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顾兆辉专利>正文

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161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6: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涉及通风管道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的抗震型通风管道结构在使用的时候,缓冲效果较差,无法在遇到强风的时候辅助缓冲冲击力,也无法在通风的时候有效的控制风向的问题,包括主体,顶件,侧件;所述主体为板状结构,且主体的底部两端设有竖板;所述顶件设在主体的顶端,且顶件的底部两端与主体的顶端两侧相连接;所述侧件整体为橡胶材质。移动件是用来安装在主体顶端的,使本装置在使用的时候,移动件可以将其底部的弹簧压缩,使得导向头可以在导向槽的内部移动,进而使移动件遇到强风或地震的时候,可以自动缓冲冲击力,进而避免管道受损以及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风管道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在相近的建筑高楼之间,通常会设置有通风管道,进而与楼内的通风系统连接,使楼内空气可以提升。例如申请号:CN201310598355.0中涉及一种新型通风管道,包括基材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管外壁留有包裹层,在包裹层内设置可熔材料,所述基材管的内表面为复合热反射层,同时热反射层的内表面增加活性炭层,并且基材管上设有消音孔,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绿色环保,净化空气中的杂质,消除噪音,抗震稳定性强,当遇到高温时,包裹层内的可熔材料吸热熔化,使得通风管受热膨胀,在包裹层中形成空腔,增强耐热效果。基于现有技术发现,现有的抗震型通风管道结构在使用的时候,缓冲效果较差,无法在遇到强风的时候辅助缓冲冲击力,也无法在通风的时候有效的控制风向,且现有的抗震型通风管道结构在使用的时候,无法将管道内部通过的漂浮物收集,无法便捷清理管道内部,避免产生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抗震型通风管道结构在使用的时候,缓冲效果较差,无法在遇到强风的时候辅助缓冲冲击力,也无法在通风的时候有效的控制风向,且现有的抗震型通风管道结构在使用的时候,无法将管道内部通过的漂浮物收集,无法便捷清理管道内部,避免产生堵塞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包括主体,顶件,侧件,移动件,移动板,接触板和收集件;所述主体为板状结构,且主体的底部两端设有竖板;所述顶件设在主体的顶端,且顶件的底部两端与主体的顶端两侧相连接;所述侧件整体为橡胶材质,且侧件通过粘接的方式安装在主体的底部两端;所述接触板安装在移动件的内部,且接触板覆盖在内件的顶端,并且接触板顶端的挡板处于移动件顶端的矩形通槽内部;所述收集件安装在移动件的上方,且收集件两端的安装杆底部插入在移动件的矩形通槽内部;所述移动件包括有导向头,安装槽,内件,所述移动件为矩形管状结构,且移动件的两侧设有八个导向头,并且导向头为T形板状结构;所述移动件的内部底端设有两个安装槽,且安装槽为T形结构;所述移动件安装在主体的底端,且移动件的底部通过弹簧与顶槽的相连接,并且移动件的导向头嵌入在导向槽的内部;所述移动件的中间位置上下两端设有矩形通槽;所述移动板包括有收集板,收集仓,底件,所述移动板为矩形板状结构,且移动板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收集板;所述收集板的底部为矩形结构,且收集板的顶端为楔形板状结构;所述移动板的内端上方设有收集仓,且收集仓的内端为倾斜状结构;所述移动板安装在移动件的内部两端。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有支撑杆,顶槽,所述主体的底部两端设有均匀排列的支撑杆,且支撑杆为圆柱形结构,并且支撑杆呈倾斜状;所述主体的顶端设有四个顶槽,且顶槽为圆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顶件包括有导向槽,缓冲板,所述顶件为倒U形结构,且顶件的两侧设有两个导向槽,并且导向槽的截面为T形结构;所述顶件的顶端设有缓冲板,且缓冲板的底部设有矩形槽,并且缓冲板为橡胶材质。进一步的,所述侧件包括有接触块,缓冲孔,所述侧件为L形板状结构,且侧件的内侧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接触块,并且接触块为楔形结构;所述侧件的底部设有均匀排列的缓冲孔,且缓冲孔为圆柱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移动件还包括有内件,所述内件为倒V形板状结构,且内件安装在移动件的内部底端中间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还包括有底件,所述底件为T形结构,且底件设在移动板的底部中间位置,并且底件嵌入在安装槽的内部。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板包括有挡板,所述接触板为倒V形结构,且接触板的顶端通过两个连接板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为矩形板状结构,且挡板的两侧设有均匀排列的楔形槽。进一步的,所述收集件包括有安装杆,所述收集件为矩形结构,且收集件的内部底端中间位置为V形结构,并且收集件的底部中间位置设有水管连接头;所述收集件的底部设有安装杆,且安装杆为弹性板材质;所述安装杆的底部为楔形结构,且安装杆的底部外侧设有卡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本装置中,设置了移动件,移动件是用来安装在主体顶端的,使本装置在使用的时候,移动件可以将其底部的弹簧压缩,使得导向头可以在导向槽的内部移动,进而使移动件遇到强风或地震的时候,可以自动缓冲冲击力,进而避免管道受损以及影响使用寿命,导向头为T形结构,是为了可以嵌入到导向槽内部的,使移动件缓冲冲击力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导向移动,安装槽则是用来嵌入安装底件的,使移动板可以根据需求安装固定,进而便捷收集杂物,内件起到了将两个方向通过的风进行导流的,使风可以向上排出,或向下分散进入,减少对风的阻力;2、在本装置中,设置了移动板,移动板是用来安装在主体内部的,使底件可以嵌入到安装槽的内部,进而使移动板可以稳固的安装使用,使本装置在使用的时候,若是有漂浮物通过的时候,可以被收集板辅助拦截,若是被挡板阻挡之后,漂浮物落下,可以直接进入到收集仓的内部收集起来,使管道内部定期清理的时候,可以直接拉动移动板,收集板的顶端为楔形结构,是为了漂浮物跟随风漂浮的时候,可以被收集板有效的挡住拦截,进而使漂浮物可以有效的进入到收集板的底部收集,收集仓是在漂浮物被挡板挡住之后,漂浮物可以直接落在收集仓的内部,收集仓的内端为倾斜状结构,是为了漂浮物落下之后,可以被直接收集,不会落在边沿位置,底件是用来直接嵌入到安装槽内部的,使底件可以带动移动板稳固安装,且在取下的时候,可以直接抽拉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仰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主体仰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件局部截面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板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接触板及收集件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1、主体;101、支撑杆;102、顶槽;2、顶件;201、导向槽;202、缓冲板;3、侧件;301、接触块;302、缓冲孔;4、移动件;401、导向头;402、安装槽;403、内件;5、移动板;501、收集板;502、收集仓;503、底件;6、接触板;601、挡板;7、收集件;701、安装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顶件(2),侧件(3),移动件(4),移动板(5),接触板(6)和收集件(7);所述主体(1)为板状结构,且主体(1)的底部两端设有竖板;所述顶件(2)设在主体(1)的顶端,且顶件(2)的底部两端与主体(1)的顶端两侧相连接;所述侧件(3)整体为橡胶材质,且侧件(3)通过粘接的方式安装在主体(1)的底部两端;所述接触板(6)安装在移动件(4)的内部,且接触板(6)覆盖在内件(403)的顶端,并且接触板(6)顶端的挡板(601)处于移动件(4)顶端的矩形通槽内部;所述收集件(7)安装在移动件(4)的上方,且收集件(7)两端的安装杆(701)底部插入在移动件(4)的矩形通槽内部;/n所述移动件(4)包括有导向头(401),安装槽(402),内件(403),所述移动件(4)为矩形管状结构,且移动件(4)的两侧设有八个导向头(401),并且导向头(401)为T形板状结构;所述移动件(4)的内部底端设有两个安装槽(402),且安装槽(402)为T形结构;所述移动件(4)安装在主体(1)的底端,且移动件(4)的底部通过弹簧与顶槽(102)的相连接,并且移动件(4)的导向头(401)嵌入在导向槽(201)的内部;所述移动件(4)的中间位置上下两端设有矩形通槽;/n所述移动板(5)包括有收集板(501),收集仓(502),底件(503),所述移动板(5)为矩形板状结构,且移动板(5)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收集板(501);所述收集板(501)的底部为矩形结构,且收集板(501)的顶端为楔形板状结构;所述移动板(5)的内端上方设有收集仓(502),且收集仓(502)的内端为倾斜状结构;所述移动板(5)安装在移动件(4)的内部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顶件(2),侧件(3),移动件(4),移动板(5),接触板(6)和收集件(7);所述主体(1)为板状结构,且主体(1)的底部两端设有竖板;所述顶件(2)设在主体(1)的顶端,且顶件(2)的底部两端与主体(1)的顶端两侧相连接;所述侧件(3)整体为橡胶材质,且侧件(3)通过粘接的方式安装在主体(1)的底部两端;所述接触板(6)安装在移动件(4)的内部,且接触板(6)覆盖在内件(403)的顶端,并且接触板(6)顶端的挡板(601)处于移动件(4)顶端的矩形通槽内部;所述收集件(7)安装在移动件(4)的上方,且收集件(7)两端的安装杆(701)底部插入在移动件(4)的矩形通槽内部;
所述移动件(4)包括有导向头(401),安装槽(402),内件(403),所述移动件(4)为矩形管状结构,且移动件(4)的两侧设有八个导向头(401),并且导向头(401)为T形板状结构;所述移动件(4)的内部底端设有两个安装槽(402),且安装槽(402)为T形结构;所述移动件(4)安装在主体(1)的底端,且移动件(4)的底部通过弹簧与顶槽(102)的相连接,并且移动件(4)的导向头(401)嵌入在导向槽(201)的内部;所述移动件(4)的中间位置上下两端设有矩形通槽;
所述移动板(5)包括有收集板(501),收集仓(502),底件(503),所述移动板(5)为矩形板状结构,且移动板(5)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收集板(501);所述收集板(501)的底部为矩形结构,且收集板(501)的顶端为楔形板状结构;所述移动板(5)的内端上方设有收集仓(502),且收集仓(502)的内端为倾斜状结构;所述移动板(5)安装在移动件(4)的内部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顶部建筑结构之间抗震型高强度通风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有支撑杆(101),顶槽(102),所述主体(1)的底部两端设有均匀排列的支撑杆(101),且支撑杆(101)为圆柱形结构,并且支撑杆(101)呈倾斜状;所述主体(1)的顶端设有四个顶槽(102),且顶槽(102)为圆形结构。


3.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兆辉
申请(专利权)人:顾兆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