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553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其可使液态物料均匀受热,减少焦糊现象发生,浓缩效果更佳;包括釜体、进料管、排料管、第一锥形斗、第二锥形斗、导料筒、安装套筒、碳纤维加热棒、布液管、安装座和循环泵,釜体内设置有空腔,进料管的输出端与空腔的上部连通,排料管的输入端与空腔的底部连通,进料管和排料管上均设置有开关阀,第一锥形斗和第二锥形斗分别固定设置于空腔的上部和下部,导料筒的顶端与第一锥形斗的底端固定连接,导料筒的底端与第二锥形斗固定连接,布液管的输出端设置有多组周向均布的布液孔,釜体的顶端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排气管。釜体的顶端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排气管。釜体的顶端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排气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物料浓缩反应釜是一种用于液态物料进行加热蒸发浓缩的设备;现有的物料浓缩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内设置有电加热棒,釜体顶部设置有排气管;现有的物料浓缩反应釜使用中发现,电加热棒直接内置于釜体内部进行加热,与液态物料直接接触处的物料易因高温出现焦糊,而远离电加热棒处的物料则温度较低,浓缩效果不佳,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使液态物料均匀受热,减少焦糊现象发生,浓缩效果更佳的物料浓缩反应釜。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釜体、进料管、排料管、第一锥形斗、第二锥形斗、导料筒、安装套筒、碳纤维加热棒、布液管、安装座和循环泵,所述釜体内设置有空腔,所述进料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空腔的上部连通,所述排料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空腔的底部连通,所述进料管和排料管上均设置有开关阀,所述第一锥形斗和第二锥形斗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导料筒的顶端与第一锥形斗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导料筒的底端与所述第二锥形斗固定连接,所述釜体的底端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套筒自釜体的底端穿过安装口、第二锥形斗内部并伸入至导料筒内,所述碳纤维加热棒自安装套筒的底端伸入至安装套筒内,碳纤维加热棒固定安装于安装套筒内,所述布液管固定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上部,所述安装座固定设置于所述釜体的左端,所述循环泵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伸入至空腔底部,所述循环泵的输出端与所述布液管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布液管的输出端设置有多组周向均布的布液孔,所述釜体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排气管。
[0007]优选的,还包括电热盘管,所述电热盘管盘绕于所述导料筒的外壁上。
[0008]优选的,还包括管道风机,所述管道风机设置于所述釜体的顶端,所述管道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排气管的输出端连通。
[0009]优选的,还包括安装托板,所述碳纤维加热棒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托板上,所述安装托板与所述釜体底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釜体的底部呈锥形。
[0011]优选的,所述釜体的外壁包覆有聚氨酯保温层。
[0012](三)有益效果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
物料浓缩反应釜,通过将液态物料经进料管注入至釜体的空腔内,液态物料落至空腔底部,启动碳纤维加热棒,使碳纤维加热棒对安装套筒进行加热,从而使安装套筒处温度升高,启动循环泵,经循环泵加压后,空腔底部的液体物料泵入至布液管内,并经布液孔均匀分散的流出,液态物料在第一锥形斗内壁均匀分散的向下流动,液体物料进入至导料筒内,经安装套筒的加热后,液体物料回流至空腔底部,如此循环可对液态物料进行均匀加热,减少了部分液态物料与加热装置长时间接触而出现焦糊的现象发生,提高加热浓缩效果。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外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的图3中A

A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的布液管上布液孔分布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标记:1、釜体;2、进料管;3、排料管;4、第一锥形斗;5、第二锥形斗;6、导料筒;7、安装套筒;8、碳纤维加热棒;9、布液管;10、安装座;11、循环泵;12、布液孔;13、排气管;14、电热盘管;15、管道风机;16、安装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的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包括釜体1、进料管2、排料管3、第一锥形斗4、第二锥形斗5、导料筒6、安装套筒7、碳纤维加热棒8、布液管9、安装座10和循环泵11,釜体1内设置有空腔,进料管2的输出端与空腔的上部连通,排料管3的输入端与空腔的底部连通,进料管2和排料管3上均设置有开关阀,第一锥形斗4和第二锥形斗5分别固定设置于空腔的上部和下部,导料筒6的顶端与第一锥形斗4的底端固定连接,导料筒6的底端与第二锥形斗5固定连接,釜体1的底端设置有安装口,安装套筒7自釜体1的底端穿过安装口、第二锥形斗5内部并伸入至导料筒6内,碳纤维加热棒8自安装套筒7的底端伸入至安装套筒7内,碳纤维加热棒8固定安装于安装套筒7内,布液管9固定设置于空腔的上部,安装座10固定设置于釜体1的左端,循环泵11固定设置于安装座10上,循环泵11的输入端伸入至空腔底部,循环泵11的输出端与布液管9的输入端连通,布液管9的输出端设置有多组周向均布的布液孔12,釜体1的顶端设置有与空腔连通的排气管13;通过将液态物料经进料管2注入至釜体1的空腔内,液态物料落至空腔底部,启动碳纤维加热棒8,使碳纤维加热棒8对安装套筒7进行加热,从而使安装套筒7处温度升高,启动循环泵11,经循环泵11加压后,空腔底部的液体物料泵入至布液管9内,并经布液孔12均匀分散的流出,液态物料在第一锥形斗4内壁均匀分散的向下流动,液体物料进入至导料筒6内,经安装套筒7的加热后,液体物料回流至空腔底部,如此循环可对液态物料进行均匀加热,减少了部分液态物料与加热装置长时间接触而出现焦糊的现象发生,提高加热浓缩效果。
[0022]本技术的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还包括电热盘管14,电热盘管14盘绕于导料筒6的外壁上;通过电热盘管14的设置,可对导料筒6进行加热,使导料筒6温度升高,从而使流经导料筒6和安装套筒7之间的液态物料被加热效果更佳,缩短浓缩时间;还包括管道风机15,管道风机15设置于釜体1的顶端,管道风机15的输入端与排气管13的输出端连通;通过启动管道风机15,管道风机15进行吸负压,使空腔内浓缩蒸发出的气体物被吸运至外部,提高蒸发气体的排出速度;还包括安装托板16,碳纤维加热棒8固定设置于安装托板16上,安装托板16与釜体1底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安装托板16与釜体1底部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可在碳纤维加热棒8出现故障时,更为方便将其拆下并进行检修或者更换;釜体1的底部呈锥形;通过釜体1的底部锥形设置,可使浓缩完毕的液体物料在排放时减少其自空腔内底部的残留;釜体1的外壁包覆有聚氨酯保温层(说明书附图中未示出),通过聚氨酯保温层的设置,可减少热量的散失,使釜体1内空腔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更为节能。
[0023]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物料浓缩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1)、进料管(2)、排料管(3)、第一锥形斗(4)、第二锥形斗(5)、导料筒(6)、安装套筒(7)、碳纤维加热棒(8)、布液管(9)、安装座(10)和循环泵(11),所述釜体(1)内设置有空腔,所述进料管(2)的输出端与所述空腔的上部连通,所述排料管(3)的输入端与所述空腔的底部连通,所述进料管(2)和排料管(3)上均设置有开关阀,所述第一锥形斗(4)和第二锥形斗(5)分别固定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上部和下部,所述导料筒(6)的顶端与第一锥形斗(4)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导料筒(6)的底端与所述第二锥形斗(5)固定连接,所述釜体(1)的底端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套筒(7)自釜体(1)的底端穿过安装口、第二锥形斗(5)内部并伸入至导料筒(6)内,所述碳纤维加热棒(8)自安装套筒(7)的底端伸入至安装套筒(7)内,碳纤维加热棒(8)固定安装于安装套筒(7)内,所述布液管(9)固定设置于所述空腔的上部,所述安装座(10)固定设置于所述釜体(1)的左端,所述循环泵(11)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宝江
申请(专利权)人:沧州联海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