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76895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包括弧形垂直防渗屏障、降水井群、动力件、集液池和水位监测井,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竖直设置在污染羽的下游,且其弧形弯曲方向朝向污染羽区域,所述降水井群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降水井,各降水井均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靠近污染羽的一侧,且沿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的弧长方向分布,所述集液池设置在污染羽的上游且通过管道与各降水井连接,所述动力件设置在管道上,所述水位监测井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远离污染羽的一侧,且与动力件通过电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负压抽水诱导主动净化,实现了污染的本质净化与环境安全,解决现有单一使用垂直防渗屏障技术存在的问题。障技术存在的问题。障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渣场土壤或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中,垂直防渗屏障技术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垂直防渗屏障技术一般是在地下水或土壤污染羽的下游,或整个渣场的四周,利用防水混凝土建立垂直的阻隔体,阻隔体的底端一般要求深入地下不透水层5~10m,而顶端高出地表。阻隔体能够堵塞地下水污染羽流向,将污染区域在水平方向进行封闭隔离,以防止污染物外泄。然而,单一使用垂直防渗屏障技术存在以下不足:
[0003](1)垂直防渗屏障技术只是物理上隔绝了污染物外泄途径,未对污染物治理清除,污染物长期存在,始终对环境保护造成污染隐患;
[0004](2)垂直防渗屏障技术往往会在屏障边界处汇集大量高污染地下水,造成边界处水压过大,在垂直防渗屏障因自身老化或外部震动产生裂缝的状态下造成系统失效,使得污染羽大量外泄,引发环境污染。
[0005]综上所述,急需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以解决现有单一使用垂直防渗屏障技术存在的未对污染物治理清除和系统失效引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包括弧形垂直防渗屏障、降水井群、动力件、集液池和水位监测井,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竖直设置在污染羽的下游,且其弧形弯曲方向朝向污染羽区域,所述降水井群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降水井,各降水井均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靠近污染羽的一侧,且沿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的弧长方向分布,所述集液池设置在污染羽的上游且通过管道与各降水井连接,所述动力件设置在管道上并用于将降水井内的地下污水通过管道输送至集液池内,所述水位监测井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远离污染羽的一侧,且与动力件通过电路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负压防渗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各所述降水井内部的套管,所述套管的长度与降水井的长度等长,在套管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孔结构,在降水井的井壁与套管的侧壁之间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上、下设置的透水层和阻水层,所述透水层的材质为砾砂,所述阻水层的材质为防水混凝土,所述阻水层的长度为10

15m,各降水井内的管道设置在套管内;
[0009]各所述降水井的顶部与地表齐平;
[0010]污染羽下方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当污染羽与相对不透水层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m时,各所述降水井的底部低于相对不透水层5

8m;
[0011]当污染羽与相对不透水层之间的距离超过20m时,各所述降水井的底部至少低于
污染羽的底部20m。
[0012]优选的,各所述降水井的中心位置与弧形垂直防渗屏障表面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为10

20m,相邻所述降水井的中心位置间的间距为20

50m。
[0013]优选的,各所述降水井的内径为0.8

1.5m。
[0014]优选的,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的底部低于相对不透水层3

7m,而顶部高于地表0.5

1.0m;
[0015]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所在圆的圆心与污染羽的中心重合。
[0016]优选的,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的材质为低渗透性防渗材质,具体包括水泥灌浆体、黏土和膨润土中的至少一种。
[0017]优选的,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的透水率不大于1.00Lu。
[0018]优选的,所述动力件为潜水泵,所述潜水泵的数量与降水井的数量相同,且潜水泵一一对应设置在各降水井内的管道上。
[0019]优选的,所述水位监测井的数量与降水井的数量相同,各水位监测井沿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的弧长方向间隔设置,且各水位监测井通过潜水泵与降水井一一对应设置。
[0020]优选的,所述集液池设置在地表上,在所述集液池内设置污水处理装置,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0021]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弧形垂直防渗屏障与降水井群配合设置,通过动力件负压吸水,终保持降水井套管内的水位低于降水井外的水位,通过水压差改变地下污水渗流方向,从而带动污染羽流向改变,实现地下污水始终沿同一路径流向降水井群,通过动力件对降水井群内的地下污水抽出至集液池内并通过污水处理装置集中处理,使得地下污水环境从源头上净化修复,实现了负压抽水诱导主动净化模式。本专利技术不仅取代了弧形垂直防渗屏障堵截地下污水的被动防渗模式,也减轻了对弧形垂直防渗屏障被动防渗的压力。本专利技术采用负压抽水诱导主动净化,从源头上治理了污染,实现了污染的本质净化与环境安全,解决现有单一使用垂直防渗屏障技术存在的未对污染物治理清除和系统失效引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0023]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专利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4]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负压防渗净化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2是图1在竖直方向上的剖面示意图;
[0027]其中,1、弧形垂直防渗屏障,2、降水井,3、动力件,4、集液池,5、水位监测井,6、管道,7、污染羽,8、地下污水渗流方向,9、降落漏斗,10、水流轨迹线,11、地表,12、相对不透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
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29]实施例1:
[0030]参见图1和图2,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包括弧形垂直防渗屏障1、降水井群、动力件3、集液池4和水位监测井5,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1竖直设置在污染羽7的下游,且其弧形弯曲方向朝向污染羽7区域,所述降水井群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降水井2,各降水井2均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1靠近污染羽7的一侧,且沿弧形垂直防渗屏障1的弧长方向分布,所述集液池4设置在污染羽7的上游且通过管道6与各降水井2连接,所述集液池4设置在地表11上,在所述集液池4内设置污水处理装置(污水处理装置为现有技术),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排放标准,所述动力件3设置在管道6上并用于将降水井2内的地下污水通过管道6输送至集液池4内,所述水位监测井5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1远离污染羽7的一侧,且与动力件3通过电路连接。
[0031]所述负压防渗净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各所述降水井2内部的套管(图中未示出),所述套管的长度与降水井2的长度等长,在套管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孔结构,所述套管优选为内径0.6~1.3m的钢筋笼,在降水井2的井壁与套管的侧壁之间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上、下设置的透水层和阻水层,所述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压防渗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垂直防渗屏障、降水井群、动力件、集液池和水位监测井,所述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竖直设置在污染羽的下游,且其弧形弯曲方向朝向污染羽区域,所述降水井群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降水井,各降水井均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靠近污染羽的一侧,且沿弧形垂直防渗屏障的弧长方向分布,所述集液池设置在污染羽的上游且通过管道与各降水井连接,所述动力件设置在管道上并用于将降水井内的地下污水通过管道输送至集液池内,所述水位监测井设置在弧形垂直防渗屏障远离污染羽的一侧,且与动力件通过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防渗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各所述降水井内部的套管,所述套管的长度与降水井的长度等长,在套管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孔结构,在降水井的井壁与套管的侧壁之间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上、下设置的透水层和阻水层,所述透水层的材质为砾砂,所述阻水层的材质为防水混凝土,所述阻水层的长度为10

15m,各降水井内的管道设置在套管内;各所述降水井的顶部与地表齐平;污染羽下方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当污染羽与相对不透水层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m时,各所述降水井的底部低于相对不透水层5

8m;当污染羽与相对不透水层之间的距离超过20m时,各所述降水井的底部至少低于污染羽的底部20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防渗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降水井的中心位置与弧形垂直防渗屏障表面间的最短直线距离为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年春罗程杜心彭川王密孟云峰刘明进曹楚彦
申请(专利权)人:中铝环保生态技术湖南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