分重要,只有获得支撑功能后,才能自己坐起来并进行四爬动作,所以支撑训练为儿科康复重要训练项目之一,正常儿童五至六个月时能手支撑,表现为双手指伸展、外展平放在地面上,双手的距离与肩同宽,肘关节伸展,肩、肘、手在一条垂直线上,腹部以上躯干必须抬离地面。对于脑性瘫痪或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来说,大部分患儿到正常月龄时不能完成手支撑,需治疗师以及家长帮助完成手支撑训练,治疗时需对患儿的肘关节进行控制,在患儿维持以上姿势的基础上,家长在患儿前方引逗患儿来练习头部向各方面的运动以抑制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如果只有一个家长陪同患儿进行训练,往往很难完成,市面上用于儿科康复的手支撑装置较少,手支撑装置多为一体式设计,用途较为单一,所以现设计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来辅助患儿进行手支撑训练。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家长在患儿前方引逗患儿来练习头部向各方面的运动以抑制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如果只有一个家长陪同患儿进行训练,往往很难完成和市面上用于儿科康复的手支撑装置较少,手支撑装置多为一体式设计,用途较为单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四角边缘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上端固定安装有桌面,所述桌面上端固定安装有软垫,所述软垫外部轮廓与桌面外部轮廓相同,所述软垫上端活动设置有接触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一活动杆。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杆外径与第一孔洞内径相等,所述第一活动杆前后两端与底座前后两端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支撑体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与第一孔洞孔径大小相同,所述第二孔洞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与第一活动杆同种结构。优选的,所述接触体上下两端边缘处贯穿开设有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同种结构,所述接触体上端边缘处固定安装有凸块。优选的,所述接触体下端固定安装有软柱,所述软柱均匀分布于接触体下端边缘处,所述软垫上下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三孔洞,所述第三孔洞下端贯穿桌面上端延伸至桌面内部,所述第三孔洞与软柱相适配。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体上端贯穿开设有第三槽体,所述第三槽体下端贯穿底座上端延伸至底座内部,所述第一支撑体内壁与第二支撑体外壁紧密贴合。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体、桌面和软垫整体呈独立结构,所述底座和第一支撑体整体呈独立结构,所述接触体整体呈独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通过在接触体下端固定安装软柱的设置,和在软垫上端固定开设第三槽体的设置,实现了接触体于水平方向的前后运动,利于针对患儿的身高进行调节,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设置,固定了患儿的手臂朝向,利于患者的练习运动,接触体呈独立结构的设置,灵活性强,整体结构简单,利于使用;2、该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通过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组合设置,使得该装置具有拆分和组合的功能,当患者康复无需使用该装置时,可将装置拆分充当板凳使用,组装和拆分方便,使用用途广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3、该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通过两个活动杆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整体结构简单,软柱和软垫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了患儿在练习时的舒适度,利于患儿手臂锻炼的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三孔洞和软柱等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支撑体和第一支撑体等拆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第一支撑体;3、第二支撑体;4、桌面;5、软垫;6、接触体;7、第一孔洞;8、第一活动杆;9、第二孔洞;10、第二活动杆;11、第一槽体;12、第二槽体;13、凸块;14、第三孔洞;15、软柱;16、第三槽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端四角边缘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体2,第一支撑体2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3,第二支撑体3上端固定安装有桌面4,桌面4上端固定安装有软垫5,软垫5外部轮廓与桌面4外部轮廓相同,软垫5上端活动设置有接触体6,第一支撑体2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一孔洞7,第一孔洞7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一活动杆8。进一步的,第一活动杆8外径与第一孔洞7内径相等,第一活动杆8前后两端与底座1前后两端处于同一平面,第二支撑体3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二孔洞9,第二孔洞9与第一孔洞7孔径大小相同,第二孔洞9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活动杆10,第二活动杆10与第一活动杆8同种结构,同种结构的设置,提高了两个活动杆安装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接触体6上下两端边缘处贯穿开设有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12,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12同种结构,接触体6上端边缘处固定安装有凸块13,凸块13采用海绵材料设置,增加了柔软度,利于患儿趴俯在凸块13上,第一槽体11和第二槽体12内向中心处凸起的设置,规范了患儿手臂的方向,利于患儿的练习和康复。进一步的,接触体6下端固定安装有软柱15,软柱15均匀分布于接触体6下端边缘处,软垫5上下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三孔洞14,第三孔洞14下端贯穿桌面4上端延伸至桌面4内部,第三孔洞14与软柱15相适配,软柱15和第三孔洞14的配合设置,实现了接触体6于水平方向前后移动的功能,利于调节。进一步的,第一支撑体2上端贯穿开设有第三槽体16,第三槽体16下端贯穿底座1上端延伸至底座1内部,第一支撑体2内壁与第二支撑体3外壁紧密贴合,紧密贴合的设置,提高了第一支撑体2和第二支撑体3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第二支撑体3、桌面4和软垫5整体呈独立结构,底座1和第一支撑体2整体呈独立结构,接触体6整体呈独立结构,独立结构的设置,使得该装置和拆分为两个板凳和一个靠垫使用,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工作原理:首先,将四个第二支撑体3分别置入四个第一支撑体2中,使四个第二支撑体3的外壁分别与四个第一支撑体2的内壁相适配,将第二支撑体3向上抬起,使第一支撑体2前后两端贯穿开设的第一孔洞7和第二支撑体3前后两端贯穿开设的第二孔洞9处于同一平面,使用第一活动杆8前后贯穿第一孔洞7和第二孔洞9,使第一活动杆8前端与第一支撑体2的前端处于同一平面,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端四角边缘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上端固定安装有桌面,所述桌面上端固定安装有软垫,所述软垫外部轮廓与桌面外部轮廓相同,所述软垫上端活动设置有接触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一活动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端四角边缘处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上端固定安装有桌面,所述桌面上端固定安装有软垫,所述软垫外部轮廓与桌面外部轮廓相同,所述软垫上端活动设置有接触体,所述第一支撑体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一活动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杆外径与第一孔洞内径相等,所述第一活动杆前后两端与底座前后两端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支撑体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与第一孔洞孔径大小相同,所述第二孔洞内部活动设置有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与第一活动杆同种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儿科康复用手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体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欣陆芬汤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