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329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包括浮床,浮岛顶端铺设有种植土层,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穿过呈矩阵开设于浮床上的多个种植孔后伸入填料区域;浮床为承重范围为35‑50Kg/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
本技术涉及一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
技术介绍
黑臭水体是大部分国家工业化发展阶段产生的环境产物。国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也出现过城市水体黑臭、水体污染现象,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中期英国泰晤士河,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莱茵河,水体发黑、发臭。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渐不足,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大量污染物进入河道;同时一些城市水体尤其是中小城镇水体直接成为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通道和场所,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磷(P)超标,河流水体污染严重,水体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目前,在黑臭水体治理后期,由于有机碳源的减少造成氨氮和总氮指标居高不下,严重的限制了污染河流水质净化的进程。如果采用投加高效菌或氨氮去除剂的方法后,高昂的处理费用难以持久进行。故选用人工浮岛作为改善并保持水体环境的主要措施,使用时,人工浮岛被放在水中,并在其上栽培一些水生植物,其主要机能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磷的含量,从而使水质净化;2、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3.改善景观;4、通过其消波效果对岸边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处理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实现了植物、载体填料、微生物、大气、生态系统的各环节与水交互作用,形成连续的好氧、缺氧、厌氧区域,为硝化、反硝化等微生物反应提供了环境条件,使生态系统受损水体的自我修复,调整生态系统结构,促进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完善与稳定。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包括浮床,所述浮岛顶端铺设有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穿过呈矩阵开设于所述浮床上的多个种植孔后伸入填料区域;所述浮床为承重范围为35-50Kg/m2的纤维板,所述浮床相邻两侧分别穿设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和所述纵向加强筋位于不同水平面。优选的,所述浮床经固定机构定位,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定位石和定位桩,所述定位石和所述定位桩均经绳索与所述浮床连接。优选的,所述填料区域内的生物填料附着于所述水生植物的根系上。优选的,所述填料区域的生物填料附着于固定于所述浮床底端的填料载体上,所述填料载体与所述水生植物交错布置。优选的,所述填料载体包括顶端与所述浮床底端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与支撑架底端内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顶端与所述浮床连接,所述支撑架底端与所述浮床底端之间的所述连接杆上固定有交叉布置的载体杆,所述载体杆上附着有生物填料。优选的,所述浮床上固定有曝气管。优选的,所述横向加强筋和所述纵向加强筋均为钢管。优选的,所述纤维板以聚酯纤维和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实现了植物、载体填料、微生物、大气、生态系统的各环节与水交互作用,形成连续的好氧、缺氧、厌氧区域,为硝化、反硝化等微生物反应提供了环境条件,使生态系统受损水体的自我修复,调整生态系统结构,促进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完善与稳定。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其中:1、浮床;2、水生植物;3、填料区域;4、定位桩;5、定位石;6、载体杆;7、连接杆;8、支撑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结构,包括浮床,所述浮岛顶端铺设有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穿过呈矩阵开设于所述浮床上的多个种植孔后伸入填料区域;所述浮床为承重范围为35-50Kg/m2的纤维板,所述浮床相邻两侧分别穿设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和所述纵向加强筋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横向加强筋和所述纵向加强筋均为钢管,减少因加强筋自身的重量影响浮床的浮力。本实施例中植物生长于多孔浮床之上,多孔浮床及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空间,并形成不同的溶氧浓度环境,本工程共设计29处复合纤维浮动湿地岛体,按照种植的水生植物不同分为1号、2号、3号和4号四种布置型式,总面积约14886m2,其中1号由外圈到内圈依次布置有黑麦草混播马尼拉草皮、黄菖蒲和水生美人蕉,2号外圈到内圈依次布置有黑麦草混播马尼拉草皮、西伯利亚鸢尾和水生美人蕉,3号外圈到内圈依次布置有黑麦草混播马尼拉草皮、梭鱼草和黄菖蒲,4号外圈到内圈依次布置有黑麦草混播马尼拉草皮、西伯利亚鸢尾、黄菖蒲和水生美人蕉。优选的,所述浮床经固定机构定位,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定位石和定位桩,所述定位石和所述定位桩均经绳索与所述浮床连接,本实施例的定位石和定位桩的安装位置均关于浮床对称。实施例一,所述填料区域内的生物填料附着于所述水生植物的根系上。实施例二,所述填料区域的生物填料附着于固定于所述浮床底端的填料载体上,所述填料载体与所述水生植物交错布置。优选的,所述填料载体包括顶端与所述浮床底端连接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与支撑架底端内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顶端与所述浮床连接,所述支撑架底端与所述浮床底端之间的所述连接杆上固定有交叉布置的载体杆,所述载体杆上附着有生物填料。优选的,所述浮床上固定有曝气管。优选的,所述纤维板以聚酯纤维和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净化原理:浮动湿地以载体基质填料、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净化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水质得到净化。浮动湿地载体是植物种植的载体、景观载体、浮力提供者,更是微生物载体与水质净化承担者。浮动湿地载体以高分子材料纤维构成具有极大比表面积的孔隙结构,满足植物在载体全表面上落籽、分根生长(植物根系在纤维孔隙中交织穿梭生长),载体纤维与茂密植物根系为微生物附着生长提供巨大空间。大气、水面、载体纤维、植物根系与生物膜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连续的好氧、缺氧、厌氧区域,为硝化、反硝化等微生物反应提供了环境条件,同时,浮动湿地的布设可大大增加了所布设水域的微生物总量、以微生物为食的底栖动物、鱼类数量,并促进昆虫、鸟类、两栖动物的栖息与发展,使生态系统受损水体的自我修复,调整生态系统结构,促进恢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完善与稳定。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实现了植物、载体填料、微生物、大气、生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包括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顶端铺设有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穿过呈矩阵开设于所述浮床上的多个种植孔后伸入填料区域;/n所述浮床为承重范围为35-50Kg/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包括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岛顶端铺设有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上种植有水生植物,所述水生植物穿过呈矩阵开设于所述浮床上的多个种植孔后伸入填料区域;
所述浮床为承重范围为35-50Kg/m2的纤维板,所述浮床相邻两侧分别穿设有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所述横向加强筋和所述纵向加强筋位于不同水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床经固定机构定位,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定位石和定位桩,所述定位石和所述定位桩均经绳索与所述浮床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区域内的生物填料附着于所述水生植物的根系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河湖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岛,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敏利张卓然喻家军曹连山严娟李拓易娜董婕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河湖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