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2735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包括积水盒、过水连接件、过滤板、缓冲件和排水机构,外筒固定安装在积水盒的顶部,且外筒的底部开设有与积水盒相通的第二出水口,内筒滑动连接在外筒的内部,且内筒的底部开设有与外筒相通的第一出水口,过滤板固定安装在内筒的顶部,且内筒的顶部开设有与过滤板相通的进水口,缓冲件安装在外筒的内部,排水机构安装在积水盒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具有在对回填坑内部积水进行排除时,排水口不易被泥土堵塞,并且排水速度快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
本技术涉及工程构筑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
技术介绍
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中,各类防治工程,如挡土墙工程、护坡工程、排导工程等,是最普遍、最常用,也最经济实用的防治措施。防治工程的主体是防治工程体,其特点是施工简单、方便且投资相对较小,同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好,目前,防治工程体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对于拟建工程体背侧回填措施,大多是强调夯实技术与标准,较少考虑排水措施,综合性考虑不足。为了防止回填坑内部积水过多需要对其进行排水,而目前通过直接将排水管埋在回填坑中,泥土容易将排水管的管口堵住从而影响排水,并且排水管管口较小,排水效率不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在对回填坑内部积水进行排除时,排水口不易被泥土堵塞,并且排水速度快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本技术提供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包括:积水盒;过水连接件,所述过水连接件包括外筒、内筒,所述外筒固定安装在积水盒的顶部,且所述外筒的底部开设有与积水盒相通的第二出水口,所述内筒滑动连接在外筒的内部,且所述内筒的底部开设有与外筒相通的第一出水口;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固定安装在内筒的顶部,且所述内筒的顶部开设有与过滤板相通的进水口;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安装在外筒的内部;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安装在积水盒的侧壁上。优选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管和微型水泵,所述排水管固定安装在积水盒的侧壁上,所述排水管远离积水盒的一端与微型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缓冲件为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的一端与内筒的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压力弹簧的另一端外筒的内底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积水盒的内底壁上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导流板。优选的,所述过滤板的两端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挡板。优选的,所述过水连接件设有若干组,且若干组所述过水连接件等距分布在积水盒的顶部。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将积水盒放到回填坑里再把回填坑埋起来,然后积土中的水会通过过滤板上的滤孔中流到内筒中,再从内筒流到积水盒中,从而可以通过排水机构对积水盒中收集的水进行排出,并且通过若干组过水连接件同时对过滤板上积土中的水进行回收,从而不仅排水速度快,而且在对回填坑内部积水进行排除时,排水口不易被泥土堵塞。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正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俯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积水盒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过水连接件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积水盒,2、过水连接件,21、外筒,22、内筒,3、过滤板,4、排水机构,41、排水管,42、微型水泵,5、压力弹簧,6、导流板,7、挡板,8、进水口,9、第一出水口,9a、第二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正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俯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积水盒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的过水连接件结构示意图。包括:积水盒1、过水连接件2、过滤板3、缓冲件和排水机构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过水连接件2包括外筒21、内筒22,外筒21固定安装在积水盒1的顶部,且外筒21的底部开设有与积水盒1相通的第二出水口9a,内筒22滑动连接在外筒21的内部,且内筒22的底部开设有与外筒21相通的第一出水口9,过滤板3固定安装在内筒22的顶部,且内筒22的顶部开设有与过滤板3相通的进水口8。排水机构4包括排水管41和微型水泵42,排水管41固定安装在积水盒1的侧壁上,排水管41远离积水盒1的一端与微型水泵4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积水盒1的内底壁上固定安装有倾斜设置的导流板6。过水连接件2设有若干组,且若干组过水连接件等距分布在积水盒1的顶部。需要说明的是:将接水盒1放到回填坑中,再用土把回填坑填上,一段时间后积水上的水会向下流到,并穿过过滤板3上的过滤孔流到内筒22中,而泥土却被过滤板3挡住外部,从而不会造成进水口8的堵塞,积水再从内筒22流到外筒21中,并从第二出水口9a流到积水盒1中,而水在倾斜设置的导流板6的作用下会流到积水盒1的边缘处处,此时控制微型水泵42工作可以通过排水管41将积水盒1中收集的水抽出,从而可以对回填坑中泥土中的积水进行排出,而通过若干组内筒22和外筒21不仅提高过滤板3的稳定性,还可以同时对过滤板3上积土中的水进行收集,从而可以提高积水的收集速度。参考图3和图5所示,缓冲件为压力弹簧5,压力弹簧5的一端与内筒22的底壁固定连接,压力弹簧5的另一端外筒21的内底壁固定连接。过滤板3的两端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挡板7。需要说说明的是:泥土在回填使会砸向过滤板3,过滤板3会带动内筒22滑向外筒21,此时压力弹簧5不断伸缩可以对内筒22和过滤板3进行缓冲,而过滤板3侧壁上的挡板7可以挡住积土,防止积土落在积水盒1上将内筒22和外筒21埋住,而影响积水的收集。本技术提供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的工作原理如下:将接水盒1放到回填坑中,再用土把回填坑填上,泥土在回填使会砸向过滤板3,过滤板3会带动内筒22滑向外筒21,此时压力弹簧5不断伸缩可以对内筒22和过滤板3进行缓冲,而过滤板3侧壁上的挡板7可以挡住积土,防止积土落在积水盒1上将内筒22和外筒21埋住,而影响积水的收集,一段时间后积水上的水会向下流到,并穿过过滤板3上的过滤孔流到内筒22中,而泥土却被过滤板3挡住外部,从而不会造成进水口8的堵塞,积水再从内筒22流到外筒21中,并从第二出水口9a流到积水盒1中,而水在倾斜设置的导流板6的作用下会流到积水盒1的边缘处处,此时控制微型水泵42工作可以通过排水管41将积水盒1中收集的水抽出,从而可以对回填坑中泥土中的积水进行排出,而通过若干组内筒22和外筒21不仅提高过滤板3的稳定性,还可以同时对过滤板3上积土中的水进行收集,从而可以提高积水的收集速度,从而在对回填坑内部积水进行排除时,排水口不易被泥土堵塞,并且排水速度快。本技术中涉及的电路以及控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积水盒(1);/n过水连接件(2),所述过水连接件(2)包括外筒(21)、内筒(22),所述外筒(21)固定安装在积水盒(1)的顶部,且所述外筒(21)的底部开设有与积水盒(1)相通的第二出水口(9a),所述内筒(22)滑动连接在外筒(21)的内部,且所述内筒(22)的底部开设有与外筒(21)相通的第一出水口(9);/n过滤板(3),所述过滤板(3)固定安装在内筒(22)的顶部,且所述内筒(22)的顶部开设有与过滤板(3)相通的进水口(8);/n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安装在外筒(21)的内部;/n排水机构(4),所述排水机构(4)安装在积水盒(1)的侧壁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积水盒(1);
过水连接件(2),所述过水连接件(2)包括外筒(21)、内筒(22),所述外筒(21)固定安装在积水盒(1)的顶部,且所述外筒(21)的底部开设有与积水盒(1)相通的第二出水口(9a),所述内筒(22)滑动连接在外筒(21)的内部,且所述内筒(22)的底部开设有与外筒(21)相通的第一出水口(9);
过滤板(3),所述过滤板(3)固定安装在内筒(22)的顶部,且所述内筒(22)的顶部开设有与过滤板(3)相通的进水口(8);
缓冲件,所述缓冲件安装在外筒(21)的内部;
排水机构(4),所述排水机构(4)安装在积水盒(1)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背侧回填构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机构(4)包括排水管(41)和微型水泵(42),所述排水管(41)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艳玲吴波王峰王树星景晓东何强江海洋郭鹏范龙刚刘连朱文峰高庆柳耀君王艳婷刘倩然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大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