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3997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在推动杆上设置支撑固定板,通过支撑固定板对反力簧片进行固定,支撑固定板横向延伸出一定距离,进而能够减小反力簧片的力臂,刚性增加,可有效增加触点压力,进而减小接触电阻,减少触点发热。支撑固定板与反力簧片以面接触进行连接,支撑固定板对反力簧片的热量进行传导与扩散,促进反力簧片的热量扩散,降低传导至推动杆的热量,避免造成推动杆因高温而熔化变形,保证电磁继电器的稳定工作。反力簧片的接触部与安装部通过连接部形成折叠错位,接触部比安装部更靠近动簧片,当推动杆运动到位后,反力簧片发生弹性形变,将反力簧片的弹性作用力转化为触点压力,进一步增加触点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介绍
继电器是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广泛应用于通讯、汽车、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继电器从问世至今,在性能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朝着小型化和节能化方向发展,对继电器的发热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大电流负载通过继电器时,如果继电器的功耗高,发热大,那么轻则造成供电系统的能量过多损耗,重则造成继电器因温度过高,造成功能异常、燃烧等严重后果。现有技术的电磁继电器,一方面,推动杆本身无法为触点提供辅助压力,以减少触点发热;另一方面,虽然现有技术的部分继电器在动簧上增加辅助簧片,以增加触点压力,但是由于辅助簧片将热量传导至推杆后,接触面接较小,热量比较集中,又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散热,导致推杆熔化,造成继电器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同时既能保证反力簧片的柔性,也能保证反力簧片的刚性,可增加触点压力,并且散热性能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衔铁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杆、反力簧片,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引出片和静触点,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反力簧片包括安装部、接触部,推动杆设置有支撑固定板,安装部与支撑固定板以面接触进行连接,反力簧片的接触部与动簧片的自由端对应设置,推动杆带动反力簧片朝向动簧片运动,并将动簧片的自由端朝向静簧引出片推动,直至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反力簧片通过弹性形变,保持对动簧片施加压紧静簧引出片的作用力。作为优选,支撑固定板的一端或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一侧或两侧之外,反力簧片的安装部与支撑固定板至少在靠近支撑固定板的端部进行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支撑固定板的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两侧之外;反力簧片的安装部的两端均设置接触部,安装部的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两侧之外,接触部通过安装部设置于与支撑固定板的两端对应的位置。作为优选,支撑固定板的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两侧之外;反力簧片的数量为两个,反力簧片的安装部的一端设置接触部;两个反力簧片间隔设置,分别设置于支撑固定板的两端。作为优选,推动杆与安装部、支撑固定板连接为一体,安装部的第一表面与支撑固定板以面接触进行连接,安装部的第二表面的局部与推动杆以面接触进行连接。作为优选,推动杆与支撑固定板连接为一体,安装部的第一表面与支撑固定板以面接触进行连接,安装部的第二表面不与推动杆接触。作为优选,推动杆通过注塑与安装部、支撑固定板连接为一体;或者,推动杆通过注塑与支撑固定板连接为一体。作为优选,反力簧片铆接于支撑固定板背向静簧引出片的一侧表面。作为优选,接触部包括若干接触片,接触片沿反力簧片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作为优选,反力簧片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倾斜设置于安装部与接触部之间,接触部通过连接部朝向动簧片延伸设置,设置于比支撑固定板更靠近动簧片的位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在推动杆上设置支撑固定板,通过支撑固定板对反力簧片进行固定,支撑固定板横向延伸出一定距离,进而能够减小反力簧片的力臂,刚性增加,可有效增加触点压力,进而减小接触电阻,减少触点发热。反力簧片通过支撑固定板与推动杆连接,支撑固定板与反力簧片以面接触进行连接,支撑固定板对反力簧片的热量进行传导与扩散,促进反力簧片的热量扩散,降低传导至推动杆的热量,避免造成推动杆因高温而熔化变形,保证电磁继电器的稳定工作。本技术还可将反力簧片设置为不与推动杆直接接触,避免反力簧片的热量直接传导至推动杆,能够更好地抑制推动杆的温升。反力簧片的接触部与安装部通过连接部形成折叠错位,接触部比安装部更靠近动簧片,当推动杆运动到位后,反力簧片发生弹性形变,将反力簧片的弹性作用力转化为触点压力,进一步增加触点压力。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爆炸图一;图2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爆炸图二;图3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仅示出衔铁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杆);图4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仅示出衔铁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杆);图5是推动杆、支撑固定板、反力簧片的装配示意图;图6是支撑固定板、反力簧片的装配示意图(一体结构,虚线框为推动杆与安装部的接触面积);图7是支撑固定板、反力簧片的装配示意图(分体结构);图中:10是衔铁部分,20是动簧片,21是动触点,22是动簧引出片,30是静簧引出片,31是静触点,40是推动杆,41是推动板,42是连杆,50是反力簧片,51是安装部,52是接触部,521是接触片,53是连接部,60是支撑固定板,61是铆接凸苞,70是磁路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触点压力小,触点发热大,推动杆容易因高温而熔化变形,造成继电器无法正常工作等不足,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基于支撑固定板的设置,在动簧片保持简单结构的情况下,即能够增加触点压力,降低触点发热,又能够促进反力簧片的散热,防止推动杆因高温而熔化变形。实施例一本技术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包括磁路部分70、衔铁部分10、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杆40、反力簧片50,动簧部分包括动簧引出片22、动簧片20和动触点21,静簧部分包括静簧引出片30和静触点31,动触点21和静触点31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推动杆40受磁路部分与衔铁部分10的协同作用,进行往复运动,推动杆40与动簧片20的自由端相配合,带动动簧片20的自由端运动,从而使动触点21与静触点31进行断开与闭合。反力簧片50包括安装部51、接触部52,安装部51与接触部52设置为一体。推动杆40设置有支撑固定板60,反力簧片50的安装部51与支撑固定板60以面接触进行固定连接。反力簧片50的接触部52与动簧片20的自由端对应设置,用于与动簧片20进行顶抵与推动,即推动动簧片20的自由端。闭合动作时,推动杆40带动反力簧片50朝向动簧片20运动,并将动簧片20的自由端朝向静簧引出片30推动,直至动触点21与静触点31接触;反力簧片50通过弹性形变,保持对动簧片20施加压紧静簧引出片30的作用力,以增加触点压力,减少触点发热。支撑固定板60的一端或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40的一侧或两侧之外,反力簧片50的安装部51与支撑固定板60至少在靠近支撑固定板60的端部进行固定连接。本技术中,所述的横向延伸的“横向”,是以推动杆40的运动方向或长度方向为参照,将与推动杆40的运动方向或长度方向交叉(特别是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横向。具体实施时,支撑固定板60可设置为平行于动簧片20,并垂直于推动杆40。由于支撑固定板60横向延伸出一定距离(相对推动杆40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衔铁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杆、反力簧片,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引出片和静触点,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反力簧片包括安装部、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推动杆设置有支撑固定板,安装部与支撑固定板以面接触进行连接,反力簧片的接触部与动簧片的自由端对应设置,推动杆带动反力簧片朝向动簧片运动,并将动簧片的自由端朝向静簧引出片推动,直至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反力簧片通过弹性形变,保持对动簧片施加压紧静簧引出片的作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衔铁部分、动簧部分、静簧部分、推动杆、反力簧片,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触点,静簧部分包括静簧引出片和静触点,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别设置于相适配的位置,反力簧片包括安装部、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推动杆设置有支撑固定板,安装部与支撑固定板以面接触进行连接,反力簧片的接触部与动簧片的自由端对应设置,推动杆带动反力簧片朝向动簧片运动,并将动簧片的自由端朝向静簧引出片推动,直至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反力簧片通过弹性形变,保持对动簧片施加压紧静簧引出片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支撑固定板的一端或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一侧或两侧之外,反力簧片的安装部与支撑固定板至少在靠近支撑固定板的端部进行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支撑固定板的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两侧之外;反力簧片的安装部的两端均设置接触部,安装部的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两侧之外,接触部通过安装部设置于与支撑固定板的两端对应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支撑固定板的两端横向延伸至推动杆的两侧之外;反力簧片的数量为两个,反力簧片的安装部的一端设置接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吉鹏陈帅姚茂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