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5109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尿液收集装置,包括集尿袋、安装在集尿袋顶端的提绳、连通在集尿袋底端的控制阀、连通在集尿袋顶端的导尿管和安装在导尿管首端的接尿斗,所述集尿袋的顶端滑动连接有呈水分布的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底端位于集尿袋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漂浮板,所述升降柱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导电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首先,采用升降触发式提醒机构,可在尿液液位超限前及时提醒医务人员进行操作,降低了尿液集满时回流现象的产生,既提升了尿液收集的稳定性,同时也提升了集尿袋的功能性,其次,设有防回流结构,降低了尿液收集过程中尿液溢流到患者体内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了集尿袋的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尿液收集装置
本技术涉及集尿袋
,尤其涉及尿液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集尿袋是收集尿液的消毒塑料袋。留置导尿是临床为了准确记录尿量、解决患者排尿困难而进行的一项最普遍且经常应用的护理操作,集尿袋是留置导尿必备的用品,需定期更换。留置导尿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尤以泌尿系感染多发。然而现有的尿液收集袋仍存在不足之处:大多未设置提醒机构,当集尿袋内部的尿液将要超限时,难以提醒医务人员进行排尿或者更换处理,易导致尿液回流到患者体内现象的产生,从而影响尿液收集处理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的尿液收集袋,难以在集尿袋液位将要超限时及时提醒医务人员进行操作的问题,而提出的尿液收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尿液收集装置,包括集尿袋、安装在集尿袋顶端的提绳、连通在集尿袋底端的控制阀、连通在集尿袋顶端的导尿管和安装在导尿管首端的接尿斗,所述集尿袋的顶端滑动连接有呈水分布的升降柱,所述升降柱的底端位于集尿袋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漂浮板,所述升降柱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导电片,所述集尿袋的顶端位于升降柱的上方固定连接有L型扣,所述L型扣的内侧位于第二导电片的上方安装有第一导电片,所述集尿袋的前端顶部安装有壳体,所述壳体上安装有警报器和锂电池。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接尿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转块,所述转块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旋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接尿斗的内部位于旋板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插块,其中旋板的顶部开设有与插块相匹配的插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旋板的底部安装有泡沫块。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升降柱的外部位于集尿袋的上方安装有与集尿袋相互贴合的限位卡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导电片、警报器、锂电池和第二导电片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采用升降触发式提醒机构,在集尿袋的顶端设有升降柱和L型扣,同时在集尿袋的前端设有壳体、警报器和锂电池,随着液位的抬升,当液位高于漂浮板时,在浮力的作用下,漂浮板便会带动升降柱整体向上滑动,当升降柱上的第二导电片与L型扣上的第一导电片接触时,锂电池便会对警报器供电,警报器便会发出声音信号提醒患者和医务人员,这种结构可在尿液液位超限前及时提醒医务人员进行操作,降低了尿液集满时回流现象的产生,既提升了尿液收集的稳定性,同时也提升了集尿袋的功能性。2、本技术中,设有防回流结构,在接尿斗内设有转块、旋板和插块,当有尿液通过导尿管进入到接尿斗上时,在液体流动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旋板便会向插块方向转动,当旋板接触到插块时,便可将接尿斗进行封堵处理,从而降低尿液继续通过接尿斗进入到患者体内或溢出,这种结构降低了尿液收集过程中尿液溢流到患者体内现象的产生,从而提升了集尿袋的使用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尿液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为本技术中集尿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接尿斗的剖面示意图。图例说明:1、集尿袋;101、提绳;102、控制阀;103、L型扣;104、第一导电片;2、导尿管;3、接尿斗;301、转块;302、插块;4、升降柱;401、漂浮板;402、第二导电片;403、限位卡箍;5、壳体;6、警报器;7、锂电池;8、旋板;801、插槽;802、泡沫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尿液收集装置,包括集尿袋1、安装在集尿袋1顶端的提绳101、连通在集尿袋1底端的控制阀102、连通在集尿袋1顶端的导尿管2和安装在导尿管2首端的接尿斗3,集尿袋1的顶端滑动连接有呈水分布的升降柱4,升降柱4的底端位于集尿袋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漂浮板401,升降柱4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导电片402,集尿袋1的顶端位于升降柱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L型扣103,L型扣103的内侧位于第二导电片402的上方安装有第一导电片104,集尿袋1的前端顶部安装有壳体5,壳体5上安装有警报器6和锂电池7。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接尿斗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转块301,转块301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旋板8,接尿斗3的内部位于旋板8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插块302,其中旋板8的顶部开设有与插块302相匹配的插槽801,旋板8的底部安装有泡沫块802,转块301的设置,便于旋板8的安装和转动调整处理,插块302和插槽801的设置,提升了旋板8和插块302之间闭合后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了封堵后的密封效果,泡沫块802的设置,便于旋板8的漂浮转动处理。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升降柱4的外部位于集尿袋1的上方安装有与集尿袋1相互贴合的限位卡箍403,第一导电片104、警报器6、锂电池7和第二导电片402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当第一导电片104和第二导电片402接触时,第一导电片104、警报器6、锂电池7和第二导电片402之间便会形成串联闭环电路,锂电池7便可对警报器6供电,限位卡箍403的设置,可将升降柱4的初始位置进行限定。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接尿斗3安装至患者生殖器上后,便可将集尿袋1整体通过提绳101挂置在病床上,尿液进入到接尿斗3内部时,在液体动能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便会带动两组旋板8向下转动,尿液便会通过接尿斗3进入到导尿管2内,并集中收集在集尿袋1内,当集尿袋1内尿液的液位逐渐抬升至漂浮板401上时,在漂浮板401浮力的作用下,升降柱4整体便会向上运动,当升降柱4上的第二导电片402与L型扣103上的第一导电片104接触时,此时锂电池7便会对警报器6供电,警报器6便会工作发出声音信号,从而提醒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集尿袋1的排尿和更换处理,使用过程中尿液通过导尿管2进入到接尿斗3内部时,在液体流动和浮力的共同作用下,旋板8便会向上转动,当旋板8上的插槽801抵接到插块302时,便可将接尿斗3进行封堵处理,从而降低尿液继续通过接尿斗3进入到患者体内或溢出。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尿液收集装置,包括集尿袋(1)、安装在集尿袋(1)顶端的提绳(101)、连通在集尿袋(1)底端的控制阀(102)、连通在集尿袋(1)顶端的导尿管(2)和安装在导尿管(2)首端的接尿斗(3),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尿袋(1)的顶端滑动连接有呈水分布的升降柱(4),所述升降柱(4)的底端位于集尿袋(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漂浮板(401),所述升降柱(4)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导电片(402),所述集尿袋(1)的顶端位于升降柱(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L型扣(103),所述L型扣(103)的内侧位于第二导电片(402)的上方安装有第一导电片(104),所述集尿袋(1)的前端顶部安装有壳体(5),所述壳体(5)上安装有警报器(6)和锂电池(7)。/n

【技术特征摘要】
1.尿液收集装置,包括集尿袋(1)、安装在集尿袋(1)顶端的提绳(101)、连通在集尿袋(1)底端的控制阀(102)、连通在集尿袋(1)顶端的导尿管(2)和安装在导尿管(2)首端的接尿斗(3),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尿袋(1)的顶端滑动连接有呈水分布的升降柱(4),所述升降柱(4)的底端位于集尿袋(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漂浮板(401),所述升降柱(4)的顶端安装有第二导电片(402),所述集尿袋(1)的顶端位于升降柱(4)的上方固定连接有L型扣(103),所述L型扣(103)的内侧位于第二导电片(402)的上方安装有第一导电片(104),所述集尿袋(1)的前端顶部安装有壳体(5),所述壳体(5)上安装有警报器(6)和锂电池(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尿斗(3)的内部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刚青春霞吴爱玲
申请(专利权)人: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