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析管的载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60017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8 1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析管的载具,包括:底板;以及,位于底板上两侧的夹板,其用于夹持在管件的两端上;其中,该管件的两端以及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凸出的端口及侧壁口;底板上设置有对应侧壁口的第二接口,夹板上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贯穿孔,将该管件上的侧壁口插入至第二接口内,以使得该管件限位在夹板上,两夹板朝限位于夹板上的管件合拢,使得管件的端口插入至贯穿孔内,从而实现对管件的固定,从而限制管件上端口及侧壁口的位置间,以保证后续加工过程,外部装置方便对准管件上端口及侧壁口,提高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析管的载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非标自动化装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析管的载具。
技术介绍
在透析管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由于透析管的特有的形状,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承放透析管过程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首先,透析管上包括有连接口,其中两个设置在管体的端部,另外两个设置在管体的侧壁上,而具体地,设置在管体侧壁上的连接口位置特殊,在承放时,若不对其进行位置进行限制在移载过程中,管体产生滚动容易使得管体侧壁上的连接口的位置难以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完成透析管自动化生产后,还需要对透析管进行一系列的检测以及后处理步骤,而管体侧壁上的连接口是重要的检测目标以及处理对象,在其位置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很难对透析管进行后续自动化检测以及后处理。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透析管的载具,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析管的载具,其通过夹板限制管件上端口,底板上的第二接口限制侧壁口的位置,从而限制整个管件位置,更重要的是,限制管件上端口及侧壁口的位置,以便于后续加工过程中,精确的对准管件上端口及侧壁口,从而提高精度。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和其他有点,提供的一种透析管的载具,包括:底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上两侧的夹板,其用于夹持在管件的两端上;其中,该管件的两端以及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凸出的端口及侧壁口;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对应侧壁口的第二接口,所述夹板上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贯穿孔,将该管件上的侧壁口插入至所述第二接口内,以使得该管件限位在所述夹板上,两所述夹板朝限位于所述夹板上的管件合拢,使得管件的端口插入至所述贯穿孔内,从而实现对管件的固定。优选地,所述夹板沿其延伸方向上布设有至少两所述贯穿孔,所述夹板上的所述第二接口对应所述贯穿孔。优选地,还包括顶推驱动模组,所述夹板安装在所述顶推驱动模组的动力输出端上;在所述顶推驱动模组的驱使下,使得两所述夹板处于合拢或散开状态,当处于合拢状态下时,所述夹板压紧管件的两端。优选地,所述夹板两端的侧边上向外延伸形成安装部,两所述夹板与其上设置的所述安装部间形成承放管件的腔体。优选地,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底板间安装有导向模组,通过所述导向模组限定所述夹板的运动方向。优选地,所述导向模组包括滑轨以及滑动连接在所述滑轨上的滑块;所述滑轨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滑块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优选地,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贯穿孔的布设方向。优选地,所述贯穿孔内安装有第一接口,管件的端口伸入所述贯穿孔内,并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用于接入外部介质。优选地,所述顶推驱动模组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使得两所述顶推驱动模组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顶推驱动模组包括动力输出元件的驱动器以及安装所述驱动器的角钢,所述角钢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驱动器固定在所述角钢上,所述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穿过所述角钢与所述夹板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透析管的载具,通过夹板限制管件上端口,底板上的第二接口限制侧壁口的位置,从而限制整个管件位置,更重要的是,限制管件上端口及侧壁口的位置,以便于后续加工过程中,精确的对准管件上端口及侧壁口,从而提高精度,该载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在一实施例中的第三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311、夹板;3111、贯穿孔;3112、安装部;312、底板;313、顶推驱动模组;3131、驱动器;3132、角钢;314、第一接口;315、导向模组;3151、滑块;3152、滑轨;316、第二接口;4、管件;41、端口;42、侧壁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说明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于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和图2的示出,可以看出,一种透析管的载具,包括:底板312;以及位于所述底板312上两侧的夹板311,其用于夹持在管件4的两端上;其中,该管件4的两端以及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凸出的端口41及侧壁口42;所述底板312上设置有对应侧壁口42的第二接口316,所述夹板311上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贯穿孔3111,将该管件4上的侧壁口42插入至所述第二接口316内,以使得该管件4限位在所述夹板311上,两所述夹板311朝限位于所述夹板311上的管件4合拢,使得管件4的端口41插入至所述贯穿孔3111内,从而实现对管件4的固定。通过该载具限制管件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析管的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板(312);以及/n位于所述底板(312)上两侧的夹板(311),其用于夹持在管件(4)的两端上;/n其中,该管件(4)的两端以及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凸出的端口(41)及侧壁口(42);/n所述底板(312)上设置有对应侧壁口(42)的第二接口(316),所述夹板(311)上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贯穿孔(3111),将该管件(4)上的侧壁口(42)插入至所述第二接口(316)内,以使得该管件(4)限位在所述夹板(311)上,两所述夹板(311)朝限位于所述夹板(311)上的管件(4)合拢,使得管件(4)的端口(41)插入至所述贯穿孔(3111)内,从而实现对管件(4)的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析管的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312);以及
位于所述底板(312)上两侧的夹板(311),其用于夹持在管件(4)的两端上;
其中,该管件(4)的两端以及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凸出的端口(41)及侧壁口(42);
所述底板(312)上设置有对应侧壁口(42)的第二接口(316),所述夹板(311)上开设有贯穿其侧壁的贯穿孔(3111),将该管件(4)上的侧壁口(42)插入至所述第二接口(316)内,以使得该管件(4)限位在所述夹板(311)上,两所述夹板(311)朝限位于所述夹板(311)上的管件(4)合拢,使得管件(4)的端口(41)插入至所述贯穿孔(3111)内,从而实现对管件(4)的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311)沿其延伸方向上布设有至少两所述贯穿孔(3111),所述夹板(311)上的所述第二接口(316)对应所述贯穿孔(311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推驱动模组(313),所述夹板(311)安装在所述顶推驱动模组(313)的动力输出端上;
在所述顶推驱动模组(313)的驱使下,使得两所述夹板(311)处于合拢或散开状态,当处于合拢状态下时,所述夹板(311)压紧管件(4)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311)两端的侧边上向外延伸形成安装部(3112),两所述夹板(311)与其上设置的所述安装部(3112)间形成承放管件(4)的腔体。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磊丁俊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