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2748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包括车体以及设于车体上方的车箱和驾驶室,车箱内设有配重块,车体内设有反力加载装置、荷载检测装置和位移检测装置;于车箱下方在车体上开设有检测口,反力加载装置穿过检测口与车箱底部连接;驾驶室内设有控制台,控制台包括显示器和控制器,于控制器内集成有通讯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反力加载装置、荷载检测装置和位移检测装置均与控制台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配重以及加载、检测等相关装置集成在检测车上,检测时仅需微调加载位置并进行简单的参数调节,即可直接检测出桩基或者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无需拖吊,节约了检测成本,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
本技术涉及桩基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往因地形、地质原因而无法修建公路及铁路的地方,也逐渐加快了建设步伐,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建设进程。目前,针对不可避免的岩溶及软土地区,在进行铁路和公路路基修筑时,往往采用桩基加固方式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如何确保这些地基在加固后的承载力,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加固后的桩基及复合地基进行承载力试验。迄今,许多经过桩基加固的公路或铁路路基在进行桩基或者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时均是采取现场安装检测仪器、安装加载辅助设备、荷载施加及测试、加载仪器拆除、卸载及仪器和配重块的回收转运等步骤进行。如此繁琐的操作过程,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可能会对工期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桩基承载力检测用可移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公开号为:CN207714396U),通过配置有滑块和滑槽的长、短船进行移动,以期减小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但该装置仍需转运、搭设,且其位移距离有限,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能够快速完成加载、数据采集以及装置转移工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包括车体以及设于车体上方的车箱和驾驶室,车箱内设有配重块,车体内设有用于向待测基桩施加荷载的反力加载装置,以及用于检测荷载压力的荷载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待测基桩位移量的位移检测装置;于车箱下方在车体上开设有检测口,反力加载装置穿过检测口与车箱底部连接;驾驶室内设有控制台,控制台包括显示器和控制器,于控制器内集成有通讯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反力加载装置、荷载检测装置和位移检测装置均与控制台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述检测口处还设有对中装置,对中装置包括用于观察并定位反力加载装置的摄像头,摄像头与控制台通讯连接,向控制台传输拍摄画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对中装置还包括激光瞄准器,激光瞄准器竖直向下设置在反力加载装置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控制台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体周围均匀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可伸缩支撑柱,可伸缩支撑柱与控制台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体左右两侧的底部设有履带轮组,履带轮组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主动轮和履带,履带的首尾两端通过可拆卸连接成环形;至少两个主动轮置于履带内侧,并与履带啮合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主动轮包括轮毂和轮胎,轮毂向两侧延伸并于延伸出的轮毂面上形成若干第一齿块;履带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连接带和若干第二齿块,若干第二齿块等距间隔设置在两连接带上,并向连接带内外两侧凸出;连接带的首尾两端通过可拆卸连接成环形,第二齿块于连接带的内侧形成有用于容纳轮胎的凹槽,第二齿块于连接带内侧的凸出部与第一齿块啮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反力加载装置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和承压板,高压油泵的泵体通过供油管与千斤顶连接,高压油泵的电机与控制台电性连接;千斤顶一端与车箱底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承压板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反力加载装置还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与控制台电性连接;升降机构的固定端与车箱或车体固定连接,升降机构的活动端与千斤顶的侧壁可拆卸连接,带动千斤顶做靠近或远离车箱底部的运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荷载检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和压力表,压力表与供油管连接;压力传感器与千斤顶固定连接,并设于千斤顶与车箱底部之间,或设于千斤顶与承压板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移检测装置包括位移传感器和位移计,位移计于千斤顶下部呈水平安装,其探头与待测基桩侧壁连接;位移传感器于千斤顶下部呈竖直安装,其检测端与承压板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将配重以及加载、检测等相关装置集成在可移动的检测车上,检测车移至待测基桩上方后,微调加载位置对中并进行简单的参数调节后,通过反力加载装置和荷载检测装置,直接检测出桩基或者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并通过位移检测装置保证检测值的准确性;检测完毕后,仅需将加载、检测等相关装置简单复位,便可将车辆移至下一检测位置继续开展检测工作,无需吊车对加载、检测等相关装置以及配重块进行拖吊,省去了传统加载测试方法的仪器装卸过程,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机动性和便利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检测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各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履带轮组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车体,11-检测口,12-履带轮组,121-主动轮,1211-轮毂,1212-轮胎,1213-第一齿块,122-履带,1221-连接带,1222-第二齿块,1223-凹槽,2-车箱,21-配重块,3-驾驶室,4-反力加载装置,41-千斤顶,411-顶升端,42-高压油泵,421-泵体,422-电机,423-供油管,43-承压板,431-透光孔,44-升降机构,441-固定端,442-活动端,5-荷载检测装置,51-压力传感器,52-压力表,6-位移检测装置,61-位移传感器,62-位移计,7-控制台,71-显示器,72-控制器,8-对中装置,81-摄像头,82-激光瞄准器,9-可伸缩支撑柱,100-待测基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进行更清楚、完整地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的首选实施例,但是,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包括车体以及设于车体上方的车箱和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箱内设有配重块,所述车体内设有用于向待测基桩施加荷载的反力加载装置,以及用于检测荷载压力的荷载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待测基桩位移量的位移检测装置;于所述车箱下方在所述车体上开设有检测口,所述反力加载装置穿过所述检测口与所述车箱底部连接;所述驾驶室内设有控制台,控制台包括显示器和控制器,于控制器内集成有通讯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反力加载装置、荷载检测装置和位移检测装置均与控制台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包括车体以及设于车体上方的车箱和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箱内设有配重块,所述车体内设有用于向待测基桩施加荷载的反力加载装置,以及用于检测荷载压力的荷载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待测基桩位移量的位移检测装置;于所述车箱下方在所述车体上开设有检测口,所述反力加载装置穿过所述检测口与所述车箱底部连接;所述驾驶室内设有控制台,控制台包括显示器和控制器,于控制器内集成有通讯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反力加载装置、荷载检测装置和位移检测装置均与控制台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口处还设有对中装置,所述对中装置包括用于观察并定位反力加载装置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所述控制台通讯连接,向所述控制台传输拍摄画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装置还包括激光瞄准器,所述激光瞄准器竖直向下设置在所述反力加载装置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所述控制台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周围均匀分布设置有至少三个可伸缩支撑柱,所述可伸缩支撑柱与所述控制台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桩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的可移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左右两侧的底部设有履带轮组,所述履带轮组包括前后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主动轮和履带,所述履带的首尾两端通过可拆卸连接成环形;所述至少两个主动轮置于履带内侧,并与所述履带啮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磊安康尹修城李果曹俊杨世华姜渝孟江超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三峡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