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5669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包括腔体主体,所述腔体主体包括上部的倒锥形腔和下部的扩散混合腔,所述腔体主体顶部设置进料口,所述扩散混合腔底侧设置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外侧连接输送料道,所述出料口内侧对应设置有动力风管,所述动力风管的出风口伸入至所述输送料道中,通风后的动力风管使得所述输送料道内产生负压;所述扩散混合腔中上部向下倾斜设置一混合风管,所述混合风管的出风口对准所述出料口,所述混合风管包括设置在其出风口处并顺着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收缩部和扩散口;所述扩散口锥角的一半为α,所述混合风管的倾斜角为β,0°≤α≤β。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耗较低,输送物料高效、稳定,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颗粒物输送
,具体涉及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代化制造业对于机械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物料的有序和快速输送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颗粒物输送设备输送效率低,且在输送过程中随着颗粒物输送量的增加,易导致料斗底部的出料口堵塞,另外,输送料道也容易发生堵塞,疏通工作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运行稳定、高效的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包括腔体主体,所述腔体主体包括上部的倒锥形腔和下部的扩散混合腔,所述腔体主体顶部设置进料口,所述扩散混合腔底侧设置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外侧连接输送料道,所述出料口内侧对应设置有动力风管,所述动力风管的出风口伸入至所述输送料道中,通风后的动力风管使得所述输送料道内产生负压;所述扩散混合腔中上部向下倾斜设置一混合风管,所述混合风管的出风口对准所述出料口,所述混合风管包括设置在其出风口处并顺着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收缩部和扩散口,所述收缩部为最大外径连续减小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为最大外径连续增大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锥角的一半为α,所述混合风管的倾斜角为β,0°≤α≤β。进一步地,进料口的横截面面积为C1,进料口的物料流速为B1,出料口的横截面面积为C2,出料口的物料流速为B2,扩散混合腔内的空气扩散系数为K,物料输送量为A,则,A=B1×C1,A×K=B2×C2,则B1为0.3~0.32m/s,B2为1~1.15m/s,为K为1.36,则比值范围为2.3~2.8。进一步地,15°≤α≤β≤75°。在此范围内,混合风管的作用表现最佳。进一步地,所述动力风管的出风口设置为最大外径连续缩小的锥形收缩头。进一步地,所述扩散混合腔的形状为圆筒形或球形,圆弧面有利于物料与气流的混合,以及流化物料的流动。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料道的末端安装物料筛选装置。节省物料提升装置,节约新增设备费用,也可节约此装置段人工费用。进一步地,所述腔体主体顶部还安装有小型震动除尘器。作为扬尘收集设备,同时有利于物料输送。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制作简变,占用空间较小,且能耗较低,输送物料高效、稳定,减少维修费用,还可大量节省人工和转运提升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混合风管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动力风管的设置结构示意图;图中,腔体主体1,进料口11,出料口12,动力风管2,收缩头21,混合风管3,收缩部31,扩散口3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至图3出示了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包括腔体主体1,所述腔体主体1包括上部的倒锥形腔和下部的扩散混合腔,倒锥形腔使得颗粒物料由重力产生下坠力,配合混合风管3使其在扩散混合腔内充分与空气混合,使得物料流化,而扩散混合腔就是提供较大的空间让二者混合并流化;所述腔体主体1顶部设置进料口11,所述扩散混合腔底侧设置一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外侧连接输送料道,所述出料口12内侧对应设置有动力风管2,所述动力风管2的出风口伸入至所述输送料道中,通风后的动力风管2使得所述输送料道内产生负压;所述扩散混合腔中上部向下倾斜设置一混合风管3,所述混合风管3的出风口对准所述出料口12,所述混合风管3包括收缩部31和扩散口32,所述收缩部31和扩散口32设置在混合风管3的出风口处,并顺着出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收缩部31为最大外径连续减小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32为最大外径连续增大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32锥角的一半为α,所述混合风管3的倾斜角为β,0°≤α≤β。为了配合出料口12处的输送料道内形成负压,所述动力风管2和混合风管3分别与腔体主体1的连接均密封,进料口11处于管道的连接也为密封。如图1所示,若腔体主体1的上下两部分分体式可拆卸链接,则连接处也应作密封处理。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的横截面积大小,以及与其连接的管道和输送料道的横截面面积大小设计具体如下:进料口11的横截面面积为C1,进料口11的物料流速为B1,出料口12的横截面面积为C2,出料口12的物料流速为B2,扩散混合腔内的空气扩散系数为K,物料输送量为A,则,A=B1×C1,A×K=B2×C2,则B1为0.3~0.32m/s,B2为1~1.15m/s,为K为1.36,则比值范围为2.3~2.8。另外,α和β更精确的数值范围为15°≤α≤β≤75°。在此范围内,混合风管3的作用表现最佳。所述动力风管2的出风口设置为最大外径连续缩小的锥形收缩头21,便于输送料道内部形成负压,不会使腔体主体1内部出现正压现象,这种设计也可加大气流流速,从而加快物料输送速度,设备投入前开启混合风管3的阀门,输送正常后,在出料口12处,输送料道内形成负压,自动将物料吸入出料管道,就可将混合风管3关闭,节约能源;空气动力可采用工厂现有空气系统,也可采用小型高压离心风机作为输送动力源。所述扩散混合腔的形状为圆筒形或球形,圆弧面有利于物料与气流的混合,以及流化物料的流动。所述输送料道的末端安装物料筛选装置。节省物料提升装置,节约新增设备费用,也可节约此装置段人工费用。所述腔体主体1顶部还安装有小型震动除尘器。作为扬尘收集设备,同时有利于物料输送。原理说明:本专利技术中是利用物料流态化理论及两相流原理,所谓物料流态化是指固体颗粒在流体的作用下呈现出与流体相似的流动性能的现象,所谓两相流是指两相不相容的物质形成的混合流,两相流种类很多,例如:油水两相流,气液两相流以及气固两相流,本专利技术中为气固两相流,混合风管3的设计使得从其中而出的气流自然式扩散,收缩部31使得其中的气流暂时被压缩,在进入扩散口32内瞬时舒张扩散,和下坠的颗粒物料进行充分混合并流化,具体地,混合风管3的作用体现为封锁、下压和松动,混合风管3对准出料口12倾斜设置,使得进入扩散混合腔的物料封闭在扩散混合腔内,无法反向上窜至进料口11处,并利用物料的重力作用和气流的作用力将物料直接下压至出料口12,配合动力风管2在输送料道内产生的负压吸引,使得流化的物料顺利快速地进入输送料道,动力风管2内喷射的输送风进行二次加速,同时,混合风管3内气流大小可调,可将扩散混合腔内未从出料口12进入输送料道的物料进行疏松,使其更便于进入输送料道进行输送。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显而易见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制作简变,占用空间较小,且能耗较低,输送物料高效、稳定,减少维修费用,还可大量节省人工和转运提升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包括腔体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主体包括上部的倒锥形腔和下部的扩散混合腔,所述腔体主体顶部设置进料口,所述扩散混合腔底侧设置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外侧连接输送料道,所述出料口内侧对应设置有动力风管,所述动力风管的出风口伸入至所述输送料道中,通风后的动力风管使得所述输送料道内产生负压;所述扩散混合腔中上部向下倾斜设置一混合风管,所述混合风管的出风口对准所述出料口,所述混合风管包括设置在其出风口处并顺着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收缩部和扩散口,所述收缩部为最大外径连续减小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为最大外径连续增大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锥角的一半为α,所述混合风管的倾斜角为β,0°≤α≤β。/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包括腔体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主体包括上部的倒锥形腔和下部的扩散混合腔,所述腔体主体顶部设置进料口,所述扩散混合腔底侧设置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外侧连接输送料道,所述出料口内侧对应设置有动力风管,所述动力风管的出风口伸入至所述输送料道中,通风后的动力风管使得所述输送料道内产生负压;所述扩散混合腔中上部向下倾斜设置一混合风管,所述混合风管的出风口对准所述出料口,所述混合风管包括设置在其出风口处并顺着出风方向依次设置的收缩部和扩散口,所述收缩部为最大外径连续减小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为最大外径连续增大的部分锥形腔;所述扩散口锥角的一半为α,所述混合风管的倾斜角为β,0°≤α≤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动力颗粒物中短距输送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立红王春华杨忠诚周豹
申请(专利权)人:吴忠市同盛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