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发动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3396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包括位于同一工作平面且通过多楔带连接的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第一惰轮、电机带轮、设于电机带轮上的张紧轮、第二惰轮,空调压缩机带轮和水泵带轮布置于曲轴带轮的排气侧,水泵带轮位于空调压缩机带轮上方;电机带轮和张紧轮布置于曲轴带轮的进气侧,电机带轮位于曲轴带轮上方;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第一惰轮、电机带轮与多楔带内侧楔形部对应配合,张紧轮和第二惰轮与多楔带外侧光面部对应配合。其减少了惰轮布置数量,布置更紧凑,利于传递更大的功率、扭矩,降低了轮系失效的概率。本实用性还公开了具有上述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的发动机和车辆。述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的发动机和车辆。述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的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发动机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涉及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动力好的同时还要求能节省燃油。在前端轮系布置一具备起动机和发电机功能的电机,可根据需求进行助力和能量回收,相比普通发动机结构改动小,是目前各个主机厂的主要研究方向。
[0003]为兼顾助力和能量回收的功能,对前端轮系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1、相比传统前端轮系系统,可传递更大功率和扭矩;2、曲轴带轮和电机带轮可单个或者同时作为动力轮,皮带需承受更恶劣的工况。
[0004]为满足上述对前端轮系的要求,参见图1,目前采用单层轮系皮带J依次连接现有曲轴带轮A、现有惰轮一B、现有水泵带轮C、现有空调压缩机带轮D、现有惰轮二E、现有惰轮三F、Ω式双向张紧轮H的现有光轮H1、现有电机带轮G、Ω式双向张紧轮H的现有光轮H2。其中现有惰轮一B的布置是为了增大现有曲轴带轮A的包角,现有惰轮二E的布置是为了支撑起整个轮系的纵向空间,现有惰轮三F的布置是为了减小现有惰轮二E和现有光轮H1之间的皮带跨长。由于布置了三个惰轮,使得连接用的皮带长度更长,并且增加了前端轮系消耗的额外功率和发生故障的概率。在前端轮系系统中,由于惰轮本身不实现特定的功能,相应地惰轮数量越少越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发动机及车辆,其在保证各个带轮连接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了惰轮布置数量,布置更紧凑,利于传递更大的功率、扭矩,降低了轮系失效的概率。
[0006]本技术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包括位于同一工作平面且通过多楔带连接的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第一惰轮、电机带轮、设于电机带轮上的张紧轮、第二惰轮,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和水泵带轮布置于曲轴带轮的排气侧,所述水泵带轮位于空调压缩机带轮上方;所述电机带轮和张紧轮布置于曲轴带轮的进气侧,所述电机带轮位于曲轴带轮上方;所述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第一惰轮、电机带轮与多楔带内侧楔形部对应配合,所述张紧轮和第二惰轮与多楔带外侧光面部对应配合。
[0007]进一步,所述张紧轮为α式双向张紧轮,包括第一光轮和第二光轮,所述第一光轮和第二光轮分别布置在电机带轮的两边,以增大电机带轮的包角。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惰轮为槽惰轮,第一惰轮布置于水泵带轮和张紧轮之间,以减小水泵带轮和张紧轮的多楔带跨长;所述第二惰轮为光惰轮,第二惰轮布置于曲轴带轮上方,以增大曲轴带轮的包角。
[0009]进一步,所述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和电机带轮为槽轮。
[0010]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
[0011]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通过合理布置各个前端轮系附件,采用单层多楔带,仅使用两个惰轮,将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和电机带轮连接起来,占用空间小,布置紧凑。并且由于第二惰轮布置在曲轴带轮的松边,对用于安装惰轮的轴承的承受能力要求较小,无需另外设置加强结构,利于成本控制。同时由于减少了惰轮数量,相应地降低了成本,减小了前端轮系消耗的额外功率和发生故障的概率。
[0014]2、本技术所述曲轴带轮、空调压缩机带轮、水泵带轮、第一惰轮、电机带轮与多楔带内侧楔形部对应配合,所述张紧轮和第二惰轮与多楔带外侧光面部对应配合,多楔带内侧楔形部接触面积较外侧光面部大,进而有利于传递更大的功率、扭矩。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现有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A—现有曲轴带轮,B—现有惰轮一,C—现有水泵带轮,D—现有空调压缩机带轮,E—现有惰轮二,F—现有惰轮三,G—现有电机带轮,H—Ω式双向张紧轮,H1—现有光轮一,H2—现有光轮二,I—皮带。
[0018]1—曲轴带轮,2—空调压缩机带轮,3—水泵带轮,4—第一惰轮,5—电机带轮,6—张紧轮,61—第一光轮,62—第二光轮,7—第二惰轮,8—多楔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20]参见图2,所示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包括位于同一工作平面且通过多楔带8连接的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2、水泵带轮3、第一惰轮4、电机带轮5、设于电机带轮上的张紧轮6、第二惰轮7,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2和水泵带轮3布置于曲轴带轮1的排气侧,所述水泵带轮3位于空调压缩机带轮2上方。所述电机带轮5和张紧轮6布置于曲轴带轮1的进气侧,所述电机带轮5位于曲轴带轮1上方。通过合理布置占用空间小,布置紧凑。并且由于第二惰轮布置在曲轴带轮的松边,对用于安装惰轮的轴承的承受能力要求较小,无需另外设置加强结构,利于成本控制。通过合理布置各个前端轮系附件,采用单层多楔带8,仅使用两个惰轮,将曲轴带1轮、空调压缩机带轮2、水泵带轮3和电机带轮5连接起来,占用空间小,布置紧凑。并且由于第二惰轮7布置在曲轴带轮1的松边,对用于安装惰轮的轴承的承受能力要求较小,无需另外设置加强结构,利于成本控制。相较于现有发动机前端轮系布置方式,本技术减少了惰轮数量,相应地降低了成本,减小了前端轮系消耗的额外功率和发生故障的概率。
[0021]所述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2、水泵带轮3、第一惰轮4、电机带轮5与多楔带8内侧楔形部对应配合,所述张紧轮6和第二惰轮7与多楔带8外侧光面部对应配合。多楔带8内侧楔形部接触面积较外侧光面部大,进而有利于传递更大的功率、扭矩。
[0022]所述曲轴带轮1为槽轮,具有减震功能,能够有效降低曲轴的转速不均匀性,减少对多楔带8及各前端轮系附件的影响。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2和水泵带轮3为槽轮,槽轮能够
增大前端轮系附件与多楔带8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用较小的皮带包角满足功率、扭矩需求。所述电机带轮5为槽轮,是具备助力和能量回收功能的起发一体电机带轮。
[0023]所述张紧轮6为α式双向张紧轮,直接安装在电机壳体上,包括第一光轮61和第二光轮62,所述第一光轮61和第二光轮62分别布置在电机带轮5的两边,以增大电机带轮5的包角。所述第一光轮61能够X点顺时针压紧。所述张紧轮6能够绕电机带轮5中心旋转,以适应起发一体电机工况的切换。
[0024]由于第一惰轮4位于多楔带内侧,因此所述第一惰轮4选用槽惰轮,第一惰轮4布置于水泵带轮3和张紧轮6的第一光轮61之间,减小了水泵带轮3和张紧轮6的多楔带8跨长。所述第二惰轮7为光惰轮,第二惰轮7布置于曲轴带轮1上方,增大曲轴带轮1的包角。
[0025]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
[0026]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包括位于同一工作平面且通过多楔带(8)连接的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2)、水泵带轮(3)、第一惰轮(4)、电机带轮(5)、设于电机带轮(5)上的张紧轮(6)、第二惰轮(7),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压缩机带轮(2)和水泵带轮(3)布置于曲轴带轮(1)的排气侧,所述水泵带轮(3)位于空调压缩机带轮(2)上方;所述电机带轮(5)和张紧轮(6)布置于曲轴带轮(1)的进气侧,所述电机带轮(5)位于曲轴带轮(1)上方;所述曲轴带轮(1)、空调压缩机带轮(2)、水泵带轮(3)、第一惰轮(4)、电机带轮(5)与多楔带(8)内侧楔形部对应配合,所述张紧轮(6)和第二惰轮(7)与多楔带(8)外侧光面部对应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前端轮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轮(6)为α式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伯洲刘进周捷刘培林胡亮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