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36785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安装于基座上,所述基座内相对设有两个蓄热腔,每一蓄热腔内设有一蓄热组件,用以蓄热;所述换气机构包括气道切换阀、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切换气缸及两根输气管,所述气道切换阀为四通阀门,所述气道切换阀设有两两相对设置的四个阀门口,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分别与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连接,所述第一风机用以吸风,第二风机用以吹风;另一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分别与两根输气管的一端连接,每一输气管的另一端对应与一蓄热腔的顶端连通;所述切换气缸的伸缩杆与气道切换阀的阀门把手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换气机构能有效地配合蓄热结构蓄热与放热,起到节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
本技术涉及铝加工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
技术介绍
燃气熔铝炉是使用天然气等燃气为燃料的加热炉,能够利用清洁的燃烧方式,实现燃气炉的高效工作。目前在压铸行业里常用的燃气熔铝炉主要由坩埚、炉体、烧嘴和排气烟道组成,烧嘴将燃气和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燃烧,并将燃烧气体产生的热量送入炉体内对坩埚加热,燃烧的尾气通过排气烟道被排放到大气中,但是燃气熔铝炉产生尾气的热量较高,直接排放会导致较多热量的损失,为此,部分熔铝炉会设置蓄热结构来吸收尾气中的热量,再通过排气烟道将尾气排出。然而,虽然能通过蓄热结构进行蓄热,但现有的熔铝炉并不具备能较好地让蓄热后的蓄热结构放热的机构,造成较大的能源损耗。为此,有必要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所述换气机构在排放尾气的同时,能有效地配合蓄热结构蓄热与放热,起到节能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安装于基座上,所述基座内相对设有两个蓄热腔,每一蓄热腔内设有一蓄热组件,用以蓄热;所述换气机构包括气道切换阀、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切换气缸及两根输气管,所述气道切换阀为四通阀门,所述气道切换阀设有两两相对设置的四个阀门口,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分别与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连接,所述第一风机用以吸风,第二风机用以吹风;另一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分别与两根输气管的一端连接,每一输气管的另一端对应与一蓄热腔的顶端连通;所述切换气缸的伸缩杆与气道切换阀的阀门把手连接,通过切换气缸的伸缩杆伸缩,以阀门把手带动气道切换阀内的阀芯切换气道,以供通过第一风机对一蓄热腔吸风,排放尾气的同时,使该蓄热腔内的蓄热组件蓄热,以及第二风机对另一蓄热腔吹风,使该蓄热腔内已蓄热的蓄热组件放热,并通过切换气缸驱动气道切换阀切换气道,将放热与蓄热的蓄热腔切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蓄热组件包括若干蓄热块,若干蓄热块呈一直线层叠设置于蓄热腔内。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基座包括主体座及安装于主体座上的安装座,所述主体座内相对设有两个层阶腔,所述层阶腔呈上宽下窄状,设有上腔部与下腔部,所述安装座内相对设有两个通腔,每一通腔对应连通一层阶腔,所述通腔与对应的层阶腔的上腔部组成所述蓄热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在排放尾气的同时,能有效地配合蓄热结构蓄热与放热,起到节能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蓄热熔铝炉的示意图。图2为蓄热结构与炉体的分解图。图3为拆除蓄热组件后的蓄热结构与炉体的剖视图。图4为蓄热组件的安装示意图。图5为蓄热熔铝炉的俯视图。图6为蓄热熔铝炉的左视图。图7为蓄热熔铝炉的后视图。图8为气道切换阀的示意图。图9为两块隔热组合板的组装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图2及图3,一种蓄热熔铝炉,包括炉体10、坩埚20、燃烧装置30、蓄热结构40及换气机构50,所述炉体10设有加热腔101,参阅图5,所述坩埚20安装至炉体10上,坩埚20的一端设于加热腔101内,所述燃烧装置30包括烧嘴31,所述烧嘴31的一端连通加热腔101,通过烧嘴31将燃气和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燃烧,并将燃烧气体产生的热量送入加热腔101内对坩埚20加热;结合参阅图4,所述蓄热结构40安装于炉体10上,其包括基座41及蓄热组件42,所述基座41安装于炉体10上,所述基座41内相对设有两个蓄热腔401,所述蓄热腔401的底端连通加热腔101,每一蓄热腔401内设有一蓄热组件42,所述蓄热组件42包括若干蓄热块421,通过蓄热块421于蓄热腔401内蓄热;所述换气机构50连通两个蓄热腔401的顶端,通过换气机构50可切换地对一蓄热腔401吸风,使该蓄热腔401内的蓄热块421蓄热,以及对另一蓄热腔401吹风,使该蓄热腔401内已蓄热的蓄热块421将热量送入加热腔101内。进一步地,参阅图3、图4,所述基座41包括主体座411及安装于主体座411上的安装座412,所述主体座411内相对设有两个层阶腔61,所述层阶腔61呈上宽下窄状,每一层阶腔61设有上腔部611与下腔部612,所述下腔部612与加热腔101连通,所述安装座412内相对设有两个通腔62,每一通腔62对应连通一层阶腔61,所述通腔62与对应的层阶腔61的上腔部611组成所述蓄热腔401。进一步地,所述蓄热块421呈蜂窝状,若干蓄热块421呈一直线层叠设置至蓄热腔401内。进一步地,参阅图2、图3,所述炉体10设有隔热底座11、安装至隔热底座11上的保护壳110及安装于隔热底座11上方的隔热顶板12,所述隔热底座11设有座体部111及沿座体部111边沿设置的座壁部112,所述隔热顶板12配合座体部111与座壁部112,围成所述加热腔101。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座411设于座体部111上,所述主体座411上设有用以承托隔热顶板12的承托台63,以供承托台63配合座壁部112的顶部边沿,承托隔热顶板12。进一步地,所述座壁部112呈U型,所述座壁部112上开设有连通加热腔101的维修口64,通过维修口64对加热腔101内进行日常维修与清理;所述保护壳110上对应维修口64设有封装口641,所述封装口641上设有隔热门(图未示),通过隔热门相对于维修口64开启与关闭。进一步地,参阅图2、图9,所述隔热顶板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块隔热组合板121及连接两块隔热组合板121的连接板122,每一隔热组合板121上设有组装口1211,两块隔热组合板121的组装口1211围成用以安装坩埚20的装配口102,所述连接板122对应装配口102设有穿口103,以供坩埚20的一端安装至加热腔101内时,从穿口103与装配口102穿入至加热腔101内。进一步地,所述基座41上设有安装板413,具体的,安装板413设于主体座411上;所述燃烧装置30包括燃气调压器31、空气输送泵32、燃气输送机构(图未示)、空气输送机构(图未示)及混合输送器(图未示),所述燃气调压器31、空气输送泵32均设有安装板413的上方,燃气调压器31与燃气管连接,以供燃气管将燃气输送至燃气调压器31内,通过燃气调压器31对燃气调压,所述燃气输送机构、空气输送机构、混合输送器及烧嘴31均设置于安装板413上,所述燃气输送机构的一端连接燃气调压器31,另一端分别连接烧嘴31与混合输送器,将燃气分别输送至烧嘴31与混合输送器;所述空气输送机构的一端连接空气输送泵32,另一端分别连接烧嘴31与混合输送器,将空气分别输送至烧嘴31与混合输送器;所述混合输送器的一端连通加热腔101,用以向加热腔101内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安装于基座(41)上,所述基座(41)内相对设有两个蓄热腔(401),每一蓄热腔(401)内设有一蓄热组件(42),用以蓄热;其特征在于:包括气道切换阀(51)、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切换气缸(54)及两根输气管(55),所述气道切换阀(51)为四通阀门,所述气道切换阀(51)设有两两相对设置的四个阀门口(513),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513)分别与第一风机(52)及第二风机(53)连接,所述第一风机(52)用以吸风,第二风机(53)用以吹风;另一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513)分别与两根输气管(55)的一端连接,每一输气管(55)的另一端对应与一蓄热腔(401)的顶端连通;所述切换气缸(54)的伸缩杆与气道切换阀(51)的阀门把手(511)连接,通过切换气缸(54)的伸缩杆伸缩,以阀门把手(511)带动气道切换阀(51)内的阀芯(512)切换气道,以供通过第一风机(52)对一蓄热腔(401)吸风,排放尾气的同时,使该蓄热腔(401)内的蓄热组件(42)蓄热,以及第二风机(53)对另一蓄热腔(401)吹风,使该蓄热腔(401)内已蓄热的蓄热组件(42)放热,并通过切换气缸(54)驱动气道切换阀(51)切换气道,将放热与蓄热的蓄热腔(401)切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蓄热熔铝炉的换气机构,安装于基座(41)上,所述基座(41)内相对设有两个蓄热腔(401),每一蓄热腔(401)内设有一蓄热组件(42),用以蓄热;其特征在于:包括气道切换阀(51)、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切换气缸(54)及两根输气管(55),所述气道切换阀(51)为四通阀门,所述气道切换阀(51)设有两两相对设置的四个阀门口(513),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513)分别与第一风机(52)及第二风机(53)连接,所述第一风机(52)用以吸风,第二风机(53)用以吹风;另一相对设置的两个阀门口(513)分别与两根输气管(55)的一端连接,每一输气管(55)的另一端对应与一蓄热腔(401)的顶端连通;所述切换气缸(54)的伸缩杆与气道切换阀(51)的阀门把手(511)连接,通过切换气缸(54)的伸缩杆伸缩,以阀门把手(511)带动气道切换阀(51)内的阀芯(512)切换气道,以供通过第一风机(52)对一蓄热腔(401)吸风,排放尾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亦楚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尚丽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