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7753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的若干预应力梁以及若干支撑梁,所述预应力梁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第一联系梁以及通过第一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联系梁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第一拉杆。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了常规钢支撑系统必须在基坑内设置竖向承载构件即立柱或立柱桩的问题,另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不设立柱,可极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同时便于基坑内部土方的开挖,利用张紧器施加预应力后,可克服自重,实现自平衡,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梁以及支撑梁可重复使用,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支护
,具体是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需要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地铁的深基坑工程,由于都是在城市中进行开挖,基坑周围通常存在交通要道、已建建筑或管线等各种构筑物,这就涉及到基坑开挖的一个很重要内容,要保护其周边构筑物的安全。
[0003]目前,对于深基坑的支护需要在坑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竖向立柱,以承担整个水平支撑的自重载荷,现有的立柱大多是利用型钢立柱配合混凝土桩浇注而成,施工步骤较为繁琐不说,而且成本较高,施工过程产生的粉尘、泥浆及噪音等污染环境,另外由于立柱的存在会对后续基坑的开挖产生一定的阻碍,导致基坑土方的开挖效率降低,从而增加施工工期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的若干预应力梁以及若干支撑梁,所述预应力梁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第一联系梁以及通过第一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联系梁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第一拉杆,所述支撑梁包括两端分别顶撑连接至结构梁内侧的第二联系梁、通过活动接头活动连接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的若干V型架以及通过第二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V型架底部的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索接头节点与第二拉索接头节点结构相同,均包括保护管壳,所述V型架底部以及第一联系梁端部均通过第二劲板与对应的保护管壳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管壳内侧设置有球形夹持部;所述第一拉杆两端通过第一拉索端头节点与所述结构梁相连,所述第一拉索端头节点包括与所述第一拉杆端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拉索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拉索接头远离所述第一拉杆一端第一张紧器、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张紧器远离所述第一拉索接头一端的耳板以及埋设于所述结构梁内部并与所述耳板固定连接的埋件。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二拉杆两端通过第二拉索端头节点与所述第二联系梁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拉索端头节点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的第三拉杆,所述第三拉杆与第二拉杆端部均固定设置有第二拉索接头,两组所述第二拉索接头之间通过第二张紧器相连。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二拉索端头节点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的两组固定板以及设置在两组所述固定板之间的无缝钢管,所述无缝钢管呈十字
形结构,所述第三拉杆贯穿所述无缝钢管的其中一组管道,无缝钢管的另一组管道中设置有轴心钢棒。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活动接头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V型架两架体上端的钢球以及卡设于所述钢球与V型架连接位置的第一法兰盘以及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组件相连,所述第一法兰盘上部固定设置有第三劲板,所述第三劲板固定安装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第三劲板呈十字形结构,且第三劲板底部具有与所述钢球相适配的弧形面。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拉索接头节点与第二拉索接头节点对应的保护管壳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球形夹持部的第一劲板。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劲板呈十字形结构,且第一劲板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球形夹持相适配的弧形面。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直径相同,所述球形夹持包括活动设置在所述保护管壳内部的上球形索夹以及与所述上球形索夹连接的下球形索夹,所述上球形索夹与所述下球形索夹内侧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拉杆相适配的第一卡槽,所述保护管壳侧壁开设有可供所述第一拉杆活动的第二卡槽。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上球形索夹与下球形索夹之间通过螺栓以及螺母连接。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保护管壳端部固定设置有管壳封口。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多部件装配而成,可极大程度的降低现场施工步骤,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梁以及支撑梁可重复使用,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了常规钢支撑系统必须在基坑内设置竖向承载构件即立柱或立柱桩的问题;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相较于现有技术,不设钢立柱,可极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便于基坑内部土方的开挖;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节省了由于施工钢立柱或混凝土立柱桩而采用的水泥、混凝土及钢筋等原材料成本;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了由于施工钢立柱或混凝土立柱桩而造成粉尘和泥浆污染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能够达到项目环保施工要求,符合绿色新型支撑技术;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利用张紧器施加预应力后,可克服自重,实现自平衡。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的安装示意图;图2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第一拉索接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第一拉索接头节点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第一拉索端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第二拉索端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V型架的安装示意图;图9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活动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中第二拉索接头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

预应力梁、2

第一拉索接头节点、21

管壳封口、22

螺帽、23

下球形索夹、24

第一拉杆、25

上球形索夹、26

螺栓、27

第一劲板、28

保护管壳、3

第一拉索端头节点、31

第一拉索接头、32

第一张紧器、33

耳板、34

埋件、4

第一联系梁、5

支撑梁、51

第二联系梁、52

第二拉杆、53

V型架、54

第二劲板、6

第二拉索端头节点、61

第二拉索接头、62

第二张紧器、63

固定板、64

索头、65

无缝钢管、66

轴心钢棒、67

第三拉杆、7

活动接头、71

第三劲板、72

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的若干预应力梁(1)以及若干支撑梁(5),所述预应力梁(1)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第一联系梁(4)以及通过第一拉索接头节点(2)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联系梁(4)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第一拉杆(24),所述支撑梁(5)包括两端分别顶撑连接至结构梁内侧的第二联系梁(51)、通过活动接头(7)活动连接在第二联系梁(51)底部的若干V型架(53)以及通过第二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V型架(53)底部的第二拉杆(52);所述第一拉索接头节点(2)与第二拉索接头节点结构相同,均包括保护管壳(28),所述V型架(53)底部以及第一联系梁(4)端部均通过第二劲板(54)与对应的保护管壳(28)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管壳(28)内侧设置有球形夹持部;所述第一拉杆(24)两端通过第一拉索端头节点(3)与所述结构梁相连,所述第一拉索端头节点(3)包括与所述第一拉杆(24)端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拉索接头(31)、设置在所述第一拉索接头(31)远离所述第一拉杆(24)一端第一张紧器(32)、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张紧器(32)远离所述第一拉索接头(31)一端的耳板(33)以及埋设于所述结构梁内部并与所述耳板(33)固定连接的埋件(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杆(52)两端通过第二拉索端头节点(6)与所述第二联系梁(51)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拉索端头节点(6)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联系梁(51)底部的第三拉杆(67),所述第三拉杆(67)与第二拉杆(52)端部均固定设置有第二拉索接头(61),两组所述第二拉索接头(61)之间通过第二张紧器(62)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拉索端头节点(6)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联系梁(15)底部的两组固定板(63)以及设置在两组所述固定板(63)之间的无缝钢管(65),所述无缝钢管(65)呈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祖军张鹏陈卫刚刘荣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力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