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装置及电池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2234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装置及电池组,电路包括: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连接;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与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发送端输出模块的一端与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发送端输出模块的另一端与单线通讯接口连接发送端输出模块与单线通讯接口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发送端输入模块连接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从而将控制芯片输出的电信号通过第一单向导通模块传输至发送端输出模块,发送端输出模块与单线通讯接口连接,单线通讯接口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连接,从而实现电池管理系统不同地之间的单线通讯。的单线通讯。的单线通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装置及电池组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装置及电池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消耗,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发展也提上日程,新能源能替代了传统的燃油,减少了燃油汽油的消耗和污染排放。其中,电池没有直接的排放污染得到国家的大力推广和普及。
[0003]随着电池产业相关技术发展,锂电池逐渐淘汰了老式的铅酸电池成为了新能源电池的主力,但是,电池管理系统(BMS)在铅酸电池换成锂电池后,传统的采集总电压估算SOC(电池剩余容量)方式不再适用于锂电池。传统的硬件保护IC实现基本的过充、过放、过流、短路以及温度等保护功能,外加一个低成本的单片机实现电压电流的采集,包括电压采集模块和电流采集模块,输入到单片机计算SOC容量。单片机需要将采集的数据通过一根通讯线传送至外面的设备,但是,电池管理系统中的MCU(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与外部的参考地是不同的,电池管理系统不同地之间无法进行通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旨在解决实现电池管理系统不同地之间的单线通讯的问题。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包括:
[0006]发送端输入模块,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连接;
[0007]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与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0008]发送端输出模块,发送端输出模块的一端与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发送端输出模块的另一端与单线通讯接口连接。
[0009]更进一步地,单线通讯电路还包括:
[0010]接收端输入模块,接收端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至单线通讯接口;
[0011]第二单向导通模块,第二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与接收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0012]接收端输出模块,接收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接收端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芯片的串口接收端连接。
[0013]更进一步地,发送端输入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至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一电压端VCC,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
接有第二电阻R2,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作为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4]更进一步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作为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发送端输出模块。
[0015]更进一步地,发送端输出模块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稳压二极管Z1以及场效应管Q2,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至场效应管Q2的栅极,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至单线通讯接口,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还通过正向导通的稳压二极管Z1连接至场效应管Q2的栅极,第四电阻R4与稳压二极管Z1并联。
[0016]更进一步地,发送端输出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至单线通讯接口。
[0017]更进一步地,接收端输入模块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和第三三极管Q3,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第一电压端VCC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第七电阻R7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还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一电压端VCC,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作为接收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8]更进一步地,第二单向导通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至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接收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0019]更进一步地,接收端输出模块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和第四三极管Q4,第八电阻R8的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至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还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至控制芯片U1的串口接收端RX,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还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一电压端VCC。
[0020]更进一步地,接收端输出模块还包括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至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至控制芯片的串口接收端。
[0021]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单线通讯装置,单线通讯装置包括通信总线以及如上述的单线通讯电路,通信总线两端均设置有接线端子,通信总线一端的接线端子用于与单线通讯接口可拔插对接,通信总线另一端的接线端子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可拔插对接。
[0022]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组,包括电池管理系统、至少一个电池单体以及如上述的单线通讯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包括采集模组以及控制芯片,采集模组用于采集电池单体的电池信息并输出至控制芯片,单线通讯装置包括通信总线以及单线通讯电路,单线通讯电路的发送端输入模块与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连接,通信总线一端的接线端子用于与述单线通讯接口可拔插对接,通信总线另一端的接线端子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可拔插对接。
[0023]本技术实施例的单线通讯电路包括发送端输入模块、第一单向导通模块和发送端输出模块,发送端输入模块连接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从而接收控制芯片输出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通过第一单向导通模块传输至发送端输出模块,其中,发送端输出模块与单线通讯接口连接,单线通讯接口用于与外部通讯设备连接,从而实现电
池管理系统不同地之间的单线通讯。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一个实施例的模块方框示意图;
[0025]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另一个实施例的模块方框示意图;
[0026]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单线通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电池组与外部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1]本申请提供一种单线通讯电路,包括发送端输入模块、第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端输入模块,所述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连接;第一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发送端输出模块,所述发送端输出模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发送端输出模块的另一端与单线通讯接口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池管理系统的单线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线通讯电路还包括:接收端输入模块,所述接收端输入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至所述单线通讯接口;第二单向导通模块,所述第二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接收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接收端输出模块,所述接收端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接收端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芯片的串口接收端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线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输入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三极管Q1,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的串口发送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至第一电压端VCC,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连接有所述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发送端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入端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线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包括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 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作为所述第一单向导通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发送端输出模块。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线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输出模块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稳压二极管Z1以及场效应管Q2,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至所述单线通讯接口,所述场效应管Q2的漏极还通过正向导通的所述稳压二极管Z1连接至所述场效应管Q2的栅极,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1并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线通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输出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R5,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场效应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单线通讯接口。7.如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貌祁光彪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拓邦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