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914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内部由隔板分割为隔热腔、燃烧腔和吸附腔,壳体外设置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吸附腔的排气口连通排气管道,壳体内设置第一输气管道,第一输气管道连接进气管道和吸附腔的进气口,吸附腔的一侧设置第二输气管道,第二输气管道的末端连通燃烧腔的进气口;燃烧腔的排气口设置第三输气管道连接隔热腔的进气口,隔热腔的出气口设置第四输气管道连通排气管道。该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能够充分利用催化燃烧产生的热能,降低设备使用过程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
本技术涉及了一种废气处理设备,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
技术介绍
有机废气治理,是指用多种技术措施,通过不同途径减少或消除有机废气污染。目前常用的有机废气治理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吸收法、催化燃烧法、热力燃烧法和生物试剂喷淋法等。其中,吸附法只是把有机废气吸收到活性炭或者沸石中,并没有真正消除有机废气,反而会产生二次污染,也需要定期更换处理废活性炭,成本比较高,吸收法需要用到大量的化学试剂,这些试剂价格昂贵,回收比较困难;热力燃烧法在对有机废气进行燃烧时需要达到较高的温度,应用比较困难,而催化燃烧法燃烧温度低,燃烧后有机气体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吸引的大批专业人员的目光。但是,目前的催化燃烧装置对于燃烧产生的热能无法有效进行应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内部由隔板分割为隔热腔、燃烧腔和吸附腔,壳体外设置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吸附腔的排气口连通排气管道,壳体内设置第一输气管道,第一输气管道连接进气管道和吸附腔的进气口,吸附腔的一侧设置第二输气管道,第二输气管道的中部设置换热管,换热管位于隔热腔内部,第二输气管道的末端连通燃烧腔的进气口;燃烧腔的排气口设置第三输气管道连接隔热腔的进气口,隔热腔的出气口设置第四输气管道连通排气管道。基于上述,所述换热管包括设置于所述隔热腔内部的若干管束,沿管束设置若干折流板,管束的两端分别设置气体分布器,管束通过气体分布器连通第二输气管道。基于上述,所述燃烧腔的顶部设置排气口,所述燃烧腔的底部设置进气口,所述燃烧腔的内部设置蜂窝状的催化剂载体,催化剂载体上负载有催化剂。基于上述,所述燃烧腔的底部对应进气口留有缓冲空间,该缓冲空间的上方设置用于放置催化剂载体的催化剂载体摆放架,所述催化剂载体摆放架的上方设置向上凸起的弧形盖板,该弧形盖板的弧形尖端均匀设置若干通孔,所述燃烧腔对应该弧形尖端设置点火器。基于上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洗气腔,洗气腔内设置洗液,洗气腔的底部设置进气口,该进气口连接第四输气管道,顶部设置排气口,该排气口连接排气管道。基于上述,洗气腔的进气口设置单向阀。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使用过程中,有机废气由进气管道进入壳体内部的吸附腔,在吸附腔进行吸附浓缩,同时经过吸附处理的洁净气体进入排气管道排出,吸附腔内吸附饱和后进行脱附,脱附的气体进入燃烧腔中在催化剂的催化下燃烧,燃烧处理后的气体进入隔热腔内和换热管内的气体的热交换,以在进入燃烧腔之前对有机废气进行预热,充份利用催化燃烧产生的热能,降低催化燃烧的能耗,同时对燃烧后的气体进行降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燃烧腔;3.吸附腔;4.隔热腔;5.缓冲空间;6.催化剂载体;7.弧形盖板;8.第一输气管道;9.第二输气管道;10.第三输气管道;11.第四输气管道;12.管束;13.折流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由隔板分割为隔热腔4、燃烧腔2和吸附腔3,壳体1外设置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吸附腔3的排气口连通排气管道,壳体1内设置第一输气管道8,第一输气管道8连接进气管道和吸附腔3的进气口,吸附腔3的一侧设置第二输气管道9,第二输气管道9的中部设置换热管,换热管位于隔热腔内部,第二输气管道9的末端连通燃烧腔2的进气口;燃烧腔2的排气口设置第三输气管道10连接隔热腔4的进气口,隔热腔4的出气口设置第四输气管道11连通排气管道。具体的,吸附腔内设置螺旋通道,螺旋通道内设置蜂窝状活性炭碳吸附剂,延长有机废气的行程,提高吸附效率。使用过程中,有机废气由进气管道进入壳体内部的吸附腔,在吸附腔进行吸附浓缩,同时经过吸附处理的洁净气体进入排气管道排出,吸附腔内吸附饱和后进行脱附,脱附的气体进入燃烧腔中在催化剂的催化下燃烧,燃烧处理后的气体进入隔热腔内和换热管内的气体的热交换,以在进入燃烧腔之前对有机废气进行预热,充份利用催化燃烧产生的热能,降低催化燃烧的能耗,同时对燃烧后的气体进行降温。进一步,所述换热管包括设置于所述隔热腔4内部的若干管束12,沿管束12设置若干折流板13,以提高气体流速,延长气体行程,使隔热腔内充份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管束12的两端分别设置气体分布器,管束12通过气体分布器连通第二输气管道9。具体的,所述燃烧腔2的顶部设置排气口,所述燃烧腔2的底部设置进气口,所述燃烧腔2的内部设置蜂窝状的催化剂载体6,催化剂载体6上负载有催化剂。进一步,所述燃烧腔2的底部对应进气口留有缓冲空间5,使气体的流速在缓冲空间内减速,避免流速过快对催化剂载体造成冲击,该缓冲空间5的上方设置用于放置催化剂载体6的催化剂载体6摆放架,所述催化剂载体6摆放架的上方设置向上凸起的弧形盖板7,该弧形盖板7的弧形尖端均匀设置若干通孔,所述燃烧腔2对应该弧形尖端设置点火器,在气体达到一定的量后点火器点火燃烧,弧形盖板一方面对催化剂载体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从弧形盖板逸出的气体充分燃烧。进一步,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洗气腔,洗气腔内设置洗液,洗气腔的底部设置进气口,该进气口连接第四输气管道11,顶部设置排气口,该排气口连接排气管道。以便燃烧后的气体进入洗气腔内,洗去氮/硫氧化物。优选的,洗气腔的底部进气口可以设置单向阀,避免洗液回流。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内部由隔板分割为隔热腔、燃烧腔和吸附腔,壳体外设置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吸附腔的排气口连通排气管道,壳体内设置第一输气管道,第一输气管道连接进气管道和吸附腔的进气口,吸附腔的一侧设置第二输气管道,第二输气管道的中部设置换热管,换热管位于隔热腔内部,第二输气管道的末端连通燃烧腔的进气口;燃烧腔的排气口设置第三输气管道连接隔热腔的进气口,隔热腔的出气口设置第四输气管道连通排气管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内部由隔板分割为隔热腔、燃烧腔和吸附腔,壳体外设置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吸附腔的排气口连通排气管道,壳体内设置第一输气管道,第一输气管道连接进气管道和吸附腔的进气口,吸附腔的一侧设置第二输气管道,第二输气管道的中部设置换热管,换热管位于隔热腔内部,第二输气管道的末端连通燃烧腔的进气口;燃烧腔的排气口设置第三输气管道连接隔热腔的进气口,隔热腔的出气口设置第四输气管道连通排气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设置于所述隔热腔内部的若干管束,沿管束设置若干折流板,管束的两端分别设置气体分布器,管束通过气体分布器连通第二输气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有机废气治理的蓄热催化燃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路宏涛任新恩刘宗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三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