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0292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2:52
本申请涉及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应用于屋顶绿化技术领域,其包括设置于屋顶的绿化池,以及设置于绿化池内的植被层,所述屋顶上设有蓄水池,所述绿化池设置在蓄水池背离屋顶的一侧,所述绿化池与蓄水池连通,所述绿化池内设有用于支撑植被层的透水板;所述绿化池靠近蓄水池的一端沿周缘方向开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空腔,所述植被层中嵌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引流槽。本申请通过引流槽可以将雨水快速的排入蓄水池内,以减少植被层出现积水的可能,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
本申请涉及屋顶绿化
,尤其是涉及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绿化对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的贡献是公认,它对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节省资源、节省能源和确保生物生息环境的角度出发,合理的绿化方式更值得大量推广。屋顶花园是现代城市绿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顶部实施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公开号为CN106284495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集雨型屋顶雨水花园包括露天绿化系统和雨水循环系统,所述露天绿化系统自上而下包括屋顶植被层、砂性土层、粗砂层、土工布层、碎石垫层、砾石层、隔挡层、二次过滤层和素土夯实层,所述雨水循环系统包括蓄水箱、净水器、水泵、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土壤湿度传感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和PLC控制器。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当降雨量大时,雨水花园不能及时的将植被层的雨水排走,容易造成植被层出现积水,从而导致雨水花园中的植物烂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植被层积水,本申请提供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包括设置于屋顶的绿化池,以及设置于绿化池内的植被层,所述屋顶上设有蓄水池,所述绿化池设置在蓄水池背离屋顶的一侧,所述绿化池与蓄水池连通,所述绿化池内设有用于支撑植被层的透水板;所述绿化池靠近蓄水池的一端沿周缘方向开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空腔,所述植被层中嵌设有与空腔连通的引流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出现降雨时,雨水快速的从植被层流入到引流槽中,此时引流槽可以将雨水通过空腔导流到蓄水池内,以达到快速排水的效果,进而减少植被层出现积水的可能,同时渗入植被层内的雨水可以透过透水板渗漏到蓄水池内,进一步减少植被层出现雨水堆积的可能,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并且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以便于操作者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可选的,所述引流槽沿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一组溢流孔,所述引流槽内嵌设有第一过滤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植被层渗入雨水过多时,雨水可以通过溢流孔进入到引流槽内,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植被层的排水速度,进而减少植被层出现积水的可能,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同时第一过滤件对进入引流槽的雨水进行过滤,以减少植被层出现泥土流失的可能。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件包括插接与引流槽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内壁沿周缘方向设有第一过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通过支撑架将第一过滤网固定于引流槽内,雨水通过溢流孔进入引流槽的过程中,第一过滤网可以对泥土进行阻挡,从而第一过滤网对雨水起到了过滤的作用,进而减少植被层的泥土出现流失的可能,同时操作者可以通过支撑架将第一过滤网从引流槽中取出,以便于操作者对第一过滤网进行过滤。可选的,所述透水板沿绿化池的竖直方向设有两个,所述植被层设置在远离蓄水池的透水板上,两个所述透水板之间设有石砾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石砾层可以对植物的根部生长进行限制,以减少植物的根茎进入蓄水池内的情况发生。可选的,所述透水板在靠近植被层的一侧设有土工布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土工布层可以对植被层的泥土进行阻挡,使得土工布层对雨水进行过滤,从而进一步减少植被层的泥土出现流失的可能,以提升植被层植物的生长稳定性。可选的,所述蓄水池在靠近绿化池的一端设有第二过滤件,所述蓄水池沿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一个用于放置第二过滤件的插接口;所述第二过滤件包括沿蓄水池宽度方向设置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蓄水池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若干对,且相邻的两对所述支撑板相互贴合,同一对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设有第二过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通过插接口将固定框放置到支撑板上,使得支撑板对第二过滤网进行固定,当雨水经过透水板进入蓄水池时,第二过滤网可以对雨水进行过滤,从而提高雨水的洁净度,进而便于操作者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可选的,所述蓄水池在支撑板背离固定框的侧壁上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蓄水池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蓄水池内的雨水存量过多时,雨水通过溢流管流出,从而便于操作者对与水做进一步处理,进而减少蓄水池内雨水过多导致植被层的雨水无法排流的情况发生。可选的,所述溢流管内设有挡环,所述溢流管在挡环背离蓄水池的一侧铰接有挡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环可以对挡板进行限位,使得挡板只能进行单项翻转,从而减少小动物通过溢流管进入蓄水池内的情况发生。可选的,所述蓄水池上连接有喷淋装置,所述喷淋装置包括插接于蓄水池内的输水管,所述输水管远离蓄水池的一端连通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沿周缘方向设有若干个喷头,所述喷水管设置在绿化池背离蓄水池的一侧,且所述喷水管通过支撑杆固定于绿化池上,所述输水管在喷水管与蓄水池之间连接有水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长期无降雨时,操作者可以通过喷淋装置对植物进行浇灌,操作者启动水泵,水泵通过输水管将蓄水池内的雨水输送到喷水管中,进入喷水管的水通过喷头洒出,从而实现浇灌植物的目的,进而保持植被层泥土的湿润性,以减少植物出现焊死的可能,同时达到了自动水循环的效果,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引流槽可以将雨水快速的排入蓄水池内,以减少植被层出现积水的可能,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2.通过土工布层可以对植被层的泥土进行阻挡,可以减少植被层的泥土出现流失的可能,以提升植被层植物的生长稳定性;3.通过喷淋装置可以实现浇灌植物的目的,保持植被层泥土的湿润性,同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用于体现绿化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用于体现引流槽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绿化池;11、植被层;12、透水板;13、空腔;14、引流槽;141、溢流孔;15、石砾层;16、土工布层;2、蓄水池;21、插接口;22、溢流管;23、挡环;24、挡板;3、第一过滤件;31、支撑架;32、第一过滤网;4、第二过滤件;41、支撑板;42、固定框;43、第二过滤网;5、喷淋装置;51、输水管;52、喷水管;53、喷头;54、水泵;55、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参照图1,绿化循环系统包括设置为屋顶上的蓄水池2,蓄水池2的开口设置在远离屋顶的一端。并且蓄水池2在远离屋顶的一端设有绿化池1,且绿化池1上下贯通,同时绿化池1与蓄水池2连通。绿化池1内设有植被层11,植被层11包括栽培土以及种植在栽培土中的植物。参照图1和图2,植被层11内嵌设有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包括设置于屋顶的绿化池(1),以及设置于绿化池(1)内的植被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上设有蓄水池(2),所述绿化池(1)设置在蓄水池(2)背离屋顶的一侧,所述绿化池(1)与蓄水池(2)连通,所述绿化池(1)内设有用于支撑植被层(11)的透水板(12);/n所述绿化池(1)靠近蓄水池(2)的一端沿周缘方向开设有与蓄水池(2)连通的空腔(13),所述植被层(11)中嵌设有与空腔(13)连通的引流槽(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包括设置于屋顶的绿化池(1),以及设置于绿化池(1)内的植被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上设有蓄水池(2),所述绿化池(1)设置在蓄水池(2)背离屋顶的一侧,所述绿化池(1)与蓄水池(2)连通,所述绿化池(1)内设有用于支撑植被层(11)的透水板(12);
所述绿化池(1)靠近蓄水池(2)的一端沿周缘方向开设有与蓄水池(2)连通的空腔(13),所述植被层(11)中嵌设有与空腔(13)连通的引流槽(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槽(14)沿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一组溢流孔(141),所述引流槽(14)内嵌设有第一过滤件(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件(3)包括插接与引流槽(14)内的支撑架(31),所述支撑架(31)的内壁沿周缘方向设有第一过滤网(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板(12)沿绿化池(1)的竖直方向设有两个,所述植被层(11)设置在远离蓄水池(2)的透水板(12)上,两个所述透水板(12)之间设有石砾层(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板(12)在靠近植被层(11)的一侧设有土工布层(1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立体绿化循环系统,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柳咏潘杰陆烨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新域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