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聚能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0919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包括:反射间隔板,所述反射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腔内,并朝向所述壳腔的上表面设置;第一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反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让灶头燃烧区的热能牢牢聚集并蓄在燃烧器头部,减少了燃烧器头部与外部低温区的热损失,从而提升能效。从而提升能效。从而提升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聚能罩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效聚能罩。

技术介绍

[0002]燃气灶具现在普遍开始向大负荷高能效进行发展,为了提升能效,锅支架的结构从原有的简单的脚片形式向带聚能盘的或单层聚能罩、双层聚罩方面演变。可是用了双层聚能罩后虽然提高了能效,但是进一步提升燃气灶的效率遇到了瓶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双层聚能罩能效遇到瓶径,无法进一步提高能效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聚能罩。
[0004]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其特点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包括:
[0006]反射间隔板,所述反射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腔内,并朝向所述壳腔的上表面设置;
[0007]第一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反射。
[0008]反射间隔板可以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浅色的金属薄板,也可以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反射涂层。
[0009]本技术通过反射间隔板提高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内的热量,让灶头燃烧区的热能牢牢聚集并蓄在燃烧器头部,减少了燃烧器头部与外部低温区的热损失,从而提升能效。
[0010]较佳地,所述高效聚能罩还包括第二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二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
[0011]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0012]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5mm

4mm。
[0013]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为形成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之间的V形腔体。
[0014]较佳地,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反射间隔板上形成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被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0015]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0016]较佳地,所述外壳体包括上盘以及底座,所述壳腔形成于所述上盘和所述底座之
间,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为所述上盘的内表面,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为所述底座的内表面。
[0017]较佳地,所述上盘以及所述底座的连接处通过密封件密封设置。
[0018]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为深色光滑曲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为深色粗糙曲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为浅色光滑曲面,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深色粗糙面。
[0019]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的吸热能力大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的吸热能力。
[0020]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黑色瓷膜或黑色搪瓷;和/或所述反射间隔板为亮光镜面的金属薄板。
[0021]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大于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
[0022]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为形成于所述底座的内表面的反射涂层。
[0023]较佳地,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反射间隔板上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被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0024]较佳地,所述壳腔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被固定在所述连接凸台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0025]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让灶头燃烧区的热能牢牢聚集并蓄在燃烧器头部,减少了燃烧器头部与外部低温区的热损失,从而提升能效。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高效聚能罩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高效聚能罩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高效聚能罩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高效聚能罩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3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高效聚能罩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1]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高效聚能罩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33]实施例1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公开了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由上盘11和底座12组成。上盘11以及底座12的连接处通过密封件3密封设置。外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高效聚能罩包括反射间隔板2,反射间隔板2设置于壳腔内,并朝向壳腔的上表面103设置。反射间隔板2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浅色的金属薄板。
[0035]如图2所示,高效聚能罩包括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的一侧为壳腔的上表面103,另一侧为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反射间隔板2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反射。如图2所示,高效聚能罩还包括第二聚能蓄热形腔102,第二聚能蓄热形腔102的一侧为壳腔的下表面104,另一侧为反射间隔板2的下表面
202。本实施例中,壳腔的上表面103即为上盘11的内表面,壳腔的下表面104即为底座12的内表面。
[003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与壳腔的上表面103平行设置,且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与壳腔的上表面103之间具有间隔距离。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与壳腔的上表面103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5mm

4mm。反射间隔板2的结构形状与与上盘11的结构是平行的,两者的间距为2.5mm

4mm时,聚能效果最佳。
[0037]如图2所示,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壳腔的上表面103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为形成于壳腔的上表面103以及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V形腔体。
[0038]如图1所示,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4个凸出的连接柱13,反射间隔板2上形成有4个连接片21,连接片被固定在连接柱13上,反射间隔板2与壳腔的下表面104保持隔开。由此,反射间隔板2与底座12是仅由4个小平面接触,用螺钉固定的,此外反射间隔板2再无其他地方与底座12相接触,这样可以减少反射间隔板2与底座12间的热传导,反射间隔板2的蓄热储能功能更强。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包括:反射间隔板,所述反射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腔内,并朝向所述壳腔的上表面设置;第一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反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还包括第二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二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5mm

4mm。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为形成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之间的V形腔体。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反射间隔板上形成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被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8.如权利要求1

7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萍徐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