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0086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颈枕,其能够支撑人体的后颈部。后颈部延伸方向为人体脊柱的延伸方向。颈枕包括一个颈托件(10)、一对支撑架(13)、一个底部板(14)、一个背部板(17)及多个背俞穴磁极件(20)。颈托件具有一个能够支撑后颈部的支撑面(11)。颈托件具有一个能够垂直于后颈部延伸方向的后颈部长度方向(12)。一对支撑架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颈托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底部板(14)沿一个设定排列方向依次形成一个第一部分凹槽(15)及一个第二部分凹槽(1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人平躺的状态下对人体的颈椎磁疗保健,使用方便,且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颈椎曲线设计多个高度可供调节,适用性更强。适用性更强。适用性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枕


[0001]本技术涉及保健设备。本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颈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颈枕通过对治疗者颈部的支撑矫正其颈部曲率。由于治疗中需要使治疗者颈部受力,因此针对不同治疗者需调节支撑高度。现有颈枕无法调节支撑高度,操作复杂。同时局部受力舒适度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颈枕,其可在人平躺的状态下对人体的颈椎磁疗保健,使用方便,且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颈椎曲线设计多个高度可供调节,适用性更强。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颈枕,其能够支撑人体的后颈部。后颈部延伸方向为人体脊柱的延伸方向。颈枕包括一个颈托件、一对支撑架、一个底部板、一个背部板及多个背俞穴磁极件。颈托件具有一个能够支撑后颈部的支撑面。颈托件具有一个能够垂直于后颈部延伸方向的后颈部长度方向。一对支撑架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颈托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底部板沿一个设定排列方向依次形成一个第一部分凹槽及一个第二部分凹槽。设定排列方向平行于长度方向。第一部分凹槽及第二部分凹槽能够分别卡接一对支撑架,以使一对支撑架之间的间距能够在一个第一间距及一个第二间距之间变化。
[0005]其中,当一对支撑架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时,颈托在支撑架的支撑下靠近底部板。当一对支撑架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时,颈托在支撑架的支撑下远离底部板。背部板连接于底部板且具有一个能够平行于支撑面的背部支撑面。背部支撑面具有一个能够平行于后颈部延伸方向的背部板延伸方向。多个背俞穴磁极件沿背部板延伸方向依次设置于背部支撑面。
[0006]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支撑面为一个向底部板方向弯曲的弧面。
[0007]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架分别通过一个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于颈托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转轴的轴线垂直于后颈部长度方向。
[0008]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一对支撑架的每一个均具有一个支撑架延伸方向。支撑架延伸方向能够垂直于转轴的轴线。一对支撑架沿支撑架延伸方向均具有一个第一连接端和一个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对应连接于颈托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第二连接端具有一个柱形面。柱形面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转轴的轴线。
[0009]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凹槽及第二部分凹槽的内面为与柱形面相应的弧面。
[0010]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颈托件包括一个底部面。底部面平行于支撑面。颈枕包括一个伸缩杆,其包括一个第一管体和一个第二管体。第一管体连接于颈托件。第一管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支撑面。第二管体能够沿第一管体的延伸方向可滑动的设置于第一管体。第二管体能够抵靠底部板。
[0011]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一个弹簧,其设置于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且能向第二管体提供使其能够抵靠于底部板的弹性力。
[0012]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多个背俞穴磁极件包括:一个第一组多个背俞穴磁极件及一个第二组多个背俞穴磁极件。第一组多个背俞穴磁极件及第二组多个背俞穴磁极件沿垂直于背部板延伸方向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
[0013]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背俞穴磁极件具有一个凸起面。凸起面朝向背离背部板的方向凸起。
[0014]在颈枕的另一种示意性实施方式中,背部板插接于底部板。
[0015]下文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对上述颈枕的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用于说明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颈枕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用于说明图1中Z方向的颈枕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用于说明图1中Y方向的颈枕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用于说明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颈枕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0]图5是用于说明图1中X方向的颈枕结构示意图。
[0021]标号说明
[0022]10 颈托件
[0023]11 支撑面
[0024]12 后颈部长度方向
[0025]13 支撑架
[0026]14 底部板
[0027]15 第一部分凹槽
[0028]16 第二部分凹槽
[0029]17 背部板
[0030]18 背部支撑面
[0031]19 背部板延伸方向
[0032]20 背俞穴磁极件
[0033]21 第一连接端
[0034]22 第二连接端
[0035]23 伸缩杆
[0036]24 转轴的轴线
[0037]25 第一管体
[0038]26 第二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结构相同或结构相似但功能相同的部
件。
[0040]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及真实比例。
[0041]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颈枕,其能够支撑人体的后颈部。后颈部延伸方向为人体脊柱的延伸方向。颈枕包括一个颈托件10、一对支撑架13(131、132)、一个底部板14、一个背部板17及多个背俞穴磁极件20。此处背俞穴磁极件20能够位于人体背俞穴相应的位置上。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同时,磁极件所处的解剖位置为颈部肌肉远端的附着点,可起到对颈部肌肉整体放松的作用。
[0042]参照图1和图2,颈托件10具有一个能够支撑后颈部的支撑面11。颈托件10具有一个能够垂直于后颈部延伸方向的后颈部长度方向12。一对支撑架13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颈托件10在长度方向12上的两端。其中,底部板14沿一个设定排列方向依次形成一个第一部分凹槽15及一个第二部分凹槽16。设定排列方向平行于长度方向12。第一部分凹槽15及第二部分凹槽16能够分别卡接一对支撑架13,以使一对支撑架13之间的间距能够在一个第一间距及一个第二间距之间变化。
[0043]参照图2和图3,当一对支撑架13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时,颈托在支撑架13的支撑下靠近底部板14。当一对支撑架13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时,颈托在支撑架13的支撑下远离底部板14。背部板17连接于底部板14且具有一个能够平行于支撑面11的背部支撑面18。背部支撑面18具有一个能够平行于后颈部延伸方向的背部板延伸方向19。多个背俞穴磁极件20沿背部板延伸方向19依次设置于背部支撑面18。
[0044]参照图4,本技术实施过程中,根据使用者的颈椎曲线和舒适度感受,将一对支撑架在第一部分凹槽和第二部分凹槽里移动卡接,一对支撑架绕颈托件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转动,直至一对支撑架停留在第一间距和第二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枕,其特征在于,其能够支撑人体的后颈部;后颈部延伸方向为人体脊柱的延伸方向;所述颈枕包括:一个颈托件(10),其具有一个能够支撑所述后颈部的支撑面(11);所述颈托件(10)具有一个能够垂直于所述后颈部延伸方向的后颈部长度方向(12);一对支撑架(13),其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颈托件(10)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一个底部板(14),其沿一个设定排列方向依次形成一个第一部分凹槽(15)及一个第二部分凹槽(16);所述设定排列方向平行于所述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凹槽(15)及所述第二部分凹槽(16)能够分别卡接所述一对支撑架(13),以使所述一对支撑架(13)之间的间距能够在一个第一间距及一个第二间距之间变化;其中,当所述一对支撑架(13)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时,所述颈托在所述支撑架(13)的支撑下靠近所述底部板(14);当所述一对支撑架(13)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时,所述颈托在所述支撑架(13)的支撑下远离所述底部板(14);一个背部板(17),其连接于所述底部板(14)且具有一个能够平行于所述支撑面(11)的背部支撑面(18);所述背部支撑面(18)具有一个能够平行于所述后颈部延伸方向的背部板延伸方向(19);以及多个背俞穴磁极件(20),其沿所述背部板延伸方向(19)依次设置于所述背部支撑面(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11)为一个向所述底部板(14)方向弯曲的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支撑架(13)分别通过一个转轴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颈托件(10)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转轴的轴线(24)垂直于所述后颈部长度方向(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支撑架(13)的每一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理康李战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