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击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1665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击充电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击充电桩,能够在受到撞击时,自动将充电桩主体沉降至底壳的底部,进而避免由于车辆的撞击导致充电桩主体的损坏,不仅可以对车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在撞击结束后自动升起,大大降低了充电桩主体在撞击事故中的故障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击充电桩
本技术属于充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防撞击充电桩。
技术介绍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但是现有的充电桩结构简单,无法应对撞击产生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击充电桩,旨在解决现有的充电桩结构简单,无法应对撞击产生的影响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撞击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所述防撞击充电桩还包括提升组件、底壳、侧壳和挡杆,充电桩主体通过底座与底壳内壁滑动连接,侧壳固定在底壳外一侧,挡杆整体为倒置的“U”型,且两端通过中部设置有导轮的横杆连接,挡杆的两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挡杆的一端固定在底壳靠近侧壳一侧的外壁上,挡杆上端的位置高于侧壳顶部的位置,底壳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导向轮,底壳靠近侧壳一侧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导向轮,底壳靠近侧壳一侧的外壁底部设置有底壳连接环,充电桩主体底部设置有主体连接环,主体连接环上连接有沉降绳,沉降绳依次绕过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导轮后与底壳连接环连接,提升组件设置在侧壳内,并与底座连接,用于驱动底座带动充电桩主体上升。优选地,所述提升组件包括卷簧和第三导向轮,底壳靠近侧壳一侧的外壁上端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第三导向轮,卷簧固定在侧壳内,且端部连接有提升绳,提升绳绕过第三导向轮后与底座连接。优选地,所述底壳上端设置有挡块,用于限制底座的上升高度。优选地,所述沉降绳为钢索。优选地,所述底壳与侧壳均埋置于地下,且上端面与地表平齐。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击充电桩,能够在受到撞击时,自动将充电桩主体沉降至底壳的底部,进而避免由于车辆的撞击导致充电桩主体的损坏,不仅可以对车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还能在撞击结束后自动升起,大大降低了充电桩主体在撞击事故中的故障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击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击充电桩的沉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挡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充电桩主体;2、底座;3、主体连接环;4、第一导向轮;5、底壳;6、第二导向轮;7、底壳连接环;8、挡杆;9、支撑杆;10、导轮;11、侧壳;12、卷簧;13、第三导向轮;14、提升绳;15、沉降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击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充电桩主体1,所述防撞击充电桩还包括提升组件、底壳5、侧壳11和挡杆8,充电桩主体1通过底座2与底壳5内壁滑动连接,侧壳11固定在底壳5外一侧,挡杆8整体为倒置的“U”型,且两端通过中部设置有导轮10的横杆连接,挡杆8的两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远离挡杆8的一端固定在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上,挡杆8上端的位置高于侧壳11顶部的位置,底壳5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导向轮4,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导向轮6,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底部设置有底壳连接环7,充电桩主体1底部设置有主体连接环3,主体连接环3上连接有沉降绳15,沉降绳15依次绕过第一导向轮4、第二导向轮6和导轮10后与底壳连接环7连接,提升组件设置在侧壳11内,并与底座2连接,用于驱动底座2带动充电桩主体1上升。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在收到撞击时,挡杆8首先受到冲击,因此挡杆8将绕挡杆8与支撑杆9的连接部位转动,横杆上的导轮10则相应转动,绕过导轮10的沉降绳15将拉动充电桩主体1向底壳5内沉降,直至其完全进入底壳5内,避免了车辆对其造成的撞击;并且底壳连接环7、导轮10和第二导向轮6之间构成了“动滑轮”结构,能构缩短挡杆8所需转动的行程,提高了装置的集成度。如图1、2和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提升组件包括卷簧12和第三导向轮13,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上端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设置有第三导向轮13,卷簧12固定在侧壳11内,且端部连接有提升绳14,提升绳14绕过第三导向轮13后与底座2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底座2的两侧设置有滑槽,用于与底座2滑动连接。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卷簧12通过自身的拉力将底座2向上拉起,使得充电桩主体1升至底壳5上端,从而方便人们的使用;在受到撞击时,充电桩主体1将向下沉降,卷簧12则在此过程中进行充能,当撞击结束后,卷簧12再次将充电桩主体1升起,保证其正常工作。如图1、2和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底壳5上端设置有挡块,用于限制底座2的上升高度。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通过设置挡块,能够使底座2上升后能够处于稳定的位置,避免晃动。如图1、2和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沉降绳15为钢索。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钢索采用无弹性的钢索,通过设置钢索,能够避免由于沉降绳15的弹性导致的需要挡杆8具有更大的转动角度。如图1、2和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底壳5与侧壳11均埋置于地下,且上端面与地表平齐。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底壳5与侧壳11均埋置于地下,且上端面与地表平齐,整体美观,不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撞击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击充电桩还包括提升组件、底壳(5)、侧壳(11)和挡杆(8),充电桩主体(1)通过底座(2)与底壳(5)内壁滑动连接,侧壳(11)固定在底壳(5)外一侧,挡杆(8)整体为倒置的 “U”型,且两端通过中部设置有导轮(10)的横杆连接,挡杆(8)的两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远离挡杆(8)的一端固定在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上,挡杆(8)上端的位置高于侧壳(11)顶部的位置,底壳(5)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导向轮(4),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导向轮(6),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底部设置有底壳连接环(7),充电桩主体(1)底部设置有主体连接环(3),主体连接环(3)上连接有沉降绳(15),沉降绳(15)依次绕过第一导向轮(4)、第二导向轮(6)和导轮(10)后与底壳连接环(7)连接,提升组件设置在侧壳(11)内,并与底座(2)连接,用于驱动底座(2)带动充电桩主体(1)上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击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击充电桩还包括提升组件、底壳(5)、侧壳(11)和挡杆(8),充电桩主体(1)通过底座(2)与底壳(5)内壁滑动连接,侧壳(11)固定在底壳(5)外一侧,挡杆(8)整体为倒置的“U”型,且两端通过中部设置有导轮(10)的横杆连接,挡杆(8)的两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杆(9),支撑杆(9)远离挡杆(8)的一端固定在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上,挡杆(8)上端的位置高于侧壳(11)顶部的位置,底壳(5)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导向轮(4),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二导向轮(6),底壳(5)靠近侧壳(11)一侧的外壁底部设置有底壳连接环(7),充电桩主体(1)底部设置有主体连接环(3),主体连接环(3)上连接有沉降绳(15),沉降绳(15)依次绕过第一导向轮(4)、第二导向轮(6)和导轮(10)后与底壳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良孙月真王海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颐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