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及其测试训练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2870499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应激障碍的辅助测试方法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及其测试训练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开始干预训练前,先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再让被测试者阅读指导语,并进行若干次练习实验和练习结束后开始正式干预训练,每周1~2次,一个阶段为期4周,每一次干预训练结束后均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得到后期评估情况报告,检验干预效果,并制定后续方案;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认知训练方法来干预,避免了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且干预前后均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形成两次评估情况报告与干预训练相结合,可协助治疗师对干预效果的及时掌握,同时可给出综合的评估报告。合的评估报告。合的评估报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及其测试训练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恢复
,特别涉及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及其测试训练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PTSD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类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但儿童与成人的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且有些症状是儿童所特有的,如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
[0003]大量研究表明,PTSD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对于环境中潜在威胁刺激的过分关注,以及对目标任务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倾向,而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PTSD的发生率。因此,在探讨对于威胁信息注意偏向与焦虑维持之间的因果关系时,研究者发现通过训练被试对于非威胁线索的注意,可降低被试的焦虑水平。基于这个发现,研究者开始考虑注意偏向与焦虑症状的关系,并发现通过让焦虑个体对于非威胁性刺激的训练,可以减少个体注意偏向的情况,降低焦虑,此方法即被称为注意偏向训练技术,同时,在训练中使用正向引导的干预方式对个体进行非威胁刺激的注意引导,采用负性规避则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从而对威胁刺激的注意解除达到干预的作用。(注意偏向训练,又称注意训练、注意偏向矫正,是对个体的注意偏向加以改变或矫正的系统化训练程序。有研究表明,注意偏向训练技术能有效缓解个体的慢性疼痛、进食障碍、社交恐惧和抑郁等。)
[0004]目前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其副作用比较大;如果采用心理测量方式,使用的心理量表虽可开展多元评估,但形式单一,且仅为主观评价;如果采用评估设备方式,使用的评估设备只能评估儿童发展的某一或某几个少数方面,不能实现多元的评估且评估设备评估内容单一,无法在一次体验结束后给出综合的系统性的评估报告。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其以注意偏向理论为基础,采用点探测方式,通过视觉刺激训练方式来对个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进行干预训练;还提供了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设备。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0007]步骤S1、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得到前期评估情况报告;
[0008]步骤S2、让被测试者阅读指导语,并进行若干次练习实验;
[0009]步骤S3、根据前期评估情况报告,进行干预阶段:让被测试者面对显示屏幕,在显示屏幕上先显示注视点标识一段时间,再显示两个面孔一段时间,然后在两个面孔消失的位置随机出现探测刺激标识,要求被测试者说明探测刺激标识的开口朝向。
[0010]步骤S4、1个干预阶段结束后,相隔5天~8天后,再进行下1个干预阶段;
[0011]步骤S5、再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得到后期评估情况报告,检验干预效果,并制定后续方案。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步骤S1包括: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进行数据分析再进行评估,得到前期评估情况报告,且对前期评估情况报告进行自动保存。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2包括:让被测试者阅读指导语,并进行6次-12次练习实验,每次练习实验间隔700ms~900ms。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3内,注视点标识采用“+”标记,面孔包括中性表情面孔、正性表情面孔和负性表面面孔,探测刺激标识采用“E”标记,被测试者通过按动键盘的方式来说明探测刺激标识的开口朝向。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步骤S3包括:让被测试者面对显示屏幕,在显示屏幕上先显示“+”400毫秒~600毫秒,随后再在显示屏幕上下显示一对面孔400毫秒~600毫秒,然后在两个面孔消失的位置随机出现“E”,同时要求被测试者说明“E”的开口朝向。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3内,如果前期评估情况报告显示被测试者遭遇创伤经历为短期,则采用正向引导方式进行干预:让被测试者面对显示屏幕,在显示屏幕上先显示“+”400毫秒~600毫秒,随后再在显示屏幕上下分别显示中性表情面孔和正性表情面孔400毫秒~600毫秒,然后在中性表情面孔和正性表情面孔中任一面孔消失的位置随机出现“E”,同时要求被测试者说明“E”的开口朝向。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在步骤S3内,如果前期评估情况报告显示被测试者遭遇创伤经历为长期,则采用规避威胁方式进行干预:让被测试者面对显示屏幕,在显示屏幕上先显示“+”400毫秒~600毫秒,随后再在显示屏幕上下分别显示中性表情面孔和负性表情面孔400毫秒~600毫秒,然后在中性表情面孔和负性表情面孔中任一面孔消失的位置随机出现“E”,同时要求被测试者说明“E”的开口朝向。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步骤S4包括:1个干预阶段结束后,相隔7天后,再进行1个干预阶段,一个干预疗程包括四个干预阶段。
[0019]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设备,其中,包括:
[0020]评估模块,用于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进行评估;
[0021]面孔模块,用于存储各类面孔;
[0022]显示模块,用于根据要求使显示屏幕显示注视点标识、面孔和探测刺激标识;
[0023]测试模块,用于保存被测试者在干预阶段测试的结果并传输该结果至评估模块。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评估模块包括:
[0025]数据分析单元,用于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0026]存储单元,用于记录评估结果并自动保存。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认知训练方法来干预,避免了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且干预前后均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形成两次评估情况报告与干预训练相结合,可协助治疗师对干预效果的及时掌握,同时可给出综
合的评估报告,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获得测试结果,便于后面的诊断,本专利技术的测试训练的应用,比较直观且便于测试结果的保存。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的流程步骤框图;
[002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的步骤S3的显示示意图;
[003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设备的连接结构框图;
[0031]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得到前期评估情况报告;步骤S2、让被测试者阅读指导语,并进行若干次练习实验;步骤S3、根据前期评估情况报告,进行干预阶段:让被测试者面对显示屏幕,在显示屏幕上先显示注视点标识一段时间,再显示两个面孔一段时间,然后在两个面孔消失的位置随机出现探测刺激标识,要求被测试者说明探测刺激标识的开口朝向;步骤S4、1个干预阶段结束后,相隔5天~8天后,再进行下1个干预阶段;步骤S5、再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评估,得到后期评估情况报告,检验干预效果,并制定后续方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对被测试者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进行数据分析再进行评估,得到前期评估情况报告,且对前期评估情况报告进行自动保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让被测试者阅读指导语,并进行6次-12次练习实验,每次练习实验间隔700ms~900ms。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内,注视点标识采用“+”标记,面孔包括中性表情面孔、正性表情面孔和负性表面面孔,探测刺激标识采用“E”标记,被测试者通过按动键盘的方式来说明探测刺激标识的开口朝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应激障碍的测试训练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让被测试者面对显示屏幕,在显示屏幕上先显示“+”400毫秒~600毫秒,随后再在显示屏幕上下显示一对面孔400毫秒~600毫秒,然后在两个面孔消失的位置随机出现“E”,同时要求被测试者说明“E”的开口朝向。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珠江张雨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