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421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2 0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其中,种箱设置在前壳体外表面上并与之贯通,后壳体上设有排种口,扰动扇叶通过轴固定并由前壳体内表面和排种轮限位;扰动扇叶工作带动种群剧烈运动,从而提高种群活跃度,减小种间摩擦力,提升充种效果;复式型孔在排种轮圆周内壁表面均匀分布,每排有20个复式型孔,复式型孔结构设有引导槽、定种板和弧形种腔,引导槽延续至下一型孔开口处;弧形种腔内恰好能保留一粒种子有效将待投种子与其余种子进行隔离,确保清种可靠;定种板对待投种子起到稳定作用,使投出株距一致。扰动扇叶与复式形孔的相互配合,使排种器完成主动连续充种、定量清种、平稳护种和精准投种四个工作过程,提高排种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豆播种机的排种器,具体是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属于农业机械领域。技术背景排种器作为播种机械的核心工作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播种质量。目前大豆排种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排种器结构的优化与改进,对排种器种腔内种群扰动对充种性能的影响以及种子运动机理研究尚不明确,导致排种器的充种、清种过程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为此,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带有扰动扇叶能够主动破坏起拱现象的排种器,采用复式型孔结构设计并延长种腔引导槽使排种器连续不间断充种,设计弧形种腔结构能够有效分离种腔内多余种子,进而提高排种器充、清种可靠性,实现排种器的双粒精量点播,为大豆精量排种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技术实现思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种箱、外壳体、复式型孔、双排排种轮、扰动扇叶、排种口和传动轴。其中,所述种箱设置在外壳体上并与之贯通,外壳体上设有排种口,所述双排排种轮上设有形状固定的复式型孔结构,该结构带有主动引导种子进行充种的引导槽;传动轴上装有柔性材料制造的扰种扇叶与传动轴一起转动增加排种器内部种群活跃程度,实现可靠充种。所述外壳体主要由护种板、固定架及固定架上螺纹孔、固定螺栓、排种口组成,其中排种口位于外壳体底部。所述复式型孔结构主要由带有一定坡度的引导槽和弧形种腔构成,且每一型孔的引导槽延续至下一型孔的开口处,可以实现连续充种;弧形种腔内恰好可以保留一粒种子,保证型孔内多余种子被有效清除。所述扰动扇叶主要由五片斜线形扇叶和中心轴孔构成,中心轴孔带有键槽,扰动扇叶通过传动轴和键固定在外壳体的圆周内侧表面。所述排种轮主要包括双排复式型孔和中心轴孔,双排复式型孔每一排复式型孔由20个复式型孔结构沿径向均匀分布在排种轮外圆轮廓表面,中心轴孔带有定位销孔,完成定位销的安装。所述传动轴的中间部分为正六边形轴和安装销孔,通过排种轮上的正六边形孔对其进行限位,轴的前部设有矩形键,从而与扰动扇叶进行配合带动扰动扇叶旋转。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是,通过设计带有复式型孔结构的双排排种轮和增加种群活跃度的扰动扇叶,主动破坏种子在充种区域的起拱现象,利用扰动扇叶的转动增大种群侧倾角使充种成功率提高;带有弧形种腔和充种引导槽的复式型孔结构,使种子连续不间断充种并高效隔离种腔外多余种子,提高排种器充、清种过程的可靠性,从而实现排种器双粒精量点播,提高作业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的整体装配图;图2为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的三维爆炸视图;图3为排种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复式型孔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扰动扇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工作原理图;图中:种箱1、前壳体2、后壳体3、排种口4、固定架5、复式形孔6、排种轮7、扰动扇叶8、传动轴9、挡种板10、引导槽11、弧形种腔12、定种板13、I充种区、II清种区、III护种区、IV投种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1种箱、2前壳体、3后壳体、4排种口、5固定架、6复式形孔、7排种轮、8扰动扇叶、9传动轴、10挡种板、11引导槽、12弧形种腔、13定种板。其中,前壳体2、后壳体3、挡种板10、固定架5和排种口4共同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外壳体并通过固定架5安装在台架试验平台上,种箱1设置在前壳体2的外侧并与之贯通,后壳体的表面中心设有圆形孔与传动轴正六边形轴身底部进行配合。排种轮7的内壁中心设有正六边形孔及限位销孔与传动轴9的正六边形轴身配合,用限位销固定排种轮。排种轮7的外圆周表面具有两排沿径向均匀分布20个复式型孔8,每个复式型孔8由带有一定坡度的种子引导槽和弧形种腔构成,种子引导槽延伸至相邻型孔的开口处。扰动扇叶8通过中心的轴孔与键槽和传动轴9前段的轴和键进行配合,由前壳体内壁面和排种轮中心正六边形孔壁面限位固定。所述种箱1设置在排种器前壳体2的外侧壁面,并与前壳体2内侧相接贯通,前壳体内侧壁面设有圆台形凹陷以及护种板用于与排种轮联通,凹陷及排种轮7内壁空间共同形成种室,种箱1内的种子进入种室。所述传动轴9在链条或电机等动力源的带动下进行旋转,排种轮7和扰动扇叶8由传动轴9带动绕其轴心旋转,种室内种群由扰动扇叶8转动引起沿圆周切向的扰动,从而使复式型孔6与种群之间相对运动速度减慢,种子落入复式型孔6的引导槽逐渐进入种腔内完成充种。所述复式型孔6结构由种子引导槽11和弧形种腔12组成,种子引导槽11在充种过程中将种子按顺序引导至复式型孔开口处进行规则排列,同时由距种腔最近的两粒种子最先进入弧形种腔内,随排种轮的转动种腔内恰好将一粒种子与其余种子隔离,其余种子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型孔内掉落完成清种过程。所述复式型孔6运动至挡种板10所包围的区域内,弧形种腔内的种子在自身重力与离心力的作用下从种腔内滑落,运动至型孔引导槽末端,由于引导槽末端定种板13与型孔底部具有90度夹角,在壁面支持力、自身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待投种子保持稳定状态直到排种口处被排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图8内容所示,大致将该排种器工作过程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I充种区、II清种区、III护种区和IV投种区。种子在进入排种器内部后首先经过充种区进行充种,经过充种区的种子在自身的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进入型孔内的种穴进行规则排列,由于排种器内增加了扰动扇叶使得种群的扰动剧烈,使种群的侧倾角更大从而提升了充种区的范围,提高了充种区的充种成功概率。型孔的设计带有充种引导槽从而使得经过充种区的型孔在充种区引导种子进行充种,既保证了排种器的充种成功率也提高了排种器的工作速度。充种成功后的型孔经过清种区后种腔内的种子进行规则排列等待清种,在进入护种区之前型孔种穴外部的种子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型孔内脱落,从而达到清种的效果。之后保证在进入护种区之前每个型孔孔穴内都仅有一粒种子。进入护种区的种子在自身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紧靠在定种板上保持稳定状态,直到进入排种区从排种口排出。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对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同等变化或改型,皆应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是由种箱、外壳体、复式形孔、双排排种轮、扰动扇叶、排种口和传动轴等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种轮圆周内表面均匀分布20个复式型孔;所述复式形孔由引导槽、弧形种腔和定种板组成,每个复式型孔的引导槽延伸至下一个复式形孔的开口处,弧形种腔内恰能保留一粒种子将其余种子有效分离,定种板的长度不小于种子最长直径的二分之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扰动式大豆精量排种器,是由种箱、外壳体、复式形孔、双排排种轮、扰动扇叶、排种口和传动轴等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种轮圆周内表面均匀分布20个复式型孔;所述复式形孔由引导槽、弧形种腔和定种板组成,每个复式型孔的引导槽延伸至下一个复式形孔的开口处,弧形种腔内恰能保留一粒种子将其余种子有效分离,定种板的长度不小于种子最长直径的二分之一。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