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滞导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0944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阻滞导管结构,其包括:中空的导管,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设置多个给药孔;设置在导管上的用于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强回声部件;套装在导管外的固定垫片,其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固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阻滞导管结构与神经阻滞套件的其它部件配合使用,相比于现有技术的导管,头端的强回声部件可被超声识别而定位容易,固定垫片固定可靠,在导管留置期间导管不易从患者皮肤上脱出,且多个给药孔使给药不易被阻塞,提高阻滞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滞导管结构
本技术涉及医疗
,尤其涉及一种留置型阻滞导管结构。
技术介绍
连续神经阻滞技术,是麻醉学在围术期镇痛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包括:需要控制术后急性疼痛的患者、关节手术后长期需要功能锻炼的患者、糖尿病足的需要反复清创的患者,以及其他需要提供长期镇痛的人群。实施连续神经阻滞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带有外套管的神经阻滞穿刺针,借助于B超引导或神经刺激器,当穿刺针定位到目标神经附近后,拔出穿刺针,将套管作为通道置入一根连续神经阻滞导管,导管外接持续或自控给药装置,进行连续镇痛。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用于实施连续神经阻滞的套件一般包含以下组成部分:神经阻滞针(长度为5-10cm之间,通常带有神经刺激导线)、针外的绝缘套管(长度比针体短0.3-0.5cm)、用于留置的神经阻滞导管(30-50cm)、导管转接头和过滤器、与过滤器实现卡扣相接的固定贴片,该固定贴片可粘贴至皮肤。上述套件的使用步骤为:1、在B超引导下(或盲探法配合神经刺激器法),将带有外套管的神经阻滞针,按照预定进针路径穿刺,当穿刺针接近目标神经后(或诱发出目标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运动后),给予负荷剂量的局麻药,该负荷剂量的局麻药,不但能快速阻滞目标神经,达到迅速镇痛的目的,同时负荷剂量的局麻药推开针尖周围的阻滞,形成局麻药浸泡的空间,有利于后续置管。2、给完负荷剂量的局麻药后,拔出穿刺针,留针外的套管原地不动。将套管作为通道置入连续神经阻滞导管。置入深度一般为穿刺针进入皮肤的深度+5cm。3、将导管留置到目标深度后,接上导管转接头,通过注射器推入2-5ml药液,确认经导管给药通畅。4、将药物过滤器一头与导管转接头相连,通过过滤器本体上含有的卡扣与固定粘片相连后,撕掉粘片的覆盖膜,贴至皮肤表面。此时将穿刺处覆盖无菌贴膜,并将过滤器的另一头与持续镇痛泵相连,进行连续镇痛。上述套件产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常在步骤3和4中出现以下问题:1)因为导管本身很细,置入后导管尖端定位困难,不利于导管最初位置的判定,连续阻滞的镇痛效果难以保证;2)给药孔容易堵塞或打折,造成前方给药压力增加,容易出现镇痛泵中的局麻药经导管反向渗出,连续阻滞效果欠佳或因给药受阻造成阻滞失败;3)导管全程无与组织或皮肤的固定装置,仅通过一个与导管末端相接的贴片固定,在导管留置期间容易造成导管脱出,导致阻滞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阻滞导管结构,头端可被超声识别而定位容易,给药孔不易被阻塞,固定可靠,在导管留置期间导管不易脱出。为实现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阻滞导管结构包括:中空的导管,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设置多个给药孔;设置在导管上的用于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强回声部件;套装在导管外的固定垫片,其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固定孔。其中,所述强回声部件为贴覆于所述导管内壁且可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涂层。其中,所述强回声部件为穿设在所述导管内且可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金属丝。其中,所述金属丝为呈螺旋形缠绕的金属丝。其中,所述多个给药孔中相邻给药孔之间的夹角相等。其中,所述多个给药孔包括沿所述导管轴向依次设置在导管外壁的至少两排给药孔。其中,所述每排给药孔包括沿所述导管周向均布设置的至少两个给药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阻滞导管结构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阻滞导管结构,替代现有技术中神经阻滞套件中的导管并与其它部件配合使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头端的强回声部件可被超声识别而定位容易,固定垫片固定可靠,在导管留置期间导管不易从患者皮肤上脱出,多个给药孔使给药不易被阻塞,提高阻滞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阻滞导管结构的装配图;图2是图1中A部分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导管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固定垫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阻滞导管结构的装配图,如图2所示,为图1中A部分放大图,由图1、图2可知,本技术实施例的阻滞导管结构包括:中空的导管1,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设置多个给药孔;设置在导管1上的用于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强回声部件6(如图3所示);套装在导管1外的固定垫片2,其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固定孔3。其中,强回声部件6可为贴覆于导管1内壁且可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涂层,或者,强回声部件为穿设在导管1内且可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金属丝。当采用金属丝时,金属丝为沿导管1轴向呈螺旋形缠绕的金属丝。其中,多个给药孔中相邻给药孔之间的夹角相等。设计时,多个给药孔可包括沿导管轴向依次设置在导管外壁的至少两排给药孔,且每排给药孔包括沿导管周向均布设置的至少两个给药孔。下面,仅以多个给药孔包括两排给药孔、每排给药孔包括两个给药孔、安置在导管内的强回声部件为金属丝为例,对本实施例阻滞导管结构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导管在现有技术导管的基础上,增加了用于在超声作用下可以产生强回声的金属丝。具体的,在距离导管一端(也可称为头端)端面1cm左右的范围内,在导管的内壁上设置螺旋缠绕的金属丝,使得具有金属丝的头端具有以下优势,其一,金属丝加固了导管的管壁强度,使得导管头端具有一定韧度,不容易打折;其二,金属丝在超声下是强回声结构,置入导管后,有助于超声识别导管头端,判定导管头端是否是位于目标神经附近,从而保证连续阻滞的镇痛效果。此外,本实施例还在距离导管头端0.2mm和0.4mm的距离处的管壁上设置等距排列的两排给药孔,即第一排给药孔、第二排给药孔,第一排给药孔包括间隔180度的两个给药孔4,第二排给药孔包括间隔180度的两个给药孔5,且若从导管周向看,第一排给药孔的两个给药孔和第二排给药孔的两个给药孔错位90度安置。在导管管壁上设置四个给药孔,再加上导管头端的给药孔,共计五个给药孔,在通过导管给药时,五个给药孔不易同时堵塞,即,即使头端贴附组织使头端的给药孔被堵住,药物仍可以通过导管侧壁上的其余给药孔给入,从而极大增加阻滞成功率。本实施例在导管上设有与导管适配的固定垫片。如图4所示,该固定垫片2是直径约3cm、厚度约0.5cm的圆柱形垫片,其中心设有导管穿设孔7,导管在穿出皮肤后经该导管穿设孔7穿出,该导管穿设孔7的孔径比导管的直径略小0.1-0.2mm,即,导管与导管穿设孔之间为过盈配合,这样可以保证导管能稳稳妥妥的与导管穿设孔相贴合。制造时,固定垫片可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如硅胶制成;装配时,需将固定垫片经导管头端套装在导管外,并距头端一定距离;设置时,可根据患者需留置的深度确定具体位置,但须紧贴皮肤。此外,该固定垫片的两侧还设有贯穿厚度的两个固定孔3,通过固定孔3可以便于医生用针将固定垫片用缝线固定在皮肤或皮下组织上。采用本实施例带有固定孔的固定垫片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滞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中空的导管,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设置多个给药孔;/n设置在导管上的用于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强回声部件;/n套装在导管外的固定垫片,其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固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阻滞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空的导管,靠近其一端的外壁上设置多个给药孔;
设置在导管上的用于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强回声部件;
套装在导管外的固定垫片,其上设有贯穿其厚度的固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滞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回声部件为贴覆于所述导管内壁且可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滞导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回声部件为穿设在所述导管内且可在超声作用下产生强回声的金属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王东信许珍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