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2657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包括:驱动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截流组件和泵体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和截流组件均安装在泵体内;弹性软管为两组,平行设置在泵体内相对的两侧,两组弹性软管的工作状态相反;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位于两组弹性软管之间,截流组件为两组,至少两组压管组件设置在两组截流组件之间;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与驱动组件连接,驱动组件用来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驱动组件还用来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直线式双软管泵具有结构简单、排量稳定、软管内壁无摩擦、脉冲小等优点。脉冲小等优点。脉冲小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容积式输送泵
,尤其涉及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

技术介绍

[0002]软管泵属于蠕动泵的范畴,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软管泵就像用手指夹挤一根充满流体的软管,随着手指向前滑动,管内流体向前移动。只是在软管泵中,由滚轮取代了手指。通过对软管泵中的弹性输送软管交替进行挤压和释放实现泵送流体,就像用两根手指夹挤软管一样,滚轮挤压弹性软管并转动,软管内形成正、负压两腔,液体随之流动排出。软管泵因其具有无污染、自吸能力强、结构简单及较佳精确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了化工行业、制药行业、食品灌装行业等等。
[0003]在现有的旋转式软管泵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0004]1、旋转式软管泵在灌装时,由滚轮挤压软管并进行方向运动,滚轮与软管外管壁直接接触,造成软管外管壁磨损较大,降低了软管的使用寿命。
[0005]2、旋转式软管泵在灌装时,滚轮在挤压软管的时候需要完全压紧并进行方向滚动,具体的,滚轮需要较大的压力挤压软管使其内壁贴合,即软管内形成两个互不相通的容积腔,如此,随着滚轮的运动,软管内壁之间相互接触,造成内摩擦磨损,磨损颗粒掉入物料中造成污染风险,并且滚轮也会对软管内的物料产生较大的压力,在用于医药领域中微细胞或微胶囊的输送时,极易将微细胞或微胶囊挤破,影响软管泵的输送效果;此外,滚轮长期对软管定点的压紧,也会对软管产生永久变形的破坏作用,降低了软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排量稳定、软管内壁无摩擦、脉冲小的直线式双软管泵。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包括:驱动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截流组件和泵体组件;所述压管组件、弹性软管和截流组件均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弹性软管为两组,平行设置在泵体内相对的两侧,两组所述弹性软管的工作状态相反;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位于两组弹性软管之间,所述截流组件为两组,至少两组压管组件设置在两组截流组件之间;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与驱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来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所述驱动组件还用来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电机和主动轴,所述主动轴与泵体内的两组弹性软管相互平行,所述主动轴与动力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与主动轴连接,所述动力电机驱动主动轴转动,以带动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做正弦曲线往复运动。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管组件包括压管传动凸轮、压管块和从动轴;至少两组所述压管传动凸轮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主动轴上;所述压管传动凸轮两侧
均设有压管块和从动轴,所述从动轴位于压管传动凸轮与压管块之间;所述主动轴上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再通过从动轴传递至压管块,带动压管块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管块通过固定轴转动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压管块与固定轴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所述从动轴设置在压管块的凹槽内。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软管泵工作过程中,所述压管块对弹性软管进行不完全挤压,所述弹性软管的内腔管壁不接触。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截流组件包括截流传动凸轮、截流块和从动轴;两组所述截流传动凸轮分别沿相反径向安装在主动轴两端;所述截流传动凸轮的两侧均设有从动轴和截流块,所述从动轴位于截流传动凸轮与截流块之间;所述主动轴上的驱动力传递至截流传动凸轮,再通过从动轴传递至截流块,带动截流块夹紧或松开弹性软管,以防止物料回流。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截流块通过固定轴转动安装在泵体内,所述截流块与固定轴的连接处设有弹性夹套;所述从动轴位于截流块的凹槽内。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体组件包括至少两块挡板,所述弹性软管的一侧与挡板接触,另一侧与截流组件和压管组件接触。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动轴远离动力电机的端部设有支撑轴承,所述支撑轴承用于防止截流组件从主动轴的端部脱落。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8]1.本技术的直线式双软管泵,通过将压管组件、弹性软管和截流组件均集成安装在泵体内,并在泵体内相对的两侧平行设置了两组的弹性软管,且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设置在两组弹性软管之间,多组压管组件又设置在两组截流组件之间,具有结构紧凑、原理简单的优点;工作时,在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通过截流组件与压管组件的相互配合,使得泵体内的两组弹性软管处于相反的工作状态,即一组弹性软管处于吸液状态,而另一组弹性软管则处于排液状态,实现了同种物料的持续性输送或是两种不同物料的间歇性输送,显著提高了软管泵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软管泵的使用成本。
[0019]2.本技术的直线式双软管泵,通过动力电机和主动轴组成了驱动组件,并且主动轴的设置方向是与两组弹性软管相互平行的,同时还将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与主动轴连接,当动力电机驱动主动轴恒速转动时,带动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相对于弹性软管产生正弦曲线波形的往复转动,对弹性软管进行规律性的挤压,实现物料输送,通过将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共用一个动力源,有效简化了驱动力的控制。此外,在截流组件的配合下,通过多组压管组件的正弦曲线周期性往复运动挤压弹性软管变形,使得物料源源不断的从弹性软管一端输送至另一端,提高了软管泵的排量稳定性,而且采用挤压的方式也减少了对弹性软管挤压的变形程度,使弹性软管在被挤压过程中免受其延伸方向的拉压应力,进而减少了对弹性软管的摩擦损耗,延长了弹性软管的工作寿命,降低了软管泵的运行成本。
[0020]3.本技术的直线式双软管泵,通过压管传动凸轮、压管块和从动轴组成压管组件,将多组压管传动凸轮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主动轴上,且每组压管传动凸轮的两侧均设有压管块和从动轴,主动轴将动力电机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多组压管传动
凸轮带动相应的多组压管块进行正弦曲线波形的往复运动,依次挤压弹性软管。压管块对弹性软管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的内腔管壁不接触,降低了软管内腔的自磨损,也避免了软管内壁之间相互接触摩擦产生的磨损颗粒掉入物料中造成污染的风险。而且,压管块对弹性软管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的变形程度较小,使软管对其内部物料的挤压作用减小,确保了软管泵在输送物料时不会对物料造成挤压损坏。此外,由于压管块与弹性软管之间是不完全挤压,一方面可以减少弹性软管复原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弹性软管大幅度快速回复而出现高强度脉冲。
[0021]4.本技术的直线式双软管泵,通过截流传动凸轮、截流块和从动轴组成截流组件,两组截流传动凸轮分别沿相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组件、压管组件、弹性软管(7)、截流组件和泵体组件;所述压管组件、弹性软管(7)和截流组件均安装在泵体内;所述弹性软管(7)为两组,平行设置在泵体内相对的两侧,两组所述弹性软管(7)的工作状态相反;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位于两组弹性软管(7)之间,所述截流组件为两组,至少两组压管组件设置在两组截流组件之间;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与驱动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来驱动截流组件夹持或松开弹性软管(7),所述驱动组件还用来驱动压管组件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7),以实现物料输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式双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电机(1)和主动轴(2),所述主动轴(2)与泵体内的两组弹性软管(7)相互平行,所述主动轴(2)与动力电机(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均与主动轴(2)连接,所述动力电机(1)驱动主动轴(2)转动,以带动压管组件和截流组件做正弦曲线往复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式双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管组件包括压管传动凸轮(5)、压管块(6)和从动轴(9);至少两组所述压管传动凸轮(5)分别沿不同径向安装在主动轴(2)上;所述压管传动凸轮(5)两侧均设有压管块(6)和从动轴(9),所述从动轴(9)位于压管传动凸轮(5)与压管块(6)之间;所述主动轴(2)上的驱动力传递至压管传动凸轮(5),再通过从动轴(9)传递至压管块(6),带动压管块(6)挤压或松开弹性软管(7),以实现物料输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式双软管泵,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波刘振陶海军施俊陈智隆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执先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