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6171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电芯的电芯固定机构、用于检测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极柱检测机构和用于检测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盖板检测机构,电芯的一端与电芯固定机构固定,电芯的另一端分别与极柱检测机构和盖板检测机构抵接;本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可以自动测量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并能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出测量值;同时自动测量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并实时显示出测量值,避免高度不一致造成PACK模组焊接质量问题、模组与电池壳体胶水粘接不牢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芯制备
,尤其涉及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动力锂电池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对锂电池电芯的外观性能、质量、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电芯上盖板目前采用的是封口焊接工艺,因焊接过程中会形成不规则焊缝,焊接后因设备、焊接工艺等原因会造成电芯盖板面与电芯底部高度不一致、电芯极柱面与电芯底部高度不一致,这会影响到后续模组焊接工序焊接质量,容易造成焊接后模组底部电芯高低不平、焊渣较多、炸点问题存在,同时也会影响到PACK工序模组与电池壳体粘接面质量,因电芯底部高低不平,会存在电芯粘接不牢的问题,达不到工艺要求的拉拔强度,装车时极易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对电芯进行高度检测,避免了高度不一致造成PACK模组焊接质量问题、模组与电池壳体胶水粘接不牢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电芯的电芯固定机构、用于检测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极柱检测机构和用于检测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盖板检测机构,电芯的一端与电芯固定机构固定,电芯的另一端分别与极柱检测机构和盖板检测机构抵接。进一步地,所述电芯固定机构包括平面固定板、U型板和光电传感器,U型板和光电传感器均固定于平面固定板上,光电传感器的发送器和接收器分别设置于U型板的两侧,电芯的一端插入U型板的凹槽中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电芯固定机构还包括双向直线滑轨和用于驱动平面固定板运动的无杆气缸,平面固定板与双向直线滑轨的滑块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极柱检测机构包括气缸固定板、升降气缸、极柱检测板和第一位移传感器,升降气缸的固定端固定于气缸固定板上、伸缩端与极柱检测板固定连接,第一位移传感器固定于极柱检测板上,升降气缸伸长驱动极柱检测板向电芯运动、并与远离U型板一端的电芯抵接。进一步地,所述极柱检测机构还包括凹槽板,凹槽板固定于极柱检测板的下方,升降气缸伸长驱动凹槽板向电芯运动、并电芯卡设于凹槽板的槽中。进一步地,所述极柱检测机构还包括侧立板、升降滑轨和高度调节块,升降滑轨和高度调节块固定于侧立板上,气缸固定板通过高度调节块、升降滑轨与侧立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盖板检测机构包括盖板检测板和固定于盖板检测板上的第二传感器,盖板检测板固定于极柱检测板上。进一步地,所述高度测量装置还包括台架、防护罩和支撑脚杯,台架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杯、上部与防护罩固定连接,电芯固定机构、极柱检测机构、盖板检测机构均设置于防护罩中,防护罩在其开口端的相互两侧固定设置有安全光栅。进一步地,双向直线滑轨和无杆气缸均固定于台架上,侧立板固定于防护罩的内侧面上,升降滑轨的伸长方向与双向直线滑轨的伸长方向垂直。进一步地,双向直线滑轨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固定于台架上、并与双向直线滑轨的端部抵接;侧立板的两侧设置有用于走线的坦克链,坦克链固定于防护罩的内侧面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结构中提供的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自动测量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并能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出测量值;可同时自动测量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并实时显示出测量值,避免高度不一致造成PACK模组焊接质量问题、模组与电池壳体胶水粘接不牢问题;此设备可替代人工测量,效率高,测量精度高,也可避免人工测量时误差大的问题;电芯固定机构、极柱检测机构、盖板检测机构、测量参数均可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型号电芯测量;人工操作异常、测量异常时可报警,满足安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防护罩中的具体结构图;其中,1-电芯,2-电芯固定机构,3-极柱检测机构,4-盖板检测机构,5-台架,6-防护罩,7-支撑脚杯,8-安全光栅,9-限位块,10-坦克链,11-指示灯,12-显示屏,13-按钮盒,21-平面固定板,22-U型板,23-光电传感器,24-双向直线滑轨,25-无杆气缸,31-气缸固定板,32-升降气缸,33-极柱检测板,34-第一位移传感器,35-凹槽板,36-侧立板,37-升降滑轨,38-高度调节块,41-盖板检测板,42-第二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如图1至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电芯1的电芯固定机构2、用于检测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极柱检测机构3和用于检测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盖板检测机构4,电芯的一端与电芯固定机构2固定,电芯的另一端分别与极柱检测机构3和盖板检测机构4抵接。电芯1通过电芯固定机构2进行固定,然后通过极柱检测机构3检测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的高度,并记录该极柱高度值,通过盖板检测机构4检测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的高度,并记录该盖板高度值,通过与预设的电芯高度值和盖板高度值进行分别比较,若两者均处于预设值范围内,表明当前电芯为合格品,可以流向下一工序,若其中一个不处于预设值范围内,表明当前电芯为不合格产品,不可以流向下一个工序,需要剔除。通过本申请的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可自动测量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并能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出测量值;可同时自动测量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并实时显示出测量值,避免高度不一致造成PACK模组焊接质量问题、模组与电池壳体胶水粘接不牢问题;此设备可替代人工测量,效率高,测量精度高,也可避免人工测量时误差大的问题;设备可兼容不同型号电芯测量,测量的限值可通过显示屏界面调节,换型时只需更换电芯固定机构2、测量参数范围、极柱检测机构3、盖板检测机构4即可;测量过程中有安全防护,可避免人工误操作问题。以上电芯固定机构2、极柱检测机构3、盖板检测机构4均设置于防护罩6中,台架5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杯7、上部与防护罩6固定连接,防护罩6在其开口端的相互两侧固定设置有安全光栅8。具体地,支撑脚杯7采用碳钢材质,共4个均布在台架5的底部,为保证整个装置安装后稳定无晃动,支撑脚杯7增加了一组地脚架,直接和地面用螺栓固接。台架5整体是用铝型材组装,长度×宽度×高度可以为:1800mm×1234mm×1624mm型号,设备台面是Q235-A铁板,台架5的前后左右都安装了防护门,保持设备美观。防护罩6整体采用铝型材组装,呈L型,除操作正面外,铝型材每个面均安装了透明亚克力板,其作用是避免设备自动测量时,人为干涉可能导致安全问题。安全光栅8设置于L型短边两侧、并通过螺栓垂直固定,主要作用是避免装置自动运行时,人员误把手或其他物体放进工作区域内造成安全问题。防护罩6上还设置有指示灯11,指示灯11为标准三色灯,主要用来判断设备状态,提示报警、正常运行、待料状态,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电芯(1)的电芯固定机构(2)、用于检测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极柱检测机构(3)和用于检测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盖板检测机构(4),电芯的一端与电芯固定机构(2)固定,电芯的另一端分别与极柱检测机构(3)和盖板检测机构(4)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电芯(1)的电芯固定机构(2)、用于检测电芯极柱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极柱检测机构(3)和用于检测电芯盖板面到电芯底部高度的盖板检测机构(4),电芯的一端与电芯固定机构(2)固定,电芯的另一端分别与极柱检测机构(3)和盖板检测机构(4)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固定机构(2)包括平面固定板(21)、U型板(22)和光电传感器(23),U型板(22)和光电传感器(23)均固定于平面固定板(21)上,光电传感器(23)的发送器和接收器分别设置于U型板(22)的两侧,电芯的一端插入U型板(22)的凹槽中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固定机构(2)还包括双向直线滑轨(24)和用于驱动平面固定板(21)运动的无杆气缸(25),平面固定板(21)与双向直线滑轨(24)的滑块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检测机构(3)包括气缸固定板(31)、升降气缸(32)、极柱检测板(33)和第一位移传感器(34),升降气缸(32)的固定端固定于气缸固定板(31)上、伸缩端与极柱检测板(33)固定连接,第一位移传感器(34)固定于极柱检测板(33)上,升降气缸(32)伸长驱动极柱检测板(33)向电芯(1)运动、并与远离U型板(22)一端的电芯(1)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高度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检测机构(3)还包括凹槽板(35),凹槽板(35)固定于极柱检测板(33)的下方,升降气缸(32)伸长驱动凹槽板(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林张明许诺姚鑫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