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包括双向六车道的城市隧道和并排布置于城市隧道一侧的综合管廊,综合管廊与城市隧道之间互不相通所述综合管廊断面采用两层三舱形式,所述城市隧道为双孔隧道,单向三车道规模,两者采用矩形闭合框架结构形式,其主体结构内部均施作一定厚度的防火涂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城市隧道和综合管廊一体化设计与施工,矩形闭合框架结构形式简单,可有效提高结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减少多次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及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并可保证火灾发生时地下整体结构的耐火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地下工程交通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合城市隧道和综合管廊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城市出现了土地资源紧缺、道路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空间制约和挑战。因此,城市发展向地下延伸成了城市发展的新选择,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已成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主要有城市地下道路、轨道交通、地下步行道、地下商业街和综合管廊等等,且目前我国综合管廊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而在我国传统的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一般采用分离式的单体设计与施工,这种方式十分不利于对城市地下资源的有效集约利用和对建设总投资的节约,同时分开建设施工会对其邻近建(构)筑物及周边环境造成多次不利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低。同时由于城市地下结构自身结构狭长,空间相对封闭,其一旦发生火灾,火势猛烈,烟气温度迅速升高,将会对自身结构及其相邻结构的安全性造成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距地面距离较小,结构布置更加合理,能高效利用地下空间,且在火灾下能够保证一定安全性的多功能城市地下耐火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包括城市隧道和综合管廊,其特征在于综合管廊并排布置于城市隧道一侧,综合管廊与城市隧道之间互不相通;城市隧道为双孔隧道,综合管廊断面采用两层三舱形式,上层是水信电综合舱,下层包括220kV高压电力舱和110kV高压电力舱。所述城市隧道和综合管廊顶板厚度为1200~1300mm。所述综合管廊的侧墙与城市隧道的侧墙为共用墙。所述共用墙厚度为900~1000mm。所述水信电综合舱、220kV高压电力舱和110kV高压电力舱由中隔墙进行分隔。所述城市隧道和综合管廊结构内壁施作导热系数小于0.15W/(m·K),厚度大于12mm的防火涂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将城市隧道结构和综合管廊结构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设计和施工,极大地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时间,可早日恢复明挖法对地面交通等造成的影响。2、本专利技术采用共用侧墙和共板的合建式地下结构体系,高效集约利用了地下空间。3、水平合建的模式可减少基坑开挖深度,更容易施工,以减少因分开建设的实施难度和多次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基坑围护结构的施作复杂度及工程量,节约建设总投资。4、本专利技术采用矩形闭合框架结构形式,可充分利用基坑开挖范围内空间,并可有效提高结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使其经济性最佳,功能最优。5、本合建式结构中综合管廊位于城市隧道一侧,距地面距离较小,方便综合管廊逃生口、入料口、通风口的布置,方便综合管廊的运营维护、管线投放。6、综合管廊采用双层三舱的形式,将高压电缆与给水管、通信管线等分开布置,布置更加合理,维护更加方便,并减少了高压电缆产生的电磁干扰对通信管线等的影响。7、城市隧道和综合管廊结构内壁施作一定厚度的防火涂料可有效缓解火灾所引起的结构内部温度急剧升高,进一步降低结构高温应力及损伤程度,确保火灾发生时结构的整体抗火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本专利技术包括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为满足逃生口、通风口及下料口安全简便的要求,综合管廊埋深不宜过大,因此综合管廊2并排布置于城市隧道1一侧,为水平合建形式,其纵坡跟随城市隧道纵坡,以达到节约空间并减少工程量的目的,综合管廊与城市隧道之间互不相通,相互之间没有出入口、连接洞、孔等连通结构;城市隧道1为双孔隧道,单向三车道规模,以便于隧道出入口的布置以及与周边地下车库的衔接,仅限通行客车,综合管廊2断面采用两层三舱形式,上层是水信电综合舱21,该舱室纳入10kV电缆211、给水管212和通信电缆213,下层包括220kV高压电力舱22和110kV高压电力舱23;上层和下层之间以及高压电力舱22和高压电力舱23之间互不相通,相互之间没有出入口、连接洞、孔等连通结构。在水信电综合舱21中还可设置自用电缆架214。所述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顶板厚度为1200~1300mm。所述综合管廊2的侧墙与城市隧道的侧墙为共用墙3。所述共用墙3厚度为900~1000mm。所述车道宽度均为3.5~4m,两侧路缘带宽度为0.5m,安全带宽度为0.25m,车道最小净高为4.5m,隧道主线最大纵坡≦3%。所述水信电综合舱21、220kV高压电力舱22和110kV高压电力舱23由中隔墙4进行分隔。所述中隔墙4的厚度为250~300mm。所述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采用矩形闭合框架结构形式通过明挖法进行施工建设,主体采用C35防水钢筋混凝土材料,基底垫层采用C20早强混凝土,且两者主体结构内壁均施作导热系数为0.15W/(m·K),厚度为12mm的防火涂料。天然气管道不纳入合建式城市地下工程结构的综合管廊内。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的防灾救援系统独立设计、独立运营、互不干扰。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包括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其特征在于综合管廊(2)并排布置于城市隧道(1)一侧,综合管廊(2)与城市隧道(1)之间互不相通;城市隧道(1)为双孔隧道,综合管廊(2)断面采用两层三舱形式,上层是水信电综合舱(21),下层包括220kV高压电力舱(22)和110kV高压电力舱(2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包括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其特征在于综合管廊(2)并排布置于城市隧道(1)一侧,综合管廊(2)与城市隧道(1)之间互不相通;城市隧道(1)为双孔隧道,综合管廊(2)断面采用两层三舱形式,上层是水信电综合舱(21),下层包括220kV高压电力舱(22)和110kV高压电力舱(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其特征在于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主体结构内壁均施作导热系数小于0.15W/(m·K),厚度大于12mm的防火涂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其特征在于城市隧道(1)和综合管廊(2)顶板厚度为1200~13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多功能城市地下空间耐火结构,其特征在于综合管廊(2)的侧墙与城市隧道的侧墙为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威,闫自海,王明年,田源,于丽,陈峰,甘鹏路,熊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