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7399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包括中空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通过位置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为整体,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支撑架,且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本方案中,通过将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设置在可对手机进行支撑的支架内,一方面可以用做支架支撑手机,一方面通过内部设置的线圈可以实现无线充电,使用方便,相对更低的经济成本,更加节省使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
本技术涉及充电支架
,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
技术介绍
现在诸多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产品,针对这种现有的需求,以及充电技术的进步——无线充电技术,开发出针对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器的产品是必要的。同时,另外一款手机产品也——手机支架,也应用广泛。手机支架的作用是支撑和放置手机,尤其是在车内,对于将手机作为导航装置使用等十分必要。因此,基于上述两款产品的介绍,开发出一款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支架是十分必要的,从产品方案上来讲,一个产品具有两种功能,使得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更加节约成本,更加节省空间,以及更加便携。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包括中空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通过位置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为整体,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有支撑架,且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所述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之间铰接到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支撑段对应朝向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第一支撑段通过转动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夹角以用于放置手机,所述第二支撑段对应朝向所述第二表面,且所述第二支撑段通过转动与所述第二表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二支撑段上相背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面放置到外部的台面上,以实现对整个充电支架的支撑;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电池、PCB主板和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且所述线圈的设置靠近所述第一表面。进一步,所述外壳体包括依次设置,且为板状的前壳板、框状的中间壳件和板状的后壳板,且所述前壳板、中间壳件和后壳板之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所述后壳板对应到所述第二端部一端边沿形成有位置相对的两个后壳板凸出部,相匹配地,所述中间壳件上形成有位置相对的中间壳件凸出部,所述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之间形成有凸出的转轴,且该转轴可转动地插入到所述后壳板凸出部。进一步,所述电池为可充电蓄能的蓄电池,且用于给所述电池充电的插座设置在所述PCB主板上,该插座为USB插座,且所述中间壳件设置有用于所述USB插座穿过,并伸出到整个充电支架的外部。进一步,所述中间壳件整体呈“U”字形,且张口位置形成有一个用来对所述电池起到支撑作用的横梁板。进一步,所述后壳板上的两个所述后壳板凸出部分别设置有一个用于支撑的脚垫。进一步,所述脚垫采用硅胶制成。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且便于使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的技术方案,本方案中,通过将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设置在可对手机进行支撑的支架内,一方面可以用做支架支撑手机,一方面通过内部设置的线圈可以实现无线充电,使用方便,相对更低的经济成本,更加节省使用空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另一状态下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图5所示,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具有中空的外壳体1,外壳体1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且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通过位置相对的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连接为整体,第二端部14设置有支撑架2,且支撑架2包括第一支撑段2a和第二支撑段2b,第一支撑段2a和第二支撑段2b之间铰接到第二端部14,第一支撑段2a对应朝向第一表面11,且第一支撑段2a通过转动与第一表面11形成夹角以用于放置手机,第二支撑段2b对应朝向第二表面12,且第二支撑段2b通过转动与第二表面12形成夹角,第二支撑段2b上相背于第二表面12的一面放置到外部的台面上,以实现对整个无线充电支架的支撑。外壳体1内设置有电池3、PCB主板4和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5,且线圈5的设置靠近第一表面11。本技术的基础方案中,基本设计思路是通过外壳体1和支撑架2形成一个用于支撑手机的手机支架,同时在外壳体1内设置无线充电的线圈5来实现无线充电。在外壳体1上,通过第一表面11、第二表面12、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来具体给出外壳体1的结构特点。支撑架2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壳体1上,两者形成的整体,通过支撑架2的转动变形来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是,支撑架2转动,在一种状态下,第一支撑段2a与第一表面11呈夹角,例如90°的直角,此时通过将手机放置在第一支撑段2a和第一表面11之间来实现对手机的支撑。同时,由于用于充电的线圈5设置靠近第一表面11,因此在放置手机的同时也便于充电。同时,在这种状态下,第二支撑段2b起到支脚的作用,用来放置在台面上。另一种状态下,第二支撑段2b通过转动,完全靠近甚至贴合到第二表面12上,为整个支撑架2的收拢状态,不用于支撑整个架体。电池3用于给线圈5供电,且具体通过PCB主板4来对线圈5进行供电。在具体实施时,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外壳体1包括依次设置,且为板状的前壳板1a、框状的中间壳件1b和板状的后壳板1c,且前壳板1a、中间壳件1b和后壳板1c之间可拆卸连接。本优选的方案中,具体为外壳体1提供一种结构形式,为通过后壳体1c、中间壳件1b和前壳板1a可拆卸拼装形成的整体。如图5所示,第一表面11形成到前壳体1a上,第二表面12形成到后壳体1上。在具体实施时,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后壳板1c对应到第二端部14一端边沿形成有位置相对的两个后壳板凸出部1ca,相匹配地,中间壳件1b上形成有位置相对的中间壳件凸出部1ba,第一支撑段2a和第二支撑段2b之间形成有凸出的转轴2c,且该转轴2c可转动地插入到后壳板凸出部1ca。本优选方案中,在外壳体1分为前壳板1a、中间壳件1b和后壳板1c的基础上,通过形成相应的后可板凸出部1ca和中间壳件凸出部1ba来配合设置支撑架2,并通过设置转轴2c来具体实现转动配合。在具体实施时,作为进一步的优选,电池3为可充电蓄能的蓄电池,且用于给电池3充电的插座设置在PCB主板4上,该插座为USB插座4a,且中间壳件1b设置有用于USB插座4a穿过,并伸出到整个无线充电支架的外部。本优选方案中,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具体提供一种用于充电的USB插座4a设置结构。在具体实施时,作为进一步的优选,中间壳件1b整体呈“U”字形,且张口位置形成有一个用来对电池起到支撑作用的横梁板1bb。本优选中,提供了一种中间壳件1b的具体结构形式,便于使用,尤其是横梁板1bb对电池3的支撑。在具体实施时,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后壳板1c上的两个后壳板凸出部1ca分别设置有一个用于支撑的脚垫6。本优选中,通过设置脚垫6来对整个无线充电支架进行支撑,使其与放置台面之间的接触更加平稳。在具体实施时,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脚垫6采用硅胶制成。采用硅胶制成的脚垫6,利用其柔软的特性,对于台面的接触适配性更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且所述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通过位置相对的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连接为整体,所述第二端部(14)设置有支撑架(2),且所述支撑架(2)包括第一支撑段(2a)和第二支撑段(2b),所述第一支撑段(2a)和第二支撑段(2b)之间铰接到所述第二端部(14),所述第一支撑段(2a)对应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且所述第一支撑段(2a)通过转动与所述第一表面(11)形成夹角以用于放置手机,所述第二支撑段(2b)对应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2),且所述第二支撑段(2b)通过转动与所述第二表面(12)形成夹角,所述第二支撑段(2b)上相背于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一面放置到外部的台面上,以实现对整个无线充电支架的支撑;/n所述外壳体(1)内设置有电池(3)、PCB主板(4)和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5),且所述线圈(5)的设置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且所述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通过位置相对的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连接为整体,所述第二端部(14)设置有支撑架(2),且所述支撑架(2)包括第一支撑段(2a)和第二支撑段(2b),所述第一支撑段(2a)和第二支撑段(2b)之间铰接到所述第二端部(14),所述第一支撑段(2a)对应朝向所述第一表面(11),且所述第一支撑段(2a)通过转动与所述第一表面(11)形成夹角以用于放置手机,所述第二支撑段(2b)对应朝向所述第二表面(12),且所述第二支撑段(2b)通过转动与所述第二表面(12)形成夹角,所述第二支撑段(2b)上相背于所述第二表面(12)的一面放置到外部的台面上,以实现对整个无线充电支架的支撑;
所述外壳体(1)内设置有电池(3)、PCB主板(4)和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5),且所述线圈(5)的设置靠近所述第一表面(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的无线充电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包括依次设置,且为板状的前壳板(1a)、框状的中间壳件(1b)和板状的后壳板(1c),且所述前壳板(1a)、中间壳件(1b)和后壳板(1c)之间可拆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文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欧非美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