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路切换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8643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3:06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空气的流通性并有效地减小高度方向的大小的流路切换阀。在流路切换阀(1)中,电位器基座(82)的传感器支承部(84)形成为比安装于阀轴(40)的大径齿轮(67)的直径小的圆板形状,在传感器支承部(84)安装有电位器(85)并且传感器支承部(84)与大径齿轮(67)重叠地配置。在齿轮壳体部(52)的上壁部(54)设置的通气部(70)具有:设于通气孔(71a)的平板部(71)、与通气孔(71a)相连且向上方延伸的通气管(72)以及覆盖于通气管(72)的帽形状的过滤部件(73)。而且,通气部(70)的通气孔(71a)配置成与中间齿轮体(63)的第二蜗杆(66)相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流路切换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流路切换阀,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收容驱动阀芯的驱动部的壳体的流路切换阀。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往的流路切换阀的一例。该流路切换阀具有:具有阀室的阀主体、配置在阀室内的球状的阀芯、与阀芯连结的阀轴以及由经由阀轴驱动阀芯旋转的电机和驱动齿轮等构成的旋转驱动部。这样的流路切换阀设有:通气孔,该通气孔用于防止齿轮壳体内的结露并用于使空气在齿轮壳体的内外流通;以及通气管,该通气管与该通气孔相连并向上方延伸。而且,在该通气管覆盖有帽形状的过滤部件,该过滤部件容许空气的流通且阻止液体的流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5690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设置于齿轮壳体的通气管和过滤部件具有规定高度,因此使流路切换阀在高度方向上变大。尤其是,在具有检测阀芯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检测部的流路切换阀中,存在旋转位置检测部被配置在旋转驱动部的上方的情况。在这样的流路切换阀中,若通气孔被配置成与旋转位置检测部相对,则使流路切换阀在高度方向上进一步变大。因此,成为将流路切换阀小型化的障碍。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空气的流通性并有效地减小高度方向的流路切换阀。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流路切换阀具有:阀主体、能够旋转地收容于所述阀主体的阀芯、安装于所述阀芯的阀轴、经由所述阀轴驱动所述阀芯旋转的驱动部、检测所述阀芯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检测部以及安装于所述阀主体并收容所述驱动部和所述旋转位置检测部的壳体,其中,所述驱动部具有电机、第一蜗杆、中间齿轮体以及大径齿轮,所述壳体具有电机壳体部和齿轮壳体部,所述齿轮壳体部具有:底壁部,该底壁部一体地设置有所述电机壳体部;上壁部,该上壁部设置有用于使空气在所述齿轮壳体部的内外流通的通气部;以及周壁部,该周壁部将所述底壁部和所述上壁部连结,所述电机以驱动轴从设于所述底壁部的贯通孔向所述齿轮壳体部内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电机壳体部内,所述第一蜗杆安装于所述驱动轴,所述中间齿轮体配置在所述齿轮壳体部内,具有:轴部、设置在所述轴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第一蜗杆啮合的小径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并与所述大径齿轮啮合的第二蜗杆,所述大径齿轮配置在所述齿轮壳体部内,并与所述阀轴同轴地安装,所述旋转位置检测部具有:对所述阀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旋转角传感器和支承所述旋转角传感器的基体,所述通气部配置成与所述第二蜗杆相对。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通气部具有:设有通气孔的平板部、与所述通气孔相连并向上方延伸的通气管以及覆盖于所述通气管的帽形状的过滤部件。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的是,所述基体具有:基座主体部,该基座主体部安装于所述齿轮壳体部;以及传感器支承部,在该传感器支承部支承有对所述阀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所述旋转角传感器,在所述传感器支承部的所述第二蜗杆侧的缘部设有切口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齿轮壳体部的上壁部设置的通气部配置成与中间齿轮体的第二蜗杆相对。这样,能够避免与大径齿轮啮合的中间齿轮体的第二蜗杆与旋转位置检测部重叠。因此,能够避开旋转位置检测部而将通气部配置成与第二蜗杆相对,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流路切换阀的高度方向的大小。另外,通过第二蜗杆的旋转而使空气在通气部的附近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在齿轮壳体部的内外的空气的流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流路切换阀的纵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的流路切换阀中的将齿轮壳体部的上壁部去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1的流路切换阀中的将齿轮壳体部的上壁部和旋转位置检测部去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流路切换阀中的球阀芯的旋转轴线的剖视图(纵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图1的流路切换阀中将齿轮壳体部的上壁部去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将旋转位置检测部进一步去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用于表示各图中的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是表示绝对的位置关系。在各图中,将X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Y轴方向设为跟前-里侧方向(正面-背面方向),将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X轴、Y轴以及Z轴彼此正交。如各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流路切换阀1具有:阀主体10;作为阀芯的球阀芯20;阀座部件30、30;密封部件31、31;以及阀轴40。另外,流路切换阀1具有壳体50、驱动部60、通气部70以及旋转位置检测部80。阀主体10例如以聚苯硫醚(PPS)等合成树脂作为材料,并形成为上端开口的大致立方体箱状。在阀主体10的左侧壁部10a设有大致L字状的第一流路11。在阀主体10的正面壁部10b设有直线状的第二流路12。在阀主体10的右侧壁部10c设有与第一流路11呈面对称的大致L字状的第三流路13。第一流路11的开口11a、第二流路12的开口12a以及第三流路13的开口13a朝向相同方向(正面方向)。第一流路11、第二流路12以及第三流路13与设置于阀主体10内的阀室14相通。也可以设置两个或四个以上的多个流路作为与阀室14相通的流路。球阀芯20例如以金属、合成树脂等作为材料,并形成为中空球状(球体状)。球阀芯20被阀座部件30、30支承为能够旋转并收容于阀室14。球阀芯20在图3所示的旋转位置设置有:朝向左侧开口的第一开口21、朝向正面开口的第二开口22以及朝向右侧开口的第三开口23。在球阀芯20的内部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T字形的切换流路25,该切换流路25使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以及第三开口23彼此连接。另外,也可以是,球阀芯20例如仅具有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并且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形的切换流路25,在图3所示的旋转位置,该切换流路25使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彼此连接。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球阀芯20作为阀芯,但是也可以使用柱状的阀芯。切换流路25构成为与旋转位置对应地切换第一流路11、第二流路12及第三流路13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当球阀芯20位于图3所示的旋转位置时,切换流路25使第一流路11、第二流路12及第三流路13相连接。当球阀芯20从图3所示的旋转位置旋转到在俯视观察下顺时针旋转90度的旋转位置时,切换流路25使第一流路11与第二流路12连接。当球阀芯20从图3所示的旋转位置旋转到在俯视观察下逆时针旋转90度的旋转位置时,切换流路25使第二流路12与第三流路13连接。在球阀芯20的上部设置有供后述的阀轴40插入的阀轴插入孔24。阀轴插入孔24形成为通过插入有阀轴40而使球阀芯20伴随着该阀轴40的旋转而绕着作为旋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路切换阀,具有:阀主体、能够旋转地收容于所述阀主体的阀芯、安装于所述阀芯的阀轴、经由所述阀轴驱动所述阀芯旋转的驱动部、检测所述阀芯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检测部以及安装于所述阀主体并收容所述驱动部和所述旋转位置检测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n所述驱动部具有电机、第一蜗杆、中间齿轮体以及大径齿轮,/n所述壳体具有电机壳体部和齿轮壳体部,/n所述齿轮壳体部具有:底壁部,该底壁部一体地设置有所述电机壳体部;上壁部,该上壁部设置有用于使空气在所述齿轮壳体部的内外流通的通气部;以及周壁部,该周壁部将所述底壁部和所述上壁部连结,/n所述电机以驱动轴从设于所述底壁部的贯通孔向所述齿轮壳体部内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电机壳体部内,/n所述第一蜗杆安装于所述驱动轴,/n所述中间齿轮体配置在所述齿轮壳体部内,具有:轴部、设置在所述轴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第一蜗杆啮合的小径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并与所述大径齿轮啮合的第二蜗杆,/n所述大径齿轮配置在所述齿轮壳体部内,并与所述阀轴同轴地安装,/n所述旋转位置检测部具有:对所述阀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旋转角传感器和支承所述旋转角传感器的基体,/n所述通气部配置成与所述第二蜗杆相对。/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26 JP 2018-2014791.一种流路切换阀,具有:阀主体、能够旋转地收容于所述阀主体的阀芯、安装于所述阀芯的阀轴、经由所述阀轴驱动所述阀芯旋转的驱动部、检测所述阀芯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检测部以及安装于所述阀主体并收容所述驱动部和所述旋转位置检测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具有电机、第一蜗杆、中间齿轮体以及大径齿轮,
所述壳体具有电机壳体部和齿轮壳体部,
所述齿轮壳体部具有:底壁部,该底壁部一体地设置有所述电机壳体部;上壁部,该上壁部设置有用于使空气在所述齿轮壳体部的内外流通的通气部;以及周壁部,该周壁部将所述底壁部和所述上壁部连结,
所述电机以驱动轴从设于所述底壁部的贯通孔向所述齿轮壳体部内突出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电机壳体部内,
所述第一蜗杆安装于所述驱动轴,
所述中间齿轮体配置在所述齿轮壳体部内,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大介望月健一原圣一山下将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