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三级齿轮泵,包括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变量组件;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之间形成齿啮合传动连接,在第一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形成第一吸油腔和第一排油腔,在第二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形成第二吸油腔和第二排油腔,在第三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形成第三吸油腔和第三排油腔,变量组件可以控制进油口、出油口、第一吸油腔、第二吸油腔、第三吸油腔、第一排油腔、第二排油腔和第三排油腔之间的连通关系,从而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三级齿轮泵可以在三级增压输出和变排量输出之间切换,具有更高使用效率。具有更高使用效率。具有更高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级齿轮泵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齿轮泵
,具体涉及一种三级齿轮泵。
技术介绍
[0002]齿轮泵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通常结构的齿轮泵是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外接管道中去。
[0003]齿轮泵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零件少,工艺性好,制造容易,维修方便,价格低廉,自吸性能好等优点,而且对油液的污染不敏感,工作过程中不易咬死或卡死,可输送高粘度的油液和稠度大的流体。
[0004]然而,在现有部分工况中,不仅需要齿轮泵能够在低压时能对排量进行调节输出,而且还需要齿轮泵能够进行高压介质输出,但目前常规结构的齿轮泵并不能满足该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实现齿轮泵能够进行排量调节以及高压介质输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三级齿轮泵。该三级齿轮泵包括泵体、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变量组件;所述泵体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位于所述泵体内,并且所述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三从动齿轮之间形成齿啮合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处形成第一吸油腔和第一排油腔,在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处形成第二吸油腔和第二排油腔,在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处形成第三吸油腔和第三排油腔;所述变量组件与所述泵体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吸油腔、所述第二吸油腔和所述第三吸油腔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腔和所述第三排油腔之间的连通关系;
[0006]当所述变量组件处于变排量工位时,控制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腔和所述第三排油腔与所述进油口之间的连通;当所述变量组件处于高压力工位时,将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吸油腔连通,将所述第一排油腔与所述第二吸油腔连通,将所述第二排油腔与所述第三吸油腔连通,将所述第三排油腔与所述出油口连通。
[0007]优选的,所述变量组件中设有一个变量板;所述变量板位于所述泵体内,并且在所述变量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所述变量板可以相对于所述泵体进行往复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控制腔和所述第二控制腔之间的尺寸关系,控制所述进油口、所述出油口、所述第一吸油腔、所述第二吸油腔、所述第三吸油腔、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腔和所述第三排油腔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或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
[0008]进一步优选的,沿所述变量板由所述第一控制腔转向第二控制腔的方向,所述第三吸油腔、所述第二吸油腔、所述第一吸油腔、所述进油口、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
腔、所述第三排油腔和所述出油口依次排列。
[000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变量组件中设有一个变量块;所述变量块可以相对于所述泵体往复转动,并且在所述变量块上设有第一油孔、第二油孔、第三油孔和第四油孔;当所述变量块转动至高压力工位时,所述第一油孔将所述进油口和所述第一吸油腔连通,所述第二油孔将所述第一排油腔和所述第二吸油腔连通,所述第三油孔将所述第二排油腔和所述第三吸油腔连通,所述第四油孔将所述第三排油腔和所述出油口连通;当所述变量块转动至变排量工位时,所述第一油孔、所述第二油孔、所述第三油孔和所述第四油孔均处于封堵状态。
[00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变量板与所述变量块同轴设置,并由所述变量板沿圆周方向的往复转动带动所述变量块相对于所述泵体进行转动。
[00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变量组件还设有变量电机;所述变量电机与所述变量板连接,以驱动所述变量板相对于所述泵体进行圆周方向的往复转动。
[00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变量组件还设有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与所述泵体连接,以限定所述变量块相对于所述泵体的往复转动。
[00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定位单元包括定位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位于所述变量块上,所述定位杆与所述泵体活动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或所述第二定位孔进行选择插装连接,以限定所述变量块处于变排量工位或高压力工位。
[00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定位单元还设有电磁铁和辅助定位件;所述电磁铁与所述定位杆连接,以驱动所述定位杆进行往复移动,并且所述定位杆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装连接时,所述辅助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连接,所述定位杆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装连接时,所述辅助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定位孔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均设有内齿和外齿,所述第三从动齿轮设有外齿;其中,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内齿形成齿啮合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外齿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内齿形成齿啮合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外齿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的外齿形成齿啮合传动连接。
[0016]与常规齿轮泵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三级齿轮泵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7]1、在本专利技术的三级齿轮泵中,通过设置相互形成齿啮合传动连接的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并且由主动齿轮对三个从动内齿轮进行同步转动驱动,同时借助变量组件对三个从动内齿轮所形成的三个吸油腔、三个排油腔以及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连通关系进行调整,从而将进油口处介质的流向进行精准控制,达到三级增压操作或输出排量的调节操作。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变量组件的调整实现该齿轮泵在高压介质输出和变排量输出这两个工作状态下的自由切换,提高该齿轮泵的使用工况和使用效率。
[0018]2、在本专利技术的三级齿轮泵中,通过设置由变量电机驱动的变量板,以对三个排油腔与进油口的连通关系进行调整,从而控制各个从动齿轮泵的介质输出情况,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该三级齿轮泵的输出排量调节,从而达到变排量的控制效果。
[0019]3、在本专利技术的三级齿轮泵中,通过设置变量块并且在变量块上设置四个油孔,此时通过对变量块的转动驱动,就可以改变四个油孔与三个吸油腔、三个排油腔以及进油口
和出油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从而可以将进油口处的低压介质依次引流经过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的压缩做功后输出至出油口,达到对三级增压介质的输出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施例三级齿轮泵处于变排量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施例三级齿轮泵沿图1中M
‑
M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施例三级齿轮泵处于第一从动齿轮排量、第二从动齿轮排量和第三从动齿轮排量之和的输出状态下沿图1中N
‑
N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实施例三级齿轮泵沿图1中P
‑
P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4]图5为本实施例三级齿轮泵处于第二从动齿轮排量和第三从动齿轮排量之和的输出状态下沿图1中N
‑
N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级齿轮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和变量组件;所述泵体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和第三从动齿轮位于所述泵体内,并且所述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三从动齿轮之间形成齿啮合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处形成第一吸油腔和第一排油腔,在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处形成第二吸油腔和第二排油腔,在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的啮合位置处形成第三吸油腔和第三排油腔;所述变量组件与所述泵体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吸油腔、所述第二吸油腔和所述第三吸油腔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腔和所述第三排油腔之间的连通关系;当所述变量组件处于变排量工位时,控制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腔和所述第三排油腔与所述进油口之间的连通;当所述变量组件处于高压力工位时,将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吸油腔连通,将所述第一排油腔与所述第二吸油腔连通,将所述第二排油腔与所述第三吸油腔连通,将所述第三排油腔与所述出油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级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量组件中设有一个变量板;所述变量板位于所述泵体内,并且在所述变量板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控制腔和第二控制腔;所述变量板可以相对于所述泵体进行往复转动,以改变所述第一控制腔和所述第二控制腔之间的尺寸关系,控制所述进油口、所述出油口、所述第一吸油腔、所述第二吸油腔、所述第三吸油腔、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腔和所述第三排油腔与所述第一控制腔连通或与所述第二控制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变量板由所述第一控制腔转向第二控制腔的方向,所述第三吸油腔、所述第二吸油腔、所述第一吸油腔、所述进油口、所述第一排油腔、所述第二排油腔、所述第三排油腔和所述出油口依次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级齿轮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量组件中设有一个变量块;所述变量块可以相对于所述泵体往复转动,并且在所述变量块上设有第一油孔、第二油孔、第三油孔和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五一IntClF零四C二一零,
申请(专利权)人:邵立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