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气体吸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及吸收塔。为了解决现有的吸收塔,不能充分吸收“姜钟法”生产氯乙烯压缩冷凝后的气相氯乙烯,且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分布盘、升气管、降液管,升气管与降液管在分布盘上交错排布,升气管的管径大于降液管的管径,升气管的侧壁上方开升气窗,降液管的侧壁上方开出液孔,所述盘式分布装置的分布盘为多块底板错位搭接而成,底板之间焊接连接,在分布盘周边设有溢流围堰。既能保证气相液相的均匀分布,气相氯乙烯的充分吸收,又能保证盘式分布装置分布盘内的液面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及吸收塔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吸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及吸收塔。
技术介绍
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目前,“姜钟法”生产氯乙烯工艺是将乙炔和二氯乙烷直接发生催化重整反应得到氯乙烯(VCM),是一种氯乙烯生产新工艺。在该工艺中VCM吸收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塔器,应用在“姜钟法”生产氯乙烯的压缩冷凝后气相氯乙烯的吸收环节,气相氯乙烯在经过压缩冷凝后仍未冷凝下的气相氯乙烯从吸收塔底部进入自下而上,作为吸收剂的二氯乙烷从塔顶进入自上而下,吸收气相氯乙烯。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升气降液管为同一根管,该种设计方式,会出现对冲托塔的情况,盘式分布装置不能实现气相液相的均匀分布;且现有的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不能保证盘式分布装置分布盘内的液面高度,不利于二氯乙烷的循环利用。现有的吸收塔,不能充分吸收“姜钟法”生产氯乙烯压缩冷凝后的气相氯乙烯,从塔顶排出气相含有大量VCM,增加了后系统的负荷致使生产成本提高,还造成尾气排放负荷增加,排放指标不达标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既能保证气相液相的均匀分布,气相氯乙烯的充分吸收,又能保证盘式分布装置分布盘内的液面高度。具体地,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包括分布盘、升气管、降液管,升气管与降液管在分布盘上交错排布,升气管的管径大于降液管的管径,升气管的侧壁上方开升气窗,降液管的侧壁上方开出液孔,所述盘式分布装置的分布盘为多块底板错位搭接而成,底板之间焊接连接,在分布盘周边设有溢流围堰。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吸收塔,所述吸收塔包括前述的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现有的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升气降液管为同一根管,该种设计方式,会出现对冲托塔的情况,本专利技术将升气降液管改为升气管与降液管,不会出现对冲托塔的情况,气相和液相分布更稳定均匀,让气液充分接触吸收。2)本专利技术将底板搭接并焊接可以消除盘板间漏液缝隙,在底板周边一圈加装溢流围堰可以消除分布盘与塔内壁的漏液缝隙。3)本专利技术升气管、降液管、底板搭接并焊接、溢流围堰相配合,保证盘式分布装置分布盘内的液面高度,防止出现分布盘拼接缝隙太大,导致分布盘液相下液太快,保不住液位,吸收塔循环泵无法运行,吸收塔的吸收效果极差,气相中大量的VCM不能被充分吸收的现象。4)本专利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盘式分布装置分布盘液面高度,有充足的液量保证吸收塔内连接分布装置的循环泵连续平稳运行,增加吸收塔内的液相循环量,更能充分的吸收气相内的VCM,使塔顶气相出口VCM含量大大降低,进入尾气吸附的气量降低,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排放气满足环保指标。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现有技术中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中升气降液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盘式分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升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升气管的正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降液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降液管的正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分布盘的底板搭接结构示意图。其中:1、升气降液管的开窗区域,2、升气管,3、降液管,4、出液孔,5、升气窗,6、分布盘,7、溢流围堰,8、循环泵进口。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术语“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现有装置中,吸收塔中的盘式分布装置既不能实现气相液相的均匀分布,也不能保证分布盘内的液面高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既能保证气相液相的均匀分布,又能保证盘式分布装置分布盘内的液面高度。具体地,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包括分布盘、升气管、降液管,升气管与降液管在分布盘上交错排布,升气管的管径大于降液管的管径,升气管的侧壁上方开升气窗,降液管的侧壁上方开出液孔,所述盘式分布装置的分布盘为多块底板错位搭接而成,底板之间焊接连接,在分布盘周边设有溢流围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盘式分布装置沿着塔壁一圈加440mm-460mm高的溢流围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盘式分布装置沿着塔壁一圈加450mm高的溢流围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流围堰与塔内壁焊接连接,消除底盘与塔内壁的漏液缝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液管的个数多于升气管的个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液管个数为升气管个数的3-4倍。在一些实施例中,升气管为22根,降液管有75根。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液管的侧壁开有不同高度的出液孔。在一些实施例中,高度高的出液孔的孔径大于高度低的出液孔的孔径。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液管在离分布盘325mm-37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一梯度出液孔,在离分布盘425mm-47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二梯度出液孔。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液管在离分布盘345mm-35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一梯度出液孔,在离分布盘445mm-45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二梯度出液孔。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液管在离分布盘350mm处开有第一梯度出液孔,在离分布盘450mm处开有第二梯度出液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度出液孔的个数为2-5个,所述第二梯度出液孔的个数为2-5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度出液孔的个数为3个,所述第二梯度出液孔的个数为3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度出液孔的孔径为5mm-9mm,所述第二梯度出液孔的孔径为10mm-14mm。出液孔个数与孔径的配合设计,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升气降液管下液孔个数偏多、尺寸偏大造成的分布盘液相下液太快,保不住液位的现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布盘、升气管、降液管,升气管与降液管在分布盘上交错排布,升气管的管径大于降液管的管径,升气管的侧壁上方开升气窗,降液管的侧壁上方开出液孔,所述盘式分布装置的分布盘为多块底板错位搭接而成,底板之间焊接连接,在分布盘周边设有溢流围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布盘、升气管、降液管,升气管与降液管在分布盘上交错排布,升气管的管径大于降液管的管径,升气管的侧壁上方开升气窗,降液管的侧壁上方开出液孔,所述盘式分布装置的分布盘为多块底板错位搭接而成,底板之间焊接连接,在分布盘周边设有溢流围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液管的个数多于升气管的个数;优选的,所述降液管个数为升气管个数的3-4倍;优选的,所述降液管的上端管口高度与升气管的上端管口高度处在同一水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液管的侧壁开有不同高度的出液孔;优选的,高度高的出液孔的孔径大于高度低的出液孔的孔径;优选的,所述降液管的底部为锯齿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塔盘式分布装置,其特征在于,降液管在离分布盘325mm-37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一梯度出液孔,在离分布盘425mm-47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二梯度出液孔;优选的,降液管在离分布盘345mm-35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一梯度出液孔,在离分布盘445mm-455mm的任一高度处开有第二梯度出液孔;进一步优选的,降液管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卫东,王亮亮,兰俊兵,梁玉勇,张会君,
申请(专利权)人: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