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9374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涉及发动机测试的领域,解决了目前缺少对油底壳中的机油泼洒高度测量手段的技术问题。它包括模拟车架,所述模拟车架上安装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中安装有油底壳,所述支撑框架的上方安装有用于封闭油底壳的封闭罩,所述油底壳的侧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可滑动的录像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模拟实际行车的情形测量油底壳受碰撞冲击后机油泼洒飞溅的情况,并且测量方便、测量准确率高、可以反复测量,安装拆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测试,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在道路上高速行驶的过程中,由于路面的不平,如凹坑、台阶或路面上的石头、杂物等的碰撞冲击,发动机油底壳中的机油会泼洒到一定的高度,这些飞溅起来的机油可能与发动机机体内部的一些高速运动零件,如曲轴、活塞、连杆等发生碰撞。机油与发动机机体内的高速运动的零件碰撞有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故障,主要可能出现:一、高速运动的零件在机油的冲击下,容易出现损伤崩裂的情况;二、机油与高速运动零件的碰撞,会导致受碰撞的机油被拍散,并雾化、气化,增加发动机内空气机油的含量,从而增加发动机窜气中机油的含量。对于发动机中窜入的气体,某些机型会直接将这些窜入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某些机型的窜入气体则会进入到进气系统,然后再到燃烧室燃烧。因此,窜气中机油含量高对排放、环保及机油消耗均不利。汽车受不平路面的影响导致发动机油底壳机油泼洒的情况很复杂,难以仿真分析,主要是因为机油除了受油底壳前后上下左右猛烈摆动影响而泼洒及撞击飞溅外,还会受到应力波冲击影响而导致部分上层机油脱离油面向上抛飞起来。需要说明的是,应力波是应力和应变扰动的传播形式。在可变形固体及流体介质中,机械扰动表现为质点速度的变化和相应的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在运动参量不随时间变化的静载荷条件下,可以忽略介质微元体的惯性力,但在运动参量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动载荷条件下,介质中各个微元体处于随时间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中,特别是在爆炸或高速碰撞条件下,载荷可在极短历时(毫秒、微秒甚至纳秒量级)内达到很高数值,如1010、1011甚至1012帕量级,并且应变率高达102~107秒-1量级,因此常需计及介质微元体的惯性力,由此导致对应力波传播的研究。对于一切具有惯性的可变形介质,当在应力波传过物体所需的时间内外载荷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介质的运动过程就总是一个应力波传播、反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特性。应力波传播、反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力会叠加增大,当大于材料许用范围时,会导致材料塑性变形失效,从而导致一些部件的松脱、断裂等失效或故障。汽车高速行驶时与不平路面碰撞冲击会产生应力波,这个应力波依次从车轮、车架、发动机悬置、发动机机体最后传递到油底壳,然后从油底壳壁面传递到机油。从油底壳入射到机油的应力波是压缩脉冲,当其到达机油顶面边界反射时,则变化为拉伸脉冲,从而可能会拉起部分机油,使这部分机油与其它机油分离,并带着残存在这部分机油内的应力波能量,以一定的动量向上飞起。特别是应力波在截面不断缩小的物体中传播时,其应力会不断增强,也就是在截面积不断变小的物体中传播的应力波有应力聚集效应。当机油面由于摇摆振动产生波纹面时,其波峰处的机油类似锥面,截面从大不断变小,应力波从机油波纹底面向上传播过程中,应力不断增强,同时反射的拉伸脉冲不断增强,波峰部分的机油更容易脱离机油面飞离,并且飞离带走的应力波能量更多,飞得也会更高。高速碰撞时,汽车及发动机减振系统如果瞬时响应能力不足,则减振系统对碰撞冲击导致的应力波的减弱减缓作用会很有限,碰撞冲击对发动机及发动机内部零件及机油泼洒有很强烈的作用。但目前还少有专门用于测试油底壳中的机油泼洒飞溅的设备。因此,为了研究汽车在道路高速行驶过程中由于与不平路面的碰撞冲击导致发动机油底壳机油泼洒的问题,开发一种测试装置十分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能模拟实际行车的情形测量油底壳受碰撞冲击后机油泼洒飞溅的情况。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包括模拟车架,所述模拟车架上安装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中安装有油底壳,所述支撑框架的上方安装有用于封闭油底壳的封闭罩,所述封闭罩的侧壁上安装有测量装置,所述油底壳的侧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可滑动的录像装置。作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撑框架以及油底壳的侧壁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的加速度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罩为透明罩,所述封闭罩的上方开设有注液接口,所述注液接口上安装有堵头。更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罩的内壁上涂覆有蜡层。更进一步的,所述油底壳中灌装有模拟液,所述模拟液由水、粘度增加剂以及染料合成。更进一步的,所述录像装置通过三角定位架安装在支撑框架的侧面上。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框架的侧壁上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通过发动机悬置或刚性支架与模拟车架连接。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模拟车架上安装油底壳模拟汽车通过障碍时机油泼洒的高度,同时通过录像装置对油底壳内模拟液泼洒情况的记录,实现了模拟实际行车的情形测量油底壳受碰撞冲击后机油泼洒飞溅的情况。并且测量方便、测量准确率高、可以反复测量,且安装拆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录像装置安装结构侧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录像装置安装结构前侧示意图。其中:1-模拟车架、2-支撑框架、3-油底壳、4-封闭罩、5-录像装置、6-加速度传感器、7-三角定位架、8-连接块、9-发动机悬置或刚性支架、10-道路障碍、71-安装座、72-边支脚、73-中间支脚、74-安装板、75-滑轨、76-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参阅图1-图3,本技术的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包括模拟车架1,模拟车架1主要包含轮胎、大梁、车轴、减振系统等部件。模拟车架1上安装有支撑框架2,支撑框架2中安装有油底壳3,油底壳3中灌装有模拟液。其中,支撑框架2是金属内空框,代替机体悬挂油底壳3及与汽车大梁连接的功能,油底壳3可以上紧固定在其底部。并且支撑框架2的内边要大于或等于油底壳3内腔边缘,以避免油底壳3飞溅起来的模拟液被阻挡住。此外,支撑框架2的外边需大于油底壳3的外边缘;并且在测试的过程中,如果支撑框架2过高则会阻挡观察模拟液的飞溅情况,因此支撑框架2的高度需尽可能小。本实施例的油底壳3是需测试的发动机油底壳,里面按正常的机油容量灌装有模拟液。如果需要使用机油,则机油需通过加热设备,如电热棒加热到高温,这样机油粘度才与实车在道路行驶时的高温机油粘度相同。但这样会导致测量装置的结构复杂程度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操作难度。如果使用常温机油测量,由于常温机油的粘度远大于高温机油的粘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会不准确,不能反应实车高速运行碰撞障碍后的机油实际飞溅情况。所以,本实施例通过模拟液来代替机油进行测试。优选的,模拟液是由水配粘度增加剂及染料混合而成的溶液。由于模拟液是通过配制而成,因此,可将模拟液在常温下的粘度与高温下机油的粘度配制成大致相同。这样常温下的模拟液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拟车架(1),所述模拟车架(1)上安装有支撑框架(2),所述支撑框架(2)中安装有油底壳(3),所述支撑框架(2)的上方安装有用于封闭油底壳(3)的封闭罩(4),所述封闭罩(4)的侧壁上安装有测量装置,所述油底壳(3)的侧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可滑动的录像装置(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拟车架(1),所述模拟车架(1)上安装有支撑框架(2),所述支撑框架(2)中安装有油底壳(3),所述支撑框架(2)的上方安装有用于封闭油底壳(3)的封闭罩(4),所述封闭罩(4)的侧壁上安装有测量装置,所述油底壳(3)的侧面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可滑动的录像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2)以及油底壳(3)的侧壁上均安装有至少一个的加速度传感器(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拟碰撞冲击时油底壳机油泼洒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罩(4)为透明罩,所述封闭罩(4)的上方开设有注液接口,所述注液接口上安装有堵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剑朱岩栓陆史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